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一句話讓范冰冰臉色大變,姜文一句話讓馮小剛渾身冷汗

原創黃小白

馮小剛一句話讓范冰冰臉色大變,姜文一句話讓馮小剛渾身冷汗

1


《我不是潘金蓮》獲得最佳導演獎的時候,范冰冰第一個起來跟馮小剛擁抱,眼睛都紅了。馮小剛誇了劉震雲,誇了劇組所有人,最後輪到范冰冰。范冰冰最期待馮小剛的當眾肯定,希望藉此從流量明星一躍成為專業演員。

結果馮小剛說,范冰冰這麼一個大明星不惜扮醜還自降片酬演一個有爭議性的角色,我覺得了不起。范冰冰表情瞬間變的無比尷尬,然後是無盡的失落。人家扮醜低片酬進組演戲,就是為了努力塑造演員形象,好幾個月的努力和付出,被你一句明星的評價徹底打回了原形。

馮小剛一句話讓范冰冰臉色大變,姜文一句話讓馮小剛渾身冷汗

其實他可以說:范冰冰,一個了不起的大明星。但是演了《我不是潘金蓮》之後,她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演員了。

馮小剛為什麼不給范冰冰肯定?

馮小剛打心眼兒裡還是覺得范冰冰是明星,不認可她的演技,用他只是為了電影票房考慮。而范冰冰拼了命的想打破階層壁壘,想真正融入馮小剛的圈子,想成為他口中所稱讚的演員。

但是馮小剛向范冰冰關閉了通道,范冰冰想進的圈子,被馮小剛鎖得死死的。

2

馮小剛想進的圈子,也曾被關閉過。

姜文、王朔、葉京、馮小剛這一代人可以說趕上了文學創作的“黃金時代”。特別王朔和姜文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決定了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不缺錢,不知道缺錢是什麼滋味。所以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去創作,可以真正做到心無旁騖。

姜文拍《陽光燦爛的日子》幾次斷了資金,自己墊錢不夠,劉曉慶掏腰包還不算,拉上家人的腰包一起填坑。雖然中間數次斷了資金,但還是不惜一切代價拍完了電影,最後成績喜人。

如果姜文決定要做好一件事,就會不惜一切代價做好。在拍電影這件事兒上,姜文是沒有預算概念的,不管是佈景還是其他細節,一定要達到自己想要的樣子。為此,不惜重金。

從這個角度來說,馮小剛那麼需要賺錢不無道理的。畢竟他們家是真窮,打小就為錢發愁。馮小剛拼命賺錢的時候,王朔他們還覺得奇怪:錢真的那麼重要嗎?

這其實是一種階層壁壘,馮小剛一直想進去的圈子,因為當時的窮沒能進去,也因為後來瘋狂賺錢而進不去。

要不然姜文拿葡萄汁評價馮小剛的電影?雖然味道不錯,但真沒啥實質內涵啊。在姜文看來,電影應該是酒,香的、醇的,不能大口的喝,得細心的品,完了之後還回味無窮。

這段話不但讓馮小剛一身冷汗,也徹底的封住了他上升的通道。不過馮小剛定位明確,三十年前為賺錢拍電影,三十年後還為賺錢,要不然《手機2》能兩個月就大功告成?

3


階層壁壘導致圈子的固定化,另外一種原因是個體認知以及思想進階的差異。


“疫苗事件”爆發之後,輿論從刷屏問責到了略有反轉的跡象,有一些文章詳細科普了問題疫苗的來龍去脈,並指出問題疫苗頂多沒效果不會致命,指責一些自媒體文章是誇大其詞,引起公眾恐慌,造成社會不穩定的局面。

這種差異化的認知在輿論事件中快速傳播和進化,他們通常以極度冷靜和非常客觀的立場自居,然後以上帝視角的姿態來點醒被輿論搞昏頭腦的韭菜們:你們都被帶節奏了,事實不是這樣的!

事實是怎樣的?

事實是,給兒童注射的疫苗出了問題,監管出了問題,企業出了問題。這些問題導致的結果就是,全民恐慌,家長崩潰,大家開始紛紛求助海外疫苗。

4


“清醒意識”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分為客觀清醒和自我清醒。

客觀清醒,一般是在可控的信息前提下給予比較客觀的分析結論。

自我清醒,是預設自己相信的結果,然後布控辯論思路,完成自己的邏輯閉環。

我相信疫苗事件發酵後的輿論中,一定有一些是有失公允的,甚至摻雜了謠言在其中。但是大多數人面臨問題疫苗的第一反應是,哪裡能接種到安全的疫苗?普通民眾在專業領域是沒有辨析能力的,所以現在要做的事情是:

首先,政府積極出面保障安全疫苗供應;其次,追求涉事企業以及監管機構的法律責任;最後,出臺嚴格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疫苗的絕對安全性。

突然有人跳出來說“大家被帶了節奏”這種看似比較客觀冷靜的觀點,實質上是在本來很渾的水中又使勁兒攪了一下,讓該擔責的人、該出面的人偷空跑路了。

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傳播結合個人認知的化學反應,會更快促使圈子進化,讓持相同觀點的人迅速融合在一起。這些人在一起再進行頭腦風暴、觀點碰撞又會出現新的小圈子結構,共性思想的人總能更容易碰撞出新的東西來。

所以姜文和王朔在一起,大多數人會說是搞創作,搞文化事業。而馮小剛和劉震雲搭檔,大家就覺得這是商業合作,是赤裸裸的賺錢。

搞創作和賺錢衝突嗎?必然不會。商業合作和文化事業有高低之分嗎?

完全沒有。

所以你要進什麼圈子?

不不不,是你的認知和社交會形成怎樣的圈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