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並非死了53840人這件事,而是死了1個人這件事發生了53840次


新冠並非死了53840人這件事,而是死了1個人這件事發生了53840次

國外死亡人數50509人

截止到文章發佈的今天,查了一下這次新冠的具體死亡人數,國內3331人,國外50509人。正常人對於數字沒有特殊的敏感性,這時候讓我想起一句話:新冠並非死了53840人這件事,而是死了1個人這件事發生了53840次 。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則消息:演員高以翔在錄製節目的時候“猝死”。上網查了一下高以翔的資料,發現他1984年出生,正值壯年,卻以這種方式離開人世。於是,我覺得死亡對於80後和90後來說,已經成為一件必須面對的問題。如何看待“死亡”,直接決定你如何對待自己的未來。

上兩週前的早晨,接到同事的微信,告訴我說老陳今天早上不在了。老陳和我關係還不錯,平時總一起打牌,玩王者榮耀,突然之間就不在了,給我的衝擊也非常大,我一直都不相信這件事是真的。我們都還在等著老陳病好了一起打牌,一起開黑玩王者榮耀。


新冠並非死了53840人這件事,而是死了1個人這件事發生了53840次

死亡,是什麼?

好吧,死亡這個話題,對於我來說過於厚重,在沒有經歷沉澱的情況下,註定寫不出有份量的文字。不過閒得無聊的時候,還是喜歡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死亡這些問題,對於這些問題還是有一些見解。恰好前一段時間學習的倫理通識課裡,也提到了死亡相關的內容。

我就把我自己的思考和課程的內容做一個分享。

對於死亡,我自己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生老病死,所有人都逃不過這個法則,在這件事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作為一名從小受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薰陶長大的我,始終認為這個世界是由基本的原子組成,死亡之後相當於原子重新獲得自由,可以去它想去的地方

我一直覺得那些古代的先賢身體裡的原子,一直都在宇宙之中,很有可能我們身上有蘇格拉底和孔子身上曾經存在過的原子。

既然如此,生和死是一樣的事情,只不過原子的排列發生了變化。


新冠並非死了53840人這件事,而是死了1個人這件事發生了53840次

星空

如果從更宏大的尺度來看這個宇宙,按照熵增定律宇宙最終會歸於熱寂,那時候宇宙都是一個溫度,那自然沒有生命可以存在。也就是說,除非我們能夠找到去往宇宙之外可以生存的地方,否則我們和宇宙的命運都是一樣的。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是黑夜中劃過天空的一顆流星。

可是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我們還是生活在一個個關係和角色之後,還有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理由和責任。作為父母的孩子,有責任照顧好父母,作為孩子的父母,有責任照顧孩子成人,作為愛人的伴侶,有責任相互照顧。

這時候,還是需要考慮活著的意義。如果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活,那麼你的人生會是多麼的勢利和無趣。還是萬維鋼說的那句話,找到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並以此為人生的意義。


新冠並非死了53840人這件事,而是死了1個人這件事發生了53840次

逆行者,他們找到了bigger than them

以上是我的簡單思考,接下來講講課程裡面比較顛覆認知的東西。

在死亡問題上,西方哲學家比我們思考深刻地多。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流派是伊壁鳩魯學派,他們提出一個主張:“死亡與我無關!”。

伊壁鳩魯學派認為,恐懼死亡是人們無法獲得安寧和幸福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這個原因是人制造出來的。他們還提出兩個論證,來證明他們提出的觀點:死亡與我無關。

第一個論證叫“對稱性論證”,說的是,對於我來說,死後的狀態和出生之前的狀態是完全對稱的,都是我不存在而已。出生前的狀態與我無關,我也從來沒擔心過或者害怕自己出生之前那種不存在的狀態。同樣的,死亡之後的狀態也與我無關,我也就不該擔心或者害怕死亡之後的狀態,這就叫“對稱性論證”。

第二個論證叫“傷害論證”。

伊壁鳩魯主義者認為,傷害之所以被稱為“傷害”,必定是能夠感覺到的,否則就談不上傷害了。當我活著的時候,死亡沒有到來,因此死亡顯然不能傷害我;而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已經不存在了,也就不能感覺到任何東西了,所以死亡也不可能傷害到我。既然死亡不能給我造成任何傷害,我為什麼要懼怕死亡呢?


新冠並非死了53840人這件事,而是死了1個人這件事發生了53840次

我們活在思想家打造的世界裡

神奇吧,我第一次看到這些論證,就很佩服那些哲學家的大腦,雖然違背直覺,但是邏輯上還是站得住的。

死亡是當下唯一一件對所有人都平等的一件事兒,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旅程,是一段人生的終點,也是另一段人生的起點,只不過事後的人生和我們沒有什麼關係。

面對死亡,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好好活著,好好享受每一天,認真對待自己的生命。

最後,我覺得還是拿老子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