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真的存在麼?究竟是怎樣的?

舒沫白


三國時代”的確是真正存在的,這段時期通常指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這一段時期的歷史。

三國是怎樣形成的?

東漢末年的漢朝已經走到了毀滅的前夕,宦官亂政(十常侍)外戚專權(大將軍何進)、農民起義(張角黃巾起義),但是在這麼多危機面前,皇帝漢靈帝劉宏只知貪圖享樂,終於在189年,劉宏駕崩了,漢朝也陷入持續的動盪之中。

漢靈帝駕崩後,大將軍何進為了與十常侍爭奪權利,於是密召西涼刺史董卓帶兵入京,結果董卓還沒趕來,何進就被十常侍襲殺,後來董卓來了,結果他比十常侍之流更為可惡,欺君擅權,玩弄宮廷,於是天下各州刺史、太守在袁紹的呼應下起兵討董。

1、首先說說曹魏

曹操在平叛黃巾起義時立有戰功,後來行刺董卓失敗逃回老家,然後在老家陳留招兵買馬,參加了討董聯盟。

呂布斬殺董卓後,曹操迎漢獻帝會許昌,先後打敗袁術、呂布、袁紹,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勢力,奠定了曹魏政權的基礎。

2、再說說東吳(江東)

東吳的地盤包含整個揚州(大致包括現在的浙江、江蘇),創始者為孫堅,孫堅死後,其長子孫策繼承了他的事業,後來孫策被襲擊致死,又由其弟孫權繼承了事業。孫權也是吳國的開國皇帝。

3、最後說說蜀漢

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一直都是屢戰屢敗,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荊州四郡才算有了立足之地,後來攻佔益州,才算是在這亂世中有了安身之所。劉備也是蜀國的開國皇帝。

為何是三國,而不是四國、五國?

在討董聯盟崩潰後,天下大約有袁紹、曹操、馬騰、劉璋、劉表、張魯、孫權、劉備,共九股勢力。其中袁紹實力最強,佔據北方四州:冀州、幷州、幽州、青州;曹操佔據兗州;馬騰佔據涼州;劉璋佔據益州;劉表佔據荊州;張魯佔據

漢中;孫權佔據揚州;劉備依附劉表屯兵於荊州小沛

到了“官渡之戰”前後,曹操打敗袁術、呂布等割據勢力,佔領了雍州、司隸(司州)、徐州、豫州。然後曹操與袁紹交戰,大敗袁紹於官渡,然後曹操用了五年(203~208年)的時間來肅清袁氏在北方的勢力,成功佔領幽、冀、並、青四州,成為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勢力。

這個時候的劉備還很弱小,只能依附於劉表而存活在這亂世中。208年,曹操揮師南下,意欲討伐荊州,當時的荊州之主劉表已經病故,其次子劉琮成為了荊州新主,而當他知道曹操大軍來伐後,劉琮很沒骨氣的選擇了投降,至此荊州落入曹操之手,劉備也又開始了他的逃亡生涯。

曹操攻佔荊州後,將下一步的戰略目標放在了江東,所以孫權很慌,在強大的曹軍面前,江東顯得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於是他和同樣仇恨曹操的劉備達成了同盟,組建了反曹聯盟(孫劉聯軍),兵力共五萬餘人。之後雙方大戰於赤壁,曹軍因不習水戰,又中了周瑜的苦肉計,所以大敗,曹軍死傷大半,曹操攜數十騎狼狽逃回許昌。

赤壁之戰的慘敗使曹操大傷元氣,短時間內再無南伐的實力。

曹操離去的這段時間正好給劉備留出了充足的發展時間,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荊州四郡,之後又從孫權手中借來南郡,然後開始圖謀益州。

那麼在這段時間裡,其它勢力在幹嘛?

涼州:衣帶詔(國舅董承、劉備等人秘密反對曹操事件)事件爆發後為了向曹操示好,馬騰攜族人兩百餘人入住許昌,成為了曹操的籠中雀,而其子馬超留守於西涼。涼州威脅著曹操,而曹操對涼州亦有更大的威脅。所以涼州無暇爭奪天下。

益州:有句話叫做天下大亂蜀不亂,這已充分說明了益州的特質,因為被群山包裹,益州自古都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好地方,所以當地人都會說一句安逸,而益州之主劉璋素無大志,從未有心爭奪天下。

