【平原示範區】扶貧,一要靠真情,二要靠思維

“劉書記,您又來了!真的感謝您,有您的幫扶和關心,我什麼困難都不怕!”祝樓鄉西圈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杜年福哽咽著說,“我一定能站在您的肩膀上,為家人撐起一片天”。

杜年福命運多舛,丈夫早年離世。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兩個孩子艱難度日。2016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先後享受到產業扶貧、金融扶貧、教育救助、健康扶貧等,日子一天天好起來,誰知,又罹患腫瘤。劉紅剛得知後,第一時間趕到杜年福家,瞭解情況,解決問題,經過協調,杜年福順利住進鄭州大型醫院,接受治療,手術順利,返家康復。這不,劉紅剛在前一天夜裡查看疫情防控到午夜,第二天上午八點,又帶著濃厚的關切,來到杜年福家進行慰問。祝樓鄉群眾都說:“劉書記關心群眾,眾所周知。杜年福只是劉書記心繫群眾的一角。”

劉紅剛是鄭州大學高材生,放棄城市優越環境,來到平原示範區工作。先後經過機關、鄉鎮的歷練,展現出了高超的駕馭能力。而祝樓鄉是平原示範區的核心區,全區90%以上的建設任務集中在此。“派誰去祝樓鄉掌舵?”示範區管委會決策層不約而同的指向了劉紅剛。

項目化運作、人性化徵遷,祝樓鄉各項工作風生水起,勢頭迅猛,卻又平安和諧,安然無瀾。尤其是扶貧工作更是緊扣關鍵,凸顯成效。全鄉催生產業扶貧基地20餘個,帶動貧困戶150人;培訓人員300人次,轉移就業200餘人;實施金融扶貧戶貸戶用貸款60戶123萬元,拔得全市頭籌;群眾對扶貧滿意率達99.5%以上。在省市相關扶貧檢查中,祝樓鄉均獲較好等次以上。

“搞好扶貧工作,要有兩件法寶:一件是真情,一件是思維。”劉紅剛深邃的說。

把群眾當親人,就能催生動力

“因為種種原因,有的群眾陷入暫時困難。我們要結窮親,視為親人,從感情上接納,生活上幫扶。”劉紅剛既是對幹部的要求,也是對自己的鞭策。不論颳風下雨,不論酷暑寒冬,每週入村3天,是他雷打不動的慣例。他隨身攜帶有筆記本,誰家的住房牆面有裂縫,誰家的殘疾人少輪椅,他記得一清二楚。一個月時間,他走遍了全鄉195戶貧困戶,筆記本記滿了3本。北胡莊村貧困戶杜學儉沒有辦理慢性病卡,他就親自安排協調。慢性病卡辦成了,他又手把手教杜學儉如何使用。杜學儉說:“看到每月報銷的幾百元補助,就想起了劉書記。”劉紅剛先後為群眾解決各類問題200件次。祝樓鄉高強度的工作,劉紅剛每天睡眠不足6個小時,但他總是精神飽滿,神采奕奕。有人問他訣竅。他樂呵呵的說:“從心裡把困難群眾當作親人,真心實意為親人辦實事。看到為親人解決了困難,看到了他們臉上的笑容,就不覺得累了。”

唯有篤信深思,方能破解難題

“脫貧攻堅到了啃硬骨頭的關鍵時刻,出現的每一個問題,都有其深刻的背景,也寄託著困難群眾的期望。我們只有認真分析,抓住關鍵,把準癥結,才能破解難題,全面決勝。”劉紅剛如是說。

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起動機,然而,曾幾何時,曾經發生過給群眾發錢發物懶漢式扶貧的頑疾。劉紅剛經過調查研究,系統理出了明晰的思路:依託社會捐贈資金,注入到帶貧企業或公司,聽取多數貧困戶意見建議,購置合適的農機具等生產資料,租賃給合作社。貧困群眾分紅獲利。同時,鼓勵貧困戶進行土地流轉、轉移就業等,實現由種植向股東、農民向工人的華麗轉身。這樣的利益聯結機制,激活了貧困戶的內在動力,也煥發了土地等沉睡的資源生機。如今,祝樓鄉“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扶貧模式,正在源源不斷的迸發著扶貧巨大動能。100餘戶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