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到底怎么样了?

孔乙己快跑


藤野先生最后很淡然的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至于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只能说他和普通的日本老百姓一样,过着正常的老百姓生活。但只要提到藤野先生必然离不开鲁迅先生。表面上看藤野先生只不过是一位普通的,曾经传授给鲁迅先生医学知识的先生。不过在鲁迅先生眼里,他的课堂上和课堂后极普通的言谈话语,渗透出了对鲁迅先生的极大影响,这影响甚至是鲁迅先生一生命运的转折。

藤野先生走了一一回到故乡,但他恐怕也没有想到,他的身后留下了一颗耀眼的永不灭的文坛巨星。

藤野先生走了一一回到故乡,但他恐怕也没有想到,两个人的简单接触,筑起了中日两国纯朴人民的友谊桥梁。

两个人都走了,后来两位师生在天上会很开心的聊天。肯定会。


奉天一叶



林溪赤峰


1904年9月到1906年3月,青年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期间,结识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治学严谨,认真为鲁迅修改笔记,而且在生活上关心、照顾鲁迅,这些都给青年鲁迅留下很好的印象。鲁迅退学离开时,藤野先生送给他一张自己的照片,并在后面题写了“惜别”两字,鲁迅一直把这张照片挂在自己的书桌对面。仙台一别,他们再也没有见过。

  • 1904年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


1926年,鲁迅发表回忆散文《藤野先生》,讲述了这段异国师生情。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这位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一、藤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藤野先生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医生世家,到他这一代,已是第六代从医了。他在家乡福井县读完小学和中学,1892年考入爱知医学校(今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在校期间,他学习勤奋,是同届学生中仅有的两名从未落第的毕业生之一。

  • 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


藤野1896年毕业后,先是留校担任解剖学教授奈良坂之的助教,期间曾去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大学进修解剖学一年。1901年,藤野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解剖学讲师,年薪600元。这个薪资,是教授级别的最低待遇。可见,刚刚27岁的藤野,在该校很受重视。1904年7月,鲁迅入学前两个月,藤野正式升任教授,时年30岁。

藤野担任鲁迅第一学年的解剖学课程,同时任学生的副级长(级长即班主任)。他为人热心。鲁迅的同学半谷广男回忆说,藤野先生“是非常热心的人。常常画筋肉图让我们照画”。当时,学生租房,需要一个住在当地有一定名望的人做保证人,藤野曾经给包括鲁迅的内的8名学生做过保证人。

藤野对学生要求严格,常常令一些学生敬而远之。鲁迅曾回忆过他为自己修改讲义的事儿。铃木逸太说他是“彻头彻尾的认真而又严谨”,鲁迅的另一位同学半泽正二郎说他是“正如名字叫严九郎,他办事无比严格,一年级留级的大多是因为解剖学不及格”。

  • 鲁迅在仙台医专求学时的笔记,上面的注解是藤野先生做的


学生们因此给他起了绰号叫“权九郎”,俗称“老权”,鲁迅入学时,这个绰号就叫开了。一次,一位姓丰田的学生在学校门前的理发店和人聊天,说藤野老师是个顽固而又讨厌的老头(藤野当时才30岁左右),没想到藤野就在一边听着。学期考试时,丰田解剖学不及格。不过,丰田很有志气,拼命用功,在学年考试时交上一份全部用德语回到的答卷。藤野非常满意,当场给了120分(满分100分)。

二、藤野先生的中国观

在甲午战争后,许多日本人歧视中国人。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就是因为在仙台医专的课堂上,受满脑子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爱国青年”的刺激。但藤野先生和当时日本的主流思潮不同,他对中国文化始终怀有敬意,对鲁迅这样的中国留学生很好。

鲁迅去世后,他的同学小林茂雄致信藤野先生,询问鲁迅事迹。1937年2月25日,藤野在给小林的回信中说:“事族孝亲、忠君爱国诸观念,似为日本固有之特产,然无疑亦因受中国儒教之刺激与感化,故总该以中国为道德先进之国而敬重之。吾亲近周君,以为对其殷勤指导乃本人惟一可为之事,此非仅爱周君一人也。”在藤野先生故居,至今还保存着他练习汉字时抄写的《论语》。

  • 鲁迅求学时期的仙台医专校园


鲁迅去世后,藤野应约写了一篇《谨忆周树人君》的文章,发表在日本《文学案内》杂志1937年3月号上。他在文中说:“我小的时候,曾跟福井藩校出身的野坂先生学过汉文,对中国的先贤总是很尊敬,同时也觉得应该高看那一国的人,或许这就是周君感到特别亲切和值得感谢的原因吧!”

