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儀式感,正在瓦解你的生活質感


偽儀式感,正在瓦解你的生活質感

梁爽

理性天蠍

治拎不清、玻璃心、擰巴症

點燃你自律的心


作為一個全日制的戲精,當我看到“生活需要儀式感”這句話時,自動在句末加上了一個“嗎”字。

於是在腦袋裡支起一個辯論擂臺,左右互搏地精分出“生活需要儀式感”的正方,以及“生活不需要儀式感”的反方,然後開始辯論。

站在正方的立場:

為我新書寫過推薦序的張萌,常年登臺演講,有次我問她,上臺之前會不會緊張。

她說自己享受舞臺,因為小時候每次彈鋼琴之前,母女二人穿上優雅的裙子,梳著漂亮的髮型,她媽媽牽著她的手,走到客廳中央,假裝有觀眾似的說:“下面有請張萌小朋友為我們帶來一首曲子”,她才落座彈琴。

儘管她鋼琴沒彈幾年,但長大後,上臺前仍有小時候期待展示的心境。她很感激她媽媽給她建立的這個儀式感。

儀式感是什麼,在我看來是區隔符號,是高光時刻。

正如《小王子》中的那句,“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而對於生活沒有地標建築、沒有回憶索引的大多數人而言,是需要儀式感的。

偽儀式感,正在瓦解你的生活質感

站在反方的角度:

在日本生活工作多年的知乎博主赤坂曾說,日本是個效率低的國家,同時也是凡事追求儀式感的國家。很多人覺得在日本生活好累,像是在演一出巨大的儀式。

《蠟筆小新》中的一集,小新以為要出去捉昆蟲,立馬換上一身去野外的衣服和帽子,還有捕蟲網,現實也八九不離十,即使坐纜車上山,也要背個大登山包、穿緊身legging,恨不得把氧氣瓶都背上,這些準備儀式,可能提前透支掉出遊的激情和興致。

以上這些還只屬於避重就輕、降低效率、增加負擔的可控級別,而有些攪擾別人、大操大辦、傷害自尊的儀式感,更是有害。

我朋友前幾年買了套聯排別墅,裝修前在門口放鞭炮,搞個希望動工順利的儀式,結果打擾了鄰居,差點被人投訴;

有的新婚夫妻為了追求一生只有一次的婚禮儀式感,排場要大,花車要長,夫妻倆吵到紅本換綠本,兩家人恨到老死不相往來;

有的企業為了激勵員工鬥志,讓員工當眾在店門口跳舞喊口號,上演雞血誓師大會,甚至還有讓員工跪著互扇耳光,當街下跪爬行的奇葩儀式。

辯論收攤後,正方和反方都有道理,也有侷限。在儀式感成為流行詞的當下,我們不能被流行概念裹挾著隨波逐流。

沒有儀式感,活得灰頭土臉,儀式感過度,反而過猶不及。

偽儀式感,正在瓦解你的生活質感

恰到好處的儀式感,才真正讓生活變得更有質感,需要警惕那些正在瓦解生命質感的偽儀式感。

恰到好處的儀式感,有以下三個衡量指標:

偽儀式感,正在瓦解你的生活質感

你的儀式感,不是做給別人看

以前看過一個網紅的直播,她經過廚房時,有網友問地上那個籃筐裝著什麼東西,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是盛裝食物的精美器具。

原來我以前為她po出的笑臉形狀的煎蛋、擺盤精緻的食物點的贊,都是出自這些放在角落,已經落灰,專門擺拍的器具,我聽後大失所望,很想收回之前的點贊。

有次看到朋友週末發了一條朋友圈,配圖很有意境,有獲得芥川獎的小說,冒著熱氣的咖啡,加上唯美的光線、角度和構圖,那刻我感嘆朋友很懂生活。

後來碰到朋友,聊起那本獲獎小說,朋友吐吐舌頭,說自己只翻了前面幾頁。

假裝有儀式感的人,事事都像PS般刻意。

在我看來,專門做給別人看,期待別人的點贊和好評的是偽儀式感。

而真正的儀式感只是給自己的交代,甚至僅自己可見,不足為外人道也,像是一臺內置的心理記錄儀,定格下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小確幸,給記憶裝上一層明媚的濾鏡。

偽儀式感,正在瓦解你的生活質感

十分鐘就夠了,微小儀式感也有大能量

我曾建了一個自律群,加了不少立志自律的朋友。

有天看到一個大學生在群裡曬出她做的手賬,我點開圖片,圖片在我指尖放大,我看到可愛的字體、萌趣的插畫、彩色的標記,同樣被放大的,還有我對她認真對待生活的羨慕。

於是我也照做,買來精美手賬本,從零學習畫手繪,每晚睡前一小時開始做手賬。

新鮮有趣過後,我意識到自己吃不消,因為工作挺忙,事情很多,每晚做手賬,耽誤了我看書和休息的寶貴時間,權衡之後,我覺得後者更寶貴。

儀式感要控制程度和頻率,對我而言,每天十分鐘的儀式感最為合適。

偽儀式感,正在瓦解你的生活質感

恰到好處的儀式感,不需要讓誰見證,不需要傷筋動骨,不需要花很多錢,僅僅是一些自然而然,符合當下的真情流露。

像是某個春天,我早上出門上班,迎面走來一個女孩,看到小區裡的丁香花開了,女孩駐足停留,細嗅花香,閉著眼睛,面帶微笑,幾秒鐘後她繼續走路,臉上仍然漾著笑意。

那一幕,僅僅幾秒鐘,卻是讓我念念不忘、心存感動的儀式感。

儀式感如果都是隆重、華麗、耗時、費錢的,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其實一些微小的儀式感,足以讓忙碌粗糙的生活透出光來。

在範海濤的書裡,她和老公照著本地美食書去尋訪美味,吃完後,花點時間請廚師在書頁上簽名;

我現在每次快到家前,會特意聽一兩首歡快的情歌,回家脫去職業套裝,換上軟萌舒適的家居服。

這些短平快的儀式感,輕鬆又簡單,僅僅是普通的改變,卻讓這一天不再普通。

偽儀式感,正在瓦解你的生活質感

生活的質感,始終排在儀式感之前

有次我採訪了又美又仙的民俗畫家林Caroline,她提及創作前,會點支線香,或者香氛加溼器,因為北方天氣乾燥,顏料經常乾裂。

她有時還會在香氛里加上幾滴香橙或葡萄柚的精油,讓心情平緩愉悅,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偽儀式感,正在瓦解你的生活質感

對比之下,我覺得寫作前沒什麼儀式感的自己,顯得太糙了。

於是有次寫作靈感來了,我先點了香薰蠟燭,給自己泡了杯花茶,讓爵士樂的音符充滿房間,突然想拍張照片發微博,於是拍了半天,選了好久,發了微博,然後和網友討論起香薰的品牌和花茶的做法。

等我發覺用在儀式感的時間數倍於寫作時,我被自己的荒謬氣笑了,因為我對儀式感的打開方式本末倒置,形式大於內容,儀式大於正事。

儀式感像冰山的冰上部分,生活像冰山的冰下部分,看到冰上部分就知道它下面肯定有更大更深的部分在支撐,而表面的儀式感,最像一塊肥皂,所見即所得,還全是泡沫。

儀式感應在生活質感的延長線上,而不顧生活的實質,去追求所謂的儀式感,只是自欺欺人的偽儀式感。

總之,你僅需要恰到好處、適合自己的儀式感,不盲從、不霸屏、不偽裝,置頂內心真實的感受。

作者介紹:梁爽,理性天蠍女,治拎不清、玻璃心、擰巴症,點燃你自律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