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征戰到談判,內亂到外交,笑談元朝與高麗的“舅甥之好”

歷史上其實元朝皇帝和高麗國王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舅舅”與“外甥”的關係,但在兩國長達百餘年的友好交往史上,仍然擬照“舅舅”和“外甥”的關係,互相稱呼——

以此來指代雙方的友好關係。

從元至元十一年(高麗元宗十五年,1274 年),高麗世子王愖迎娶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忽都魯揭裡迷失(即齊國大長公主)開始,兩國正式建立了姻親關係。此後,元朝與高麗和親不斷,直至元朝滅亡。元朝共有七位公主嫁給高麗國王,基本上與元朝有始有終。

只是可惜,這段關係在如今文章之中,鮮有談起,大家關注更多的是元朝對高麗的壓迫與剝削。今日作者便斗膽以姻親為題來講述兩國在傾軋之中仍不容忽視的友好關係。希冀這篇文章對大家於兩國的瞭解能有所幫助。

從征戰到談判,內亂到外交,笑談元朝與高麗的“舅甥之好”

元朝版圖

一、“舅甥之好”確立之路:元朝尚未建立之前,蒙古與高麗已經存在簡單的盟約

12世紀末13世紀初,漠北草原諸部在馬蹄踐踏之中相繼崛起。權謀、戰鬥、陷阱、內亂,在一次次的鬥爭中鐵木真脫穎而出。1206年草原各部拜服,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野心勃勃的鐵木真隨後便開始了對外征服。只是當鐵木真在外酣戰之時,1216年,早些年叛金降蒙的契丹人金山、六哥等人再次舉起反蒙的旗號,決意復國。

金山、六哥等人雖然鬥志十足,可蒙古軍隊的兇殘早已深入契丹人的心中,他們看著蒙古軍撲來,一觸即潰,直至鴨綠江邊。

退無可退,金山率領餘下九萬多人決意與鴨綠江對岸的高麗聯盟。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誰也懂得。

“皇帝以契丹兵逃在爾國,於今三年未能掃滅,敬遣兵討之。爾國推資糧是助,無致欠缺。”《元史》

“帝(成吉思汗)命在滅賊之後約為兄弟。”《元史》

然而金山沒有想到,只是在成吉思汗的一道手諭之下,高麗便立刻反戈。

成吉思汗只是答應高麗:滅賊之後,約為兄弟。

高麗的反戈加上蒙古軍隊的兇猛,金山等人很快被消滅殆盡。基於此,成吉思汗並沒有反悔,在契丹人徹底消滅後,蒙古軍隊哈真、札剌同高麗軍首領趙衝、金就勵會盟,稱“兩國永結兄弟,萬世子孫無忘今日”。

這樣蒙古和高麗在共同殲滅契丹叛軍的基礎上,訂了簡單的盟約,兩國初步建立了外交關係。

從征戰到談判,內亂到外交,笑談元朝與高麗的“舅甥之好”

成吉思汗

二、“舅甥之好”確立之路(2):由“著古與”事件撕毀盟約,蒙古開始七徵高麗,最終轉戰為和

1225年,蒙古受貢使著古與等十人在歸國途中遇害,“自是連七歲絕信使矣”

在查驗之後,蒙古懷疑乃高麗人所為。1231 年,蒙古以“著古與事件”為由,命撒禮塔為統率出兵高麗,開始了對高麗的征服。

高麗軍民團結一心,在龜州城一戰中,蒙古軍將領無不感慨道:“吾結髮從軍,歷觀天下城池攻戰之狀,未嘗見被攻如此而終不降者。”我從軍以來,歷觀天下攻城之戰,從來沒有見過被打得如此悽慘卻不投降的國家啊!即便如此,高麗終究敵不過蒙古。入境以來,被連克數城。

從征戰到談判,內亂到外交,笑談元朝與高麗的“舅甥之好”

高麗與元朝的戰爭

同時,高麗國內亦發生暴亂,1232 年高麗國王高宗在武臣崔竩的挾持下避亂江華島。此之前,高宗本已經與蒙古講和,允許其在高麗境內設立72達魯花赤進行監視。然而在崔竩的策劃下,蒙古初設的一處達魯花赤很快就遭到了高麗軍隊的屠殺。

高麗的反抗再次引起了蒙古的憤怒。蒙古前後出兵征戰高麗達七次之多,二十八年之久,高麗境內民不聊生,滿目瘡痍,百姓“棄戰從和”的要求逐漸強烈,權臣手中軍隊的怠戰情緒更是一發不可收拾,這讓避戰海島、積蓄已久的高麗王室終於看到了機會。

而從蒙古來看,其本身遭受的損失並不亞於高麗,高麗國力雖小,但多山靠海的特點使蒙古騎兵的優勢得不到應有的發揮。且長期的對外征戰使蒙古在人力、物力上的消耗也十分巨大。這些損失與消耗急切要求著蒙古重新思考雙方的關係。

而在二十多年的長期戰爭之中,雙方圍繞的基本問題是

高麗國都“出水就陸”和高麗國王親自到蒙古朝覲等問題。

這個僵局的打破在於高麗王室終於從權臣的手中奪回了權力。1258 年三月,崔竩被誅殺。緊接著,高宗便調整了對外政策,同意高麗國都“出水就陸”,並委派世子王倎前去覲見。

從征戰到談判,內亂到外交,笑談元朝與高麗的“舅甥之好”

崔竩——高宗長期以來是崔氏的傀儡

王倎在前去的路上,蒙古國內卻發生了一個大事:

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去世了!

