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到底是幾分實,幾分虛?

帶槍的拿破崙


我覺得沒必要糾結這個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它是一部小說,就已經確定了存在虛構的成分在裡面,不需要像歷史那樣糾結,到底是不是真的。作者寫作也沒有表現出歷史和文學的區分啊,沒有呈現出歷史和文學的差異性理念啊。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三國演義》雖說是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但因為是小說,就沒必要追求完美的歷史事實。作者的創作目的就是描繪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

人們總結的是“七實三虛”,我認為沒必要到底區別有多少虛實成分,想要具體瞭解的可以去看《史記》,而且我認為《史記》也不一定完全按照歷史事實寫的啊,所以《三國演義》幾分真幾分假不重要,我們從中吸取其中的知識養分,領悟其中真諦才是重要的。


羽飛的書籍分享


《三國演義》是一本以《三國志》為原型的小說,七分假三分真,應該算比較客氣的說法了。

而為了戲劇效果,讓劇情跌宕起伏,會在裡頭對於《三國志》的內容進行修改。

比如草船借箭,六丁六甲之法之類的東西,硬傷多得是。

而與《三國志》有出入的地方,也多得是,比如太史慈的死,長坂坡之戰的起因,黃忠的年齡等等。。。這恰恰是我最喜歡三國的一點,就是它把“不真實”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最不出圈的程度,做到了藝術化和真實性的高度統一。

只要是小說,當然就不真實,要真實看什麼小說呢?小說本來描寫的就是人們想象的世界。

真實的戰場是什麼樣呢?沒經歷過,但怎麼著也不會是這邊一將那邊一將大戰五十回合,帶的兵全是拉拉隊。

而這樣的做法,顯然是極其成功的,因為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跟著劉備,諸葛亮的腳步,感受書中那波瀾壯闊的時代,並且把情感投入其中。

如果把這些誇張化,被修改的內容剝去,所帶來的感受就差很多了。


格物書畫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結合各樣歷史文集、民間傳聞、野史記載綜合而成的一部歷史佳作。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手不釋卷。書中的思想是“尊劉抑曹”,以魏蜀吳三個國家和三位書膽“智絕”諸葛亮、“奸絕”曹操、“義絕”關羽為主線,此書有虛有實。例如董卓入京是實,三顧茅廬是實,孫劉聯盟是實,官渡之戰是實。赤壁之戰是真實。虛的的地方有鞭打都郵是是劉備。斬華雄的是孫堅。沒有桃園三結義,《三國志》記載是三人情若兄弟。沒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周瑜不是氣死的,他的肚量之高令蔣幹,黃蓋等人佩服萬分。沒有七星壇諸葛亮借風,赤壁之戰是曹操燒船自退。沒有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歷史上記載的只有五次。等等太多了。因此《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並不能作為史書來論。我的觀點是三分實,七分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