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兴趣的?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兴趣的?


每年的毕业季,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教室里总会有一些空位置。那些曾经天真烂漫的的孩子,由于某些原因辍学了,过早地踏入社会。

有的帮助父母做些杂活,有的飘荡在社会做些零工,有的游走在一些游戏场所找乐子。

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辍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厌学。

小A说:"我一看见的学校的围墙马上有一种压抑感,头疼。”

小B说:“我在学校常常发呆,一点都学不进,也坐不住。”

小C说:“我想妈妈,知道该学,可管不住自己。”

学校本是知识的殿堂,青少年聚集的地方,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地方,可对不少孩子来说视为畏途。

孩子是怎样一步步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呢?

夏天,你看见酷热的操场上几个孩子在那里打球,汗流浃背,你问热吗?

孩子会怎么回答?肯定会说,热,但很快乐。

如果同样的场景改为建筑工地上或者烧砖厂,孩子会怎么回答?他们一定会说,热死了。

为什么?因为快乐,什么东西有了乐趣,一切都好办。

而教育在不少地方正在拿走孩子的快乐,没了乐趣的教育吸引力大打折扣。

人的天性就是爱玩,除非一些圣贤,有很强的自律性,但对一般人来说提太高的要求,等于没有要求,实现不了的东西反而成为了拦路虎。

幼儿园的孩子一般是很爱上学的,对老师也格外的亲。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兴趣的?


在那里孩子唱歌跳舞无忧无虑,没有成绩评比,作业一般也相对较少(当然这说的是正规的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教学的),不排除一些幼儿园大班或者中班就已经开始大量布置作业。

但随着年级的增高,作业和考试就多起来了。由于考试,虽然不公布名次,但孩子的差距已经非常明显地展现出来了。

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 苏霍姆林斯基。

曾经有不少家长说孩子上了一年级跟不上,自己的孩子没有学过的知识,其它孩子早已学完了,一时之间,孩子被老师认为是差生。他很后悔自己没有上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班。

课程进度快,孩子跟不上,习惯养不成,父母很焦虑。

教育的拔苗助长现象引人深思。

幼儿园小学化,超前学校,大容量、大进度,应该引起重视。

学习有自身的规律,虽然孩子的智商没有问题,但差距客观存在。

如何看待这种差距?是就此给孩子贴个标签,还是接纳这种差距?考验着从教者的智慧。

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只要孩子的习惯好 ,爱阅读 ,学习专注踏实,最后总会跟上的。

可一刀切的评价标准缺乏弹性,更缺乏精细化的操作要领,甚至等不及这种差距的自然弥合。

钓鱼要像鱼那样思维,教育孩子要站在孩子的世界看问题。

教育的成人化现象也值得引起反思,不要忘了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

作业多,百害而无一利。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兴趣的?


​一般人看来孩子就那么点作业,不多,可对于写字慢的孩子来说,每写一个字都是如此的艰难。

也许一科作业不是太多,但几科累计起来就不少了。

白天坐在那里听课,晚上回家坐在那里写作业,星期天还有各种提高班等着。

人生忙得就像陀螺,闲下来就想睡。睡眠严重不足,哪还有诗意和远方?

每一个孩子爱玩爱动,可现在的教育活动的机会少,孩子坐的时间长。

多年以后,鲁迅先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是那些欢乐的玩耍时光。

在他笔下,一个荒园是那么有趣,用笔是那么温情。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为什么把百草园写的那样有趣?因为那是有苦园的对比。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成年的鲁迅依然满含深情对百草园的生活怀念和追忆,反映了孩子纯真爱玩的天性,流露出对压制孩子天性的一种批判。

现在一些孩子作业多,考试多,评比多,到最后上学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上学成了一种机械的体力活,逐渐失去了探求世界的兴趣。

多年以前,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从事脑力的劳动的人不要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不要忘了自己还有一个脑袋。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苏霍姆林斯基。


可现在依然存在互相隔绝的现状,教育在有些时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孩子来说都沦为了一种体力活。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两眼一睁,开始竞争。要成功,先发疯,不顾一切向前冲。反映了教育内人文主义的迷失。

把孩子和自然隔离开来的教育,剥夺了孩子在自然中学习机的机会,利用分数把学习限定在逼仄的范围内。

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

板凳要坐十年冷,可一个 坐了十年冷板凳得人,不见得会再愿意回到那段岁月。

教育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孩子,所以要有前瞻的眼光。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

站在山脚的人和站在山顶的人看到的风景虽然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双方在对方的眼里都很渺小。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我国的学校教育已经具有完备的体系,但家庭教育远远滞后。

当医生需要行医资格证,当教师需要教师资格中,驾车需要和驾驶证,可做父母只需要一个结婚证。做父母的准入门槛太低,缺少后续的跟进教育和管饭的指导。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苏霍姆林斯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将对孩子的品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业多,孩子的习惯养成性差。孩子不能进行自我教育,教育成了一种外在的监管。

时间被切割的支离破碎,没有读书的时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发人深省,把孩子和书隔离开来,以做题代替阅读,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来说有点南辕北辙。

走再久,不要忘记为何出发。

教育也要回归初心,找回孩子的兴趣。

所有能使孩子感到美和满足的东西,都能引领孩子勇敢的走向挑战。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兴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