可见,藤野先生是把中国看作道德先进的国家,认为应该对中国文化、中国人表示敬意并加以照顾。基于这种日本传统的中国观和良好的品性,他对前来求学的鲁迅予以帮助和照顾,就是很自然的事儿了。

三、藤野先生后来的经历和人生结局

1906年3月鲁迅离开仙台后,藤野先生继续在仙台医专任教到1915年4月(期间,仙台医专先后改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东北帝国大学医学大学)。藤野先生离开教职后,曾在三井慈善医院短暂行医。这期间,他遭遇了丧妻之痛,找工作也不大顺利。1918年4月,他续娶井田文为妻,然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本庄村行医。

用现在的眼光看,藤野先生“混得”不算好,堂堂的大学医学教授,混成了一名农村医生。但藤野先生很满足自己的生活。他续娶的妻子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他和乡民们关系不错,他的医术和医德很受大家的赞赏。1933年,藤野先生58岁时,租用邻村柳川家的房屋,开办了一家医院。从此,他在这里行医,直到去世。

  • 藤野先生在故乡福井县开办的藤野医院旧址


藤野先生在课堂上的严谨、敬业,在乡间行医时依然如故。藤野医院护士小岛寿子回忆,藤野先生是个“很慈祥也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治不了的病人,坚决不收;任何事情都一清二楚,绝不弄虚作假。藤野医院的房东柳川素直回忆,自己常听到藤野先生责备患者:“你不听我的话,病就好不了。”柳川素直的腿曾需要做手术,藤野先生诊断后说,这手术自己一个人做不了。于是,藤野专门坐火车请来另一位大夫,两人一起把手术给他做了。

1935年,藤野先生的长子恒弥读高中。一天,恒弥的汉文老师菅好春把他叫去,交给他一本鲁迅的书,让他回家问问,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是不是他的父亲。恒弥把书交给父亲,指着书中的那篇《藤野先生》给他看。藤野先生又拿着放大镜,仔细看书前的鲁迅照片,说:“真的是周君啊!”他合上书发了一会儿呆,对儿子说:“写的是我。但是,你不要跟别人说。”半年以后,菅好春亲自登门拜访,和藤野先生谈了很多。他终于知道,自己当年的学生周树人回国后,已经成为一位出色的文学家。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成就非常高兴,他对自己的侄子说:“周君成为这么伟大的人物,当时可是一点征兆都看不出来。在我教过的学生当中,出现这样的伟人,真是让人高兴啊!”

  • 绍兴鲁迅纪念馆内的藤野先生像


1936年10月,鲁迅去世后,日本报纸上很快就刊登了这个消息,但藤野先生并不知道。直到这年年底,他的学生、鲁迅的同窗好友小林茂雄找到他,他才知道鲁迅多年来一直在找他,想见他一面,哪怕是能见他后人一面。藤野先生这才有些后悔。不久,有日本记者向他约稿,他写了那篇《谨忆周树人君》。文中说:“我因为住在农村,社会上的事一点也不知道,前几天在报纸上读到了鲁迅逝世消息,深感悲痛。在此谨对因我的一点点照顾那样感恩不尽的周君之灵,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时祝他家属身体健康!”

几个月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藤野先生是坚定的反战论者。战争初期,藤野医院囤积了不少药品,有药商想高价求购,但藤野先生坚决不卖。药商走后,他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过来,对他们说:“中国是将文化教给日本的先生,这样的战争必须早日停止。”

然而,藤野先生毕竟人微言轻。他的长子藤野恒弥毕业于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准备继续行医,干毕业就被日本军国主义征发去当一名军医。1945年1月1日,恒弥病死在广岛陆军医院。8月10日,藤野先生在出诊的路上晕倒,第二天与世长辞。此时,踞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仅有四天。

四、异国师生情的继续

鲁迅和藤野相继去世后,这段师生情成为中日友好的一段奇缘。鲁迅在日本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藤野先生也也随之为人瞩目。

  • 杭州市“福井·杭州”友好公园内的诗碑,题为《读白居易之诗怀鲁迅君》,碑文是从藤野先生手迹中选出来,配以白居易诗句而成。


1956年,鲁迅遗孀许广平访问日本,准备祭拜藤野先生。但由于健康原因,她只好委托鲁迅的日本好友内山完造代祭。许广平写给内山的一封信,由内山代表许广平在藤野先生的墓前宣读。这封信至今还保留在藤野先生纪念馆。

1960年,鲁迅当年求学的日本仙台市,建立了“鲁迅之碑”。鲁迅母校东北大学医科大学校园内矗立着鲁迅铜像,鲁迅当年上课的阶梯教室,也都原样修复。1998年,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时,接见了鲁迅的孙女周宁和藤野的孙子藤野幸弥,还到校内鲁迅上课常坐的座位上坐了坐。东北大学还设立了“鲁迅纪念奖”,颁发给品学兼优的中国留学生;设立了“鲁迅奖”,奖励为中日文化教育交流做出贡献的中国人。

  • 日本福井县芦原市的藤野严九郎纪念馆。


1964年,应日本作家贵司山治的请求,在藤野先生的故乡福井县足羽山公园山顶的佛舍利塔前,建立了一座“惜别”碑。碑上的“惜别”二字,出自藤野先生赠鲁迅照片上的亲笔;碑上的“藤野严九郎碑”六字,是许广平题写的。碑上的碑文是:“建立惜别之碑,以纪念两位先生不可泯灭之缘。”

1980年,藤野先生的出生地芦原下番也建立了“藤野严九郎碑”,碑文由鲁迅之子周海婴题写。1984年7月,在藤野先生的故居建立了藤野严九郎纪念馆。1988年11月,藤野先生的故乡福井市与中国杭州市结为友好城市。1990年7月,在芦原町国际交流中心内,建造了藤野和鲁迅的铜像,周海婴应邀参加了铜像揭幕仪式。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市和藤野的故乡芦原町,还结成了友好城市。

鲁迅和藤野结成的这段异国师生情,在促进中日友好方面,还将继续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