綜上所述,具備爭奪天下實力的就只剩劉備與孫權了。

孫權家族在江東已經過了三代人,把江東經營的如鐵桶一般,但是實力不如曹操;劉備在取得益州後,這才有了與群雄逐鹿天下的資本,但他的實力還是不如曹操。

所以孫權與劉備組成聯盟共同對抗曹操,而曹操也奈何不了聯手的二人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篡漢自立,建立魏國。221年,劉備在得知曹丕稱帝后,於成都稱帝,仍使用“漢”為國號,史稱蜀漢但直到劉備稱帝后,三國仍不算真正的三國,公元229年,孫權於建鄴稱帝,建立吳國。三國時代到229年才算正式開始。

所以嚴格來講,曹操與劉備都不算三國時期的人物,而三國時期也是真正存在的。


焚劍煮酒


歷史上,三國時代的確是真實存在的,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

這一段時間被稱為三國時期,是因為當時天下由“魏、蜀(漢)、吳”三個勢力所建立。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當今學者各有不同見解,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

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東漢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是東漢滅亡開始。

廣義一般認為由184年東漢黃巾之亂開始。因為這源自漢靈帝為解決黃巾之亂而成立州牧制度,該制度導致地方割據,天下分裂。



三國興亡

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並於263年出兵滅漢,兩年後,即265年,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歷五帝,共四十六年。

221年,劉備稱帝於成都,國號漢,建元章武。世稱蜀,又稱蜀漢。263年,魏滅蜀之戰開始,年冬滅漢。歷二帝,共四十三年。

229年,孫權稱帝,遷都建業,改元黃龍。建立吳國,亦稱孫吳。280年,西晉攻下建業,孫皓降,吳亡。歷四帝,共五十二年。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265年,魏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三國時代正式結束,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晉朝時代。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三國時期徹底結束。



歷史記載

我們如今對三國時期的瞭解,大多來自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明代羅貫中以三國曆史為藍本,編撰的歷史小說。內中人物,故事,情節雖大多為虛構,但歷史發展主線卻是真實的。

由於《三國演義》成書於明代,是提倡正統思想與地位的合法性的時代。作者羅貫中也深受這一思想影響,在寫作過程中,以蜀國為漢代正統。

在作者和歷朝統治者眼裡,劉備、諸葛亮所領導的“蜀漢政權”是皇權正統,代表東漢政權的延續。因此,《三國演義》的故事有著強烈的“尊劉貶曹”傾向。



而另一本常被看作是三國正史的,是晉代陳壽所作《三國志》。後經裴松之注引,確實頗有參考價值。

但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的天下。所以,《三國志》亦受到當時的政治影響,尊曹魏為正統。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為劉備作《先主傳》,為孫權作《吳主傳》。

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

後又經裴松之為其作注,廣採博引,故將《三國志》與《三國志注》綜合來看,已基本可以完整的還原三國時期的史實軼事。而相關的傳說與神話內容補充則可以通過《三國演義》來豐富細節。



三方割據

黃巾起義被鎮壓後,東漢王朝的大權先後董卓,李傕、郭汜等亂黨控制。而地方州郡長官在反董卓戰爭及後來的相互攻伐中逐漸壯大實力,形成了多個地方軍閥割據,紛爭不斷。
曹操憑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多方征討,佔據了北方中原大部分州郡。赤壁之戰後,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在立國後有87郡及十二州。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共據有32郡及三州。

蜀漢的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但其變動較大。荊州被東吳奪取後,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致使蜀漢實力大損,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後諸葛亮又向南平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後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

而三方割據的形勢對人口和經濟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黃巾之亂後,各地連年發生天災饑荒。且其後的三國時期戰爭頻繁,以致大量人口流離失所,經濟衰退,大量農地荒廢,人口數量驟減。而三國鼎立局勢漸漸形成後,百姓還常常因統治者或戰爭而被迫遷移。



結語

因此,歷史上的三國時期的確存在。雖然說亂世出英雄,動盪的三國時期也確實湧現了無數英雄豪傑。但畢竟“一將功成萬骨枯”,三國的戰亂紛爭帶來的經濟上和發展上的衰退也是難以彌補的。即使魏蜀吳三國紛紛在其統治境內推行屯田、興修水利、招徠流民等措施以恢復社會經濟,但其恢復的人口數量卻都不足東漢人口巔峰數值的一半。故三國時期是群雄並起的時期,亦是戰火紛飛,“ 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的動盪時期。

寒汐


當然存在,可以查看《三國志》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