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難“馴服”的食材,卻以多彩的姿態,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文:扎西

編輯:秋刀魚

尊重原創,拒絕一切未經授權的轉載

湖南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吃茄子已不可考,但從西晉嵇含撰寫的植物學著作《南方草木狀》中說,華南一帶有茄樹,這是中國有關茄子的最早記載。至宋代蘇頌撰寫的《圖經本草》記述當時南北除有紫茄、白茄、水茄外,江南一帶還種有藤茄。

不過從使用上來講,茄子不太好處理。生手做茄子會遇到的問題一是夾生,二是焦胡。茄子這種食材,彷彿是塊可食用海綿,往年鄉間廚娘都不愛,太“吃油”了,本來季末打下的菜油、豆油都有限,盡用在茄子上,多少顯得有點“浪費”。

這個難“馴服”的食材,卻以多彩的姿態,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這有點像大豆剛傳進來的時候,吃了脹氣,總找不到合適的食用方法,嘗試多次才有了豆漿,豆腐的出現。茄子也是一般,煎炒烹炸中用了蒸的方法,才算找到了烹飪茄子的竅門。

湘菜中茄子做法多如牛毛,譬如擂辣椒茄子皮蛋,茄子切條去皮上鍋蒸透,辣椒放進火中燒到皮焦肉爛後進涼水洗淨,和切好的皮蛋,蒸軟的茄子,加蒜末香油陳醋一起搗爛了,吃了一個爽口。又或者是露香涼茄,現將茄子洗淨切條在鹽水中浸漬5分鐘,然後瀝乾水分用油炸透了,再撈出瀝乾油後放入沸水中煮2分鐘拿出來放涼,整齊碼好了,把混合了魚露、鹽、白糖、香醋、香油、小米辣、蒜末的料汁澆在茄子上,這便成了。


這個難“馴服”的食材,卻以多彩的姿態,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但粗吃細吃又有不同,說那劉姥姥在一眾鶯鶯燕燕中,吃了口茄胙,連連驚呼:“真是茄子?我白吃了這半日,姑奶奶你再餵我些。”哪曉得這茄胙是“把四五月裡的新茄包兒摘下來,把皮和瓤子去盡,只要淨肉,切成頭髮細的絲兒,曬乾了。拿一隻肥母雞,熬出老湯來。把這茄子絲上蒸籠蒸的雞湯入了味,再拿出來曬乾。如此九蒸九曬,必定曬脆了。盛在磁罐子裡封嚴了。要吃時拿出一碟子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了。”這段話初時讀來不甚了了,真當是下了廚房,才知光是肥母雞靠出湯已經是難倒了一眾不常下廚的人,只有那富貴人家,才常備著這鮮嫩雞湯,講究可見一斑。

不過也有好事者嘗試著還原一番,比如九蒸九曬,費時費力,最後發現繁瑣精細是有了,味道卻稱不上好。如此反覆折騰,茄子似乎只掛了個名,而是一點茄子味也沒了。

富貴人吃了個精細,老百姓桌上卻常見茄子豆角。炸香的茄子和豆角一起炒了下飯,因為這兩樣食材拼在一起,吃到嘴裡就有了軟糯和脆爽兩種口感,比起各自成菜的單調,這樣變化的口感是食客們絕不放過的。又或是金沙茄子,這可是“大菜”,輕易做不得,鹹蛋黃和茄子這兩個“吃油”大戶碰到一起,那真是火星撞地球,油罐裡大半的儲備都要貢獻給他們,有了沙沙的鹹蛋黃包裹的茄肉,又彷彿是裹著青絲蔓莎的少女,層次分明。

又比如山東有名的家常菜茄盒,夾著醃製過的豬肉掛糊油炸的茄子,既保留了豬肉的嫩滑,又有著食客們迷戀的薄脆的口感,不可多得。

而過了晚餐的檔口,宵夜又來了。

東北來的朋友是萬萬想不到,湖南人的燒烤攤上,琳琅滿目的素菜也是食客們不可少,肉辣椒、韭菜、金針菇、豆腐乾,那最好吃的必然是烤到軟爛焦香的蒜蓉茄子。只見烤架邊那隻穿著溼透了的白背心的壯漢們,將洗淨的茄子小心放在烤架上,看著火候烤著茄子,只待聞到那清香的茄子味,一刀破開,在兩半白嫩的茄肉上,淋上海量蒜蓉油,又撒了鹽、胡椒、孜然,只等了幾分鐘,便有了食客筷子上一綹一綹的茄肉絲,趁熱吃到嘴裡,嘿,倍兒香!


這個難“馴服”的食材,卻以多彩的姿態,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茄子,是挺不容易“馴服”的食材,炸得過了吃著油大,蒸的過了,就沒了菜形。新手是不太喜歡,卻是老師傅們的真愛。如同麻辣燙里人人真愛的蘭花幹,茄子綿密蓬鬆的特點,是它在展示多層次味覺體驗時具備著其他食材不一樣的優勢。

千百年來,茄子一直是中餐廚師少不了的重要食材,上至皇宮國宴,下至黎民廚房,多種多樣的烹飪手段,都在茄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往後的一百年及更久的時間長河裡,茄子也將會以更多彩的姿態,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