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上班 一個小鍋便是一個家

深漂3年,深圳依然還是那個深圳,高樓大夏,綠樹紅花和城中村從未間斷的建築聲。而我也漸漸感受到歲月的流逝,頭上已經隱約出現幾根白髮。從前三人合租的一房一廳已經變成了單間。在外漂泊,何處是我家。有人說,家是黃昏湖邊的攙扶;家是燈下互相剪去絲絲白髮;家是一件舊風衣,風也是它,雨也是它。也有人說,家是倦鳥歸來的巢;家是小船避風的港。對我而言,一口小鍋便是我的一個家。

打工上班 一個小鍋便是一個家

小鍋是幾十塊錢就能買到的便宜貨,傳說中的多用途電熱鍋,這口鍋設計簡單,但是十分好用。長寬高為237x180x240,帶上一個小小的蒸籠,旋鈕開關只有“關” “小火” “大火”,一個便捷的把手讓這口鍋可以隨時變換成為一個大碗。原本在網站買的是銀色的外表,不知道為什麼寄過來的確是粉紅色的,功能正常,也就懶得和店家說了。

打工上班 一個小鍋便是一個家

我超愛這口鍋,早上起來時,大火燒開水,扔一個雞蛋進去,放幾個超市裡買的幾塊錢的叉燒包在上面。5、6分鐘,一頓早餐就做好了。晚上下班回來後,買點肉,來點蔬菜。或煮、或炒、或煎。偷懶的時候一塊火鍋底料就是一頓豐盛的晚餐;我超愛這口鍋,沒有它之前,每天想的就是點什麼外賣,不能太辣,也不能太油膩。吃不了太辣,太油又容易長胖。但是即使每天吃著清淡的外賣,我的體重卻還是一直增長。眼不見為淨也只不過是安慰自己的心裡話而已;我超愛這口鍋晚上加班太晚,回來可能超市就沒菜了,這時候來一碗泡麵,放個雞蛋,總能嚐出和開水沖泡不一樣的美味。嚐到我小時候的滋味,家的滋味。

小時候一二年級在村裡的小學上課,那時還好,我的母親早上6點起來,給我做上一頓早飯,然後就去上班。但是三年級就要去我們大隊的學校去上課了,路程有1個小時左右,7點多就要到學校。母親幹活太累了,需要讓她多休息幾分鐘。因此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便要學著做飯了,不需要做得太複雜。會下點面,炒個青菜就可以了。有時候抓上幾把米,用中指比劃一下鍋裡的水。把鍋放進灶裡,添些柴火。煮粥的同時,還能放幾個紅薯進去;有時候小鍋放水煮沸,添上面條,加上幾顆青菜,煮熟後放油放鹽出鍋;最高興的時候就是煮泡麵了,母親偶爾會拿回家幾包泡麵,小時候追求辛辣刺激,總是想著吃。母親是不允許直接泡的,認為太熱氣了,需要讓我煮開後放點青菜進去調和一下,調料包也不能放多。不過我基本上沒有聽過她的話,早餐都是一整包放進去的,所以時時被母親嘮叨、訓斥。“叫你少吃點泡麵、少放點調味料,你看咳嗽上火了吧,看你下次還敢不敢,都說了多少遍了”。還真敢......。這就是我整個小學的記憶了。

打工上班 一個小鍋便是一個家

上初中了,家裡搬到小鎮上,背後便是我們學校。因此不用住宿,開學第一天,我母親便和老師說:“我家這孩子就住在旁邊,能不能辦一個外宿啊,家這麼近,出校門幾分鐘就到家了,沒必要住在學校”。因此,我也就體驗不到同學們經常說的“今天的包子真難吃”、“這個月有多了10塊錢,能夠再多撐一個星期了”、“聽說有人躲在被窩裡面哭”之類的生活。和小學變化不大,上學的路程少了,但是還是要自己做飯,不過除了早餐之外,多了一個宵夜。也不再用土灶大鍋了,家裡多了個電磁爐,方便我使用,我大抵也是那個時候胖起來的吧。晚上下自習回家,扔掉書包第一件事便是去廚房找找有什麼吃的,來上一個麵餅,有什麼下什麼,電磁爐煮沸,便能下鍋。如果是冬天,那就更好了,家裡時常打邊爐。回家常常還能看到剩餘的雞湯,一些沒吃完的丸子,還有大把的蔬菜。我時常能一個人從10點吃到11點。基本上每到11點,我媽看見樓下燈光還亮,便會叫我快點睡覺。我也就悻悻地收拾碗筷,上床睡覺了。

打工上班 一個小鍋便是一個家

高中和大學離家太遠了,我也是從高中開始才住在學校裡面,太忙和太懶了,時常的三點一線。天天去飯堂吃飯,也就放假的時候偶爾出去吃個快餐。也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偷偷躲在被窩裡哭。

出來工作那麼久,我的大多數朋友都說,自己做飯太麻煩了,還要買菜做菜,還要洗鍋刷碗。還不如叫個外賣,點開軟件,下個訂單。半個小時就能送到,中間還能刷刷視頻,看看小說,聽聽音樂。是啊,我也很懶,但是我卻很喜歡做飯,大鍋小灶太麻煩了,那麼陪伴我的便是這口小鍋。

我懶,但是我能用這口小鍋吃出家鄉的味道;

我懶,但是我能用這口小鍋吃出小時候的味道;

我懶,但是我能用這口小鍋吃出母親的味道;

有人說:“家是溫馨的港灣,容納漂泊的靈魂;家是如傘的大樹,遮擋酷夏的驕陽;家是清涼的雨絲,拂去疲憊的征塵”

我說:“家是小鍋,溫暖我無處安放的靈魂”

一個小鍋便是一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