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一句话让范冰冰脸色大变,姜文一句话让冯小刚浑身冷汗

原创黄小白

冯小刚一句话让范冰冰脸色大变,姜文一句话让冯小刚浑身冷汗

1


《我不是潘金莲》获得最佳导演奖的时候,范冰冰第一个起来跟冯小刚拥抱,眼睛都红了。冯小刚夸了刘震云,夸了剧组所有人,最后轮到范冰冰。范冰冰最期待冯小刚的当众肯定,希望借此从流量明星一跃成为专业演员。

结果冯小刚说,范冰冰这么一个大明星不惜扮丑还自降片酬演一个有争议性的角色,我觉得了不起。范冰冰表情瞬间变的无比尴尬,然后是无尽的失落。人家扮丑低片酬进组演戏,就是为了努力塑造演员形象,好几个月的努力和付出,被你一句明星的评价彻底打回了原形。

冯小刚一句话让范冰冰脸色大变,姜文一句话让冯小刚浑身冷汗

其实他可以说:范冰冰,一个了不起的大明星。但是演了《我不是潘金莲》之后,她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演员了。

冯小刚为什么不给范冰冰肯定?

冯小刚打心眼儿里还是觉得范冰冰是明星,不认可她的演技,用他只是为了电影票房考虑。而范冰冰拼了命的想打破阶层壁垒,想真正融入冯小刚的圈子,想成为他口中所称赞的演员。

但是冯小刚向范冰冰关闭了通道,范冰冰想进的圈子,被冯小刚锁得死死的。

2

冯小刚想进的圈子,也曾被关闭过。

姜文、王朔、叶京、冯小刚这一代人可以说赶上了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特别王朔和姜文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不缺钱,不知道缺钱是什么滋味。所以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去创作,可以真正做到心无旁骛。

姜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几次断了资金,自己垫钱不够,刘晓庆掏腰包还不算,拉上家人的腰包一起填坑。虽然中间数次断了资金,但还是不惜一切代价拍完了电影,最后成绩喜人。

如果姜文决定要做好一件事,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做好。在拍电影这件事儿上,姜文是没有预算概念的,不管是布景还是其他细节,一定要达到自己想要的样子。为此,不惜重金。

从这个角度来说,冯小刚那么需要赚钱不无道理的。毕竟他们家是真穷,打小就为钱发愁。冯小刚拼命赚钱的时候,王朔他们还觉得奇怪:钱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其实是一种阶层壁垒,冯小刚一直想进去的圈子,因为当时的穷没能进去,也因为后来疯狂赚钱而进不去。

要不然姜文拿葡萄汁评价冯小刚的电影?虽然味道不错,但真没啥实质内涵啊。在姜文看来,电影应该是酒,香的、醇的,不能大口的喝,得细心的品,完了之后还回味无穷。

这段话不但让冯小刚一身冷汗,也彻底的封住了他上升的通道。不过冯小刚定位明确,三十年前为赚钱拍电影,三十年后还为赚钱,要不然《手机2》能两个月就大功告成?

3


阶层壁垒导致圈子的固定化,另外一种原因是个体认知以及思想进阶的差异。


“疫苗事件”爆发之后,舆论从刷屏问责到了略有反转的迹象,有一些文章详细科普了问题疫苗的来龙去脉,并指出问题疫苗顶多没效果不会致命,指责一些自媒体文章是夸大其词,引起公众恐慌,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局面。

这种差异化的认知在舆论事件中快速传播和进化,他们通常以极度冷静和非常客观的立场自居,然后以上帝视角的姿态来点醒被舆论搞昏头脑的韭菜们:你们都被带节奏了,事实不是这样的!

事实是怎样的?

事实是,给儿童注射的疫苗出了问题,监管出了问题,企业出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全民恐慌,家长崩溃,大家开始纷纷求助海外疫苗。

4


“清醒意识”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分为客观清醒和自我清醒。

客观清醒,一般是在可控的信息前提下给予比较客观的分析结论。

自我清醒,是预设自己相信的结果,然后布控辩论思路,完成自己的逻辑闭环。

我相信疫苗事件发酵后的舆论中,一定有一些是有失公允的,甚至掺杂了谣言在其中。但是大多数人面临问题疫苗的第一反应是,哪里能接种到安全的疫苗?普通民众在专业领域是没有辨析能力的,所以现在要做的事情是:

首先,政府积极出面保障安全疫苗供应;其次,追求涉事企业以及监管机构的法律责任;最后,出台严格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疫苗的绝对安全性。

突然有人跳出来说“大家被带了节奏”这种看似比较客观冷静的观点,实质上是在本来很浑的水中又使劲儿搅了一下,让该担责的人、该出面的人偷空跑路了。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结合个人认知的化学反应,会更快促使圈子进化,让持相同观点的人迅速融合在一起。这些人在一起再进行头脑风暴、观点碰撞又会出现新的小圈子结构,共性思想的人总能更容易碰撞出新的东西来。

所以姜文和王朔在一起,大多数人会说是搞创作,搞文化事业。而冯小刚和刘震云搭档,大家就觉得这是商业合作,是赤裸裸的赚钱。

搞创作和赚钱冲突吗?必然不会。商业合作和文化事业有高低之分吗?

完全没有。

所以你要进什么圈子?

不不不,是你的认知和社交会形成怎样的圈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