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白菜送豬肉 銀行“跨界”搞經營?


送白菜送豬肉 銀行“跨界”搞經營?


送白菜送豬肉 銀行“跨界”搞經營?


送白菜送豬肉 銀行“跨界”搞經營?

銀行客戶經理為社區居民提供金融服務。 本報記者 王昕 攝

前幾天,一個銀行在省城迎澤西大街開了一個新營業網點,不管做不做業務,進門就送大白菜。消息傳出,周邊居民不少人去領大白菜,還有專門坐公交車去領的。

很多人和記者觀點一樣:公交車來回車費也要1元,白菜惠民價每斤一兩毛,一顆算下來也1元左右,還要浪費時間搬來搬去,不值當。不僅僅是送白菜,還有雞蛋,浙江一家銀行最近還送豬肉了。大家不禁發問:銀行買白菜運白菜放白菜發白菜,一系列操作挺費時間和人力的,不辭辛苦送白菜,難道是要搞跨界經營?

非也,實在是如今的形勢發生了變化。

科技發展降低黏性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銀行就是比較單純的金融業務,而且別無分號,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是大家統一的吐槽。

很快,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金融服務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銀行數量迅速增加,銀行從廳堂裝修到服務態度,都不一樣了。以前櫃檯高高隔著鐵柵欄人家坐著我站著,現在是人家要站起來和我揮手打招呼後笑容滿面給我辦業務。

競爭就是最好的服務催化器,金融消費者不但可以自由挑選銀行也可以自由在眾多的金融產品中選擇。我可以炒股票,基金可以到股市買也可以到銀行買,理財產品誰家預期收益高買誰家的。金融科技的發展,移動支付的突飛猛進,使得進銀行的人越來越少。以前用網銀,現在用手機銀行、微信、支付寶,隨時隨地可以轉賬、支付、甚至購買外匯、炒股也是手機上操作。除了最基本的需要個人簽字、照相的業務外,進銀行的人真的少了。而且銀行在大廳裡面也是推進採用各種智慧櫃員機,讓客戶自行操作。有的銀行目標是營業大廳裡面取消業務櫃檯。省城已經有無櫃檯銀行網點試行。

科技的發展方便了銀行和金融消費者,也使得銀行對金融消費者的黏性降低。隨著金融知識的普及,金融消費者薅銀行羊毛的情況也越來越多,比如很多年輕人辦多張信用卡,每週不同時間用不同的卡,可以點外賣、看電影、娛樂、購物打折,對銀行的忠誠度降低。即便理財,也是在餘額寶等網絡平臺上。銀行再想吸引這部分消費者,讓他們回到實體店做增值貢獻,難度加大。

為吸引客戶迫不得已

記者的基層銀行朋友圈裡常有各種小禮品發放通知,豆漿、指甲刀、雞蛋等,都是常見物品。至於購買理財產品的贈品,就更是五花八門了。

銀行業人士又是如何看待這種活動呢?

記者諮詢的諸多銀行業人士普遍表示,迫不得已。

渤海銀行太原迎澤支行楊威認為,要用互聯網思維看待進銀行辦業務人數的變化。銀行從人多排隊到人少,是因為金融科技的發展使得很多業務不需要再進實體店就可以完成。目前銀行裡面辦業務的很多都是60歲以上的不會用移動支付的客戶,但是這部分客戶一般都掌握著家裡的財政大權,是銀行的重要客戶群體。任何業務的體驗都很重要,金融服務的發展也到了這一步,上述客戶獲取信息的來源主要是實體店,他們喜歡和客戶經理交流溝通,也勤儉節約慣了,贈送小禮物可以有獲得感。

建設銀行太原分行的客戶經理蘇俊傑表示,客戶有很多種,高淨值客戶要的是快速辦理業務提高資產收益,普通客戶辦理業務要是有個小禮品就是小驚喜,增加了對銀行的忠誠度。

也有的銀行員工對此不屑一顧,覺得銀行做好自己的業務就行,送禮物是旁門左道。有那心思,不如放在金融業務上。

楊威和蘇俊傑都表示,無論是面對高淨值客戶還是普通客戶,對銀行來說,做好金融主業最重要。否則,送了禮品金融產品不好也是一次性買賣。

銀行變身社交中心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銀行發放禮品,確實需要耗費不少精力。目前一些銀行發的東西是扶貧幫扶村的農產品,銀行採購回來發給客戶,一方面起到了金融扶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客戶的黏性和忠誠度。對客戶來說,東西不值錢,但是能感受到銀行的用心。

再上一個層面,銀行發放東西,一般都是在客戶微信群裡發放,每個客戶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可以擴展到社區群,培養潛在的客戶。一般一個網點的客戶是方圓兩公里內的企業和居民,常來常往,通過銀行的活動大家可以相互認識,也可以成為業務夥伴。

而且,現在的銀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經營金融產品的場所,正在逐漸變成社交中心。比如銀行的廁所、飲水機已經向公眾開放,還經常舉辦各種文體聯誼活動,楊威他們就為社區居民放電影,舉辦趣味運動會;建行太原分行開黃金品鑑會,民生雙西分行有插花活動,光大銀行長治路支行有老年大學,開設了舞蹈、聲樂、書法等課程。至於各種金融知識、出國留學講座就更多了,所有的銀行網點都舉辦過……

上述還都是在銀行自己大廳舉辦的聯誼活動,有的銀行真的要跨界經營,把咖啡店、書店引入銀行大廳。到時候,進銀行不僅可以辦理金融業務,還可以買書喝咖啡。

用楊威的話說,就是人都需要有歸屬感,也有社交的需求,傾訴的需求。銀行就是一個最好的地方,既能保護隱私,又能一吐為快,還能交朋友。

世界發展到今天,銀行的跨界經營就在眼前。

本報首席記者崔曉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