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没有打过仗,诸葛亮为何派他守街亭?

夷陵之战后蜀汉休养生息了三年,诸葛亮决定发动北伐,首次北伐中诸葛亮就因为马谡丢失街亭功亏一篑,虽然蜀汉随后发动多次北伐但也是无力回天,为何诸葛亮当时执意要派遣马谡去镇守?不用魏延、姜维、马岱这些名将?

街亭是陇右和汉中之间的交通枢纽,蜀汉偏安一隅,街亭被诸葛亮得到就可以利用此处据点作为桥头堡,街亭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对于蜀汉而言就犹如西北的门户,一旦丢失将会彻底转成被动方,今后的北伐,人都要受到曹魏的钳制。


马谡没有打过仗,诸葛亮为何派他守街亭?


一统天下,恢复汉室,一直都是诸葛亮的夙愿。为此,对内,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外,他兵出祁山,北伐中原。而其中,第一次北伐,最有可能成功。内部,蜀汉已经休养生息三年,兵强马壮。外部,曹丕去世,魏明帝曹睿登基。当时的魏国,政权交接,人心惶惶。此时正是北伐的好时机。

诸葛亮也志在必得,调遣十万大军,声东击西,派赵云、邓芝率军一万设为疑兵,牵制住曹真主力,自己却统率大军从另一条线路出发。曹魏方面没有准备,仓促应战。

蜀汉势如破竹,连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士气高涨。最后,曹魏派名将张郃带兵退敌。在战略要地街亭,需要防御张郃的进攻。许多人建议老将魏延、吴壹来防守,但是诸葛亮没有答应,而是任命马谡守街亭。

马谡当时的身份是参军,没有单独领兵打仗的经验。但他自以为熟读兵书,因此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率领士兵在山上据守。他认为居高临下,打仗时正好可以势如破竹。经验丰富的副将王平,多次反对这种作战部署,但苦谏无用,马谡不听。张郃赶到山下,截断水源,结果蜀军不战自溃,街亭失守。此次北伐由战略进攻转为防守,诸葛亮无奈,只好率兵回蜀,北伐宣告失败。

第一次北伐的失利诸葛亮要承担不小的责任,当时蜀汉众将中能镇守街亭的并非只有马谡一人。

刘备说过:“我观马谡其人,言过其实,只会纸上谈兵,只能在帐中出策,不可重用,切记。


马谡没有打过仗,诸葛亮为何派他守街亭?


那诸葛亮为什么要力排众议马谡来守街亭?

第一:马谡的身份不简单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是诸葛亮的至交好友。马良跟随刘备出征伐吴,最后死在了伐吴战争中,马良在临死前写信给诸葛亮,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弟弟马谡。对于至交好友的托孤,诸葛亮没法推辞,待马谡就像亲儿子一样,恨不得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马谡。其次,马谡还算得上诸葛亮的半个老乡,马谡老家是襄阳宜城,而诸葛亮一直在襄阳隆中种地,在战乱中,碰到老乡显得格外的亲切。所以,诸葛亮决定街亭便由马谡去守,傍身的还有三个锦囊,再不济拖住张郃也可以。

第二:马谡与诸葛亮同属一类人

马谡是什么人?读书人。这一点和诸葛亮一样,在北伐之前,诸葛亮基本上也没有什么领兵打仗的经验,只是熟读兵法,然后再由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排兵布阵的门道。南下平叛孟获之乱时,马谡一句攻心为上令诸葛亮大为佩服,诸葛亮坚信,马谡就是第二个“自己”,同样是熟读兵书的读书人。

街亭是马谡的一块“试金石”,也是马谡的终点。诸葛亮本以为马谡会对自己言听计从,没想到的是,脱了缰的马谡实在太“野”,锦囊根本不看,照搬照旧兵书所学的阵法,不会变通、不会审时度势,更可气的是不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王平曾多次劝谏马谡不该上山自断水源,可惜马谡早已进入自己的小世界,哪怕是诸葛亮来了都没用。

回到成都后,诸葛亮追究责任,马谡被斩,诸葛亮也自贬三级。虽然当时有很多人为马谡求情,但是诸葛亮最后还是下定决心,痛斩了马谡。

诸葛亮一定要处死马谡吗?很多人反对这个决定。当时有个叫李邈的就说过:“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就连诸葛亮的亲信蒋琬,也认为马谡不该杀。如果让马谡戴罪立功,不是更好吗?知耻近乎勇。更何况,人才难得。其实,蜀汉集团后期,人才是很缺乏的。有句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正说明了这种情况。虽然,刘备对马谡下了评语,但不可否认,马谡是个人才。要不然,当初守街亭时,诸葛亮也不会让他去。

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就曾献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而且,马谡也和诸葛亮经常讨论一些政事,深得其赏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马谡的评价是“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因此,马谡还是很有水平的。


马谡没有打过仗,诸葛亮为何派他守街亭?


其实,从马谡的事情上,也可以看出,诸葛亮虽然在一些方面令人敬佩,但是在用人这块,的确不如刘备。

诸葛亮事必躬亲,凡用刑二十军棍以上,必要亲自过问。这样,虽然不会出错,但也导致了其他人很难得到锻炼,这才会导致蜀汉出现人才匮乏的情况。

蜀汉政权只有一个州,诸葛亮就非常操劳,如果地方扩大,用在全国,那就很难治理。对于马谡这个人,可以说非常可惜。他只是被领导放错了位置,发挥不了自己的特长,导致失败,最后又难逃其咎,成为了牺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