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苏武有辱使命吗?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其中歌颂的人物苏武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在匈奴荒无人烟的北海,在严寒、残酷的恶劣环境下苦苦支撑了十九年最终回国。熟悉苏武牧羊故事的读者都清楚,苏武出使匈奴正是汉朝与匈奴频繁战争期间,苏武代表汉朝出使匈奴肩负着化解两国战争、促进友好睦邻关系的重大责任。然而苏武出使不但未能完成使命,还因此被匈奴流放到荒野寒冰的贝加尔湖忍受了十九年的非人之苦。苏武从汉使到奴隶,在如此身份落差巨大的转变过程中,到底因为什么让作为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臣滞留匈奴十九年而不得归?这之中,又是什么原因支撑着苏武的信念顽强的生存下来了呢?

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苏武有辱使命吗?

匈奴进犯汉朝

下面,笔者尝试着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随员暗怀私心坏了大事。当初苏武出使之前,朝廷文武百官无一人乐意前往。是大将军霍光向汉武帝推荐官职卑小的苏武之后,汉武帝拜苏武为中郎将后才任命为出使匈奴的使臣。张胜见苏武坐地升官,这时候才自告奋勇愿陪苏武一同出使。汉武帝也是坐地提拔张胜为副中郎将,同意张胜陪同苏武前往匈奴。但是张胜的心思不在出使匈奴本身这件重要的事情上,他是想借助这件事情来达到自己升官发财的目的。再往深一层说,张胜就是想借此为跳板,争取立功机会为自己获得最大私利打开欲望的通道。后来发生的事件,足以证明张胜就是心怀鬼胎之人,而且是为达到私利而完全不顾大局的小人。

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苏武有辱使命吗?

苏武与张胜

正当苏武将要与匈奴单于讨论国事之前,张胜竟然暗通匈奴军官,想以绑架单于母亲的卑鄙手段逼迫匈奴单于屈服汉朝。张胜的目的很明显,如果武力绑架成功,匈奴单于一旦慑于母亲危机而屈服于汉朝的话,那他张胜无疑就是降服匈奴的第一功臣。那么,回国邀功请赏,加官进爵应该不在话下了。但是愚蠢的张胜做事不过脑子,他也不好好想想,还莫说此事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即使成功了,就这种方式的结果,真就能换来匈奴的屈服吗?这件事最后的结果就是张胜投降匈奴,却把责任推到了苏武身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张胜不但做了汉奸,还让无辜的苏武受到莫须有的牵连。恐怕这是苏武被扣留的第一个原因。

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苏武有辱使命吗?

苏武与匈奴单于

二,单于劝降不成恼羞成怒。苏武初到匈奴,单于开始还算客气。但是经过了解,认为汉朝已经无力打压匈奴,于是态度开始转为强硬。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匈奴单于不但拖延与苏武谈判的时间,而且还起了劝降苏武的念头。单于之所以要劝降苏武,一是单于认为苏武是个人才,留下来对于匈奴可以提供很好的帮助。另一方面,苏武投降可以向汉王室表达一种强烈对抗的信号儿,即为在任何时候,匈奴都是可以与大汉朝分庭抗礼的。通俗的意思,无非就是苏武归降可以让匈奴就此事向汉朝显示出一种自我强大的力量,让苏武成为匈奴向汉朝示威的一种不大不小的资本。

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苏武有辱使命吗?

苏武牧羊北海

但是苏武两次自杀不屈服于匈奴的淫威,而且任匈奴使出多么卑劣的手段也无法动摇苏武的气节。而苏武越是大义凛然,单于越是从心里想得到苏武。在民族大义与威逼利诱面前,苏武只坚守心中的信念,丝毫不为单于的各种手段所屈服。即使被流放到贝加尔湖,投降匈奴的苏武好友李陵奉单于之命向苏武劝降,也是被苏武数落得痛哭流涕而无地自容。在国家荣誉面前,苏武完全恪守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在大义面前,苏武选择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就因为这些,匈奴单于自己得不到苏武,但也绝不放其回国尽忠汉朝。所以,苏武被匈奴扣留十九年,这应该就是第二个原因。

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苏武有辱使命吗?

劝降苏武李陵

虽然苏武当年出使匈奴表面上看没有完成与匈奴和解的任务,但是通过苏武在匈奴从开始到最后的整个过程来看,苏武所表现出的汉使气节却为国家、为民族争得了无上的尊严。基于这点,苏武出使匈奴的意义甚至要比当初所肩负的使命更为重大,因为,苏武弘扬的民族精神是任何一件具体事实都无法比拟的。苏武出使匈奴已经很遥远了,苏武牧羊的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后人对苏武的讴歌赞美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了热情。相反,苏武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却在两千多年以来一直留在人们的心中并加以大力弘扬。

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苏武有辱使命吗?

苏武归国

苏武出使不辱,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人格的尊严。其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不但受到历代人民的景仰,他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也一定会永垂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