汗位的空缺引起了忽必烈阿里不哥的爭奪。在一番權宜之下,王倎決定去覲見忽必烈。

王倎的到來使得忽必烈大為驚喜,說:“高麗萬里之國,唐太宗親征而不能服。今世子自來此,天意也。”高麗世子的到來為兩國結束戰爭,開始和平交往奠定了基礎。1260 年,忽必烈在開平登上汗位。而此時高麗高宗已經去世,於是忽必烈讓王倎歸國,繼承王位,王倎就是高麗元宗。

從此兩國結束了對立狀態,高麗成為元朝東藩。王倎出水就陸後,要求“免軍民侵擾,還被擄及逃民”,忽必烈“皆從之”,並撤銷了在高麗的蒙古軍隊,兩國進入了和平交往的時期。

從征戰到談判,內亂到外交,笑談元朝與高麗的“舅甥之好”

忽必烈

三、兩國“舅甥之好”的最終確立

高麗元宗繼位後基本同元朝保持了比較和平的關係。高麗每年會主動派遣使者前去進獻貢品方物,蒙古也會有相應的回饋。同時蒙古要求高麗對其盡到“六事”即納質、輸糧、設譯、助軍、供戶籍數、置達魯花赤。(盡六事歷來被看作元朝對高麗的剝削)

高麗王室其實起初對這些要求心存很大的芥蒂,直到高麗元宗十年(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 年),高麗國內發生了謀廢王位的林衍叛亂,高麗王權再次岌岌可危。關鍵時刻,由於忽必烈的參與,林衍叛亂很快便被平息。

經過這次叛亂,元宗這才認識到想要加強王權,避免權臣的再次干政,取得蒙古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十分必要。

為了取得蒙古的充分信任,以便加強王權,進一步改善與強化蒙古的關係,經過反覆的思索,元宗想到利用聯姻來加強雙方的關係。

從征戰到談判,內亂到外交,笑談元朝與高麗的“舅甥之好”

元朝公主

高麗元宗十年(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 年)十二月,元宗因林衍叛亂事件到汗國朝覲,申明事情的真相。翌年二月,元宗在燕京拜見了忽必烈,在這次朝覲中高麗元宗向忽必烈提出為世子請婚的請求。

忽必烈沒有立即答應。但也沒有明確拒絕。

一方面,雖然歷史上通過聯姻來加強兩國關係的例子數不勝數,但是此時的大元帝國所向披靡,無需通過這種方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在他們所征服的土地中,還從沒有公主下嫁的先例。

另一方面,忽必烈考量到若想高麗完全效忠於自己確實迫切需要一條更加合理的途徑。雖然此前高麗已經表示完全臣服,並連年上貢,但在二十幾年的戰鬥中,高麗所表示出的頑強抵抗仍令忽必烈心有餘悸。且高麗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對於想要稱霸世界的蒙元帝國來說,東滅日本,南滅殘宋都需要高麗的支持。因此,對於請婚忽必烈也沒有明確拒絕。

1271年高麗遣樞密院使金煉到元朝,呈上元宗的奏章正式請婚。同年六月,世子王愖到蒙古入質。

高麗十足的誠意、其本身具有的重大價值最終打動了忽必烈。十月,忽必烈許世子婚,將其女忽都魯揭裡迷失(後封齊國公主)許嫁給高麗世子王愖。由於公主年幼,直到1274年,兩人才得以完婚。

完婚之時,高麗百姓相為賀慶說“不圖百年鋒鏑之餘,復見太平之期”,可見高麗國內上至百官,下至普通百姓對蒙古公主嫁入高麗都十分重視,意識到蒙古公主的到來將迎來兩國和平友好往來的新時期。

自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 年)與高麗“舅甥之好”關係確立到元朝滅亡,前後共有七位元朝公主嫁入高麗,雙方基本保持了比較和平、穩定的外交關係。通過“舅甥之好”兩國上層統治者之間的接觸空前密切,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雙方之間的矛盾和摩擦,對鞏固兩國的關係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征戰到談判,內亂到外交,笑談元朝與高麗的“舅甥之好”

成吉思汗雕像

四、總結

其實總結要靠大家自己總結,當然捋一捋事件的發生脈絡即可,作者這裡再給大家做一點補充。即元朝與高麗的“舅甥之好”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例如,公主下嫁後常以上國自居,凌駕於眾人之上,甚至偶有干涉王權的行為發生,但這始終是局部的,是個例存在,在兩國百餘年的交往史上,和平、友好、發展始終是兩國關係的主流。

今日所講,不知大家懂了嗎?

原創不易,所以十分感謝你的贊同,希望這篇文章是讓你關注我的開始@讀史論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