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征服”之名发起的东征,实则内有乾坤,他想要的不仅仅是臣服

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蒙古铁骑两次对日本发起了战争。很多学者认为忽必烈东征日本,是因为他四处征战,想要称霸天下“要让阳光照到的地方都纳入蒙古版图”,日本自然也不能例外,必须要收入囊中。然而,蒙古东征日本除了要“称霸天下”之外,还有其它的因素存在。这一切的因果要从蒙古与高丽的“纠缠不清”说起。

蒙古与高丽的战争“游戏”

早在成吉思汗统治年间,蒙古大军就对高丽发起过战争,要取代金朝对高丽的控制。高丽不堪蒙古铁骑的践踏,便向蒙古称臣。然而蒙古做为“宗主国”对高丽只会不断的索取,动不动就催促其遣使进贡。本来做为附属国,找个强国得以依靠无可厚非,但是蒙古的做法太不厚道,似乎不是个“家长”该有的行为,高丽国小,民力、财力有限,对蒙古的“贪心”不堪重负。考虑到蒙古其实离高丽有那么远,渐渐的高丽就不愿再纳贡。等蒙古再次派遣使臣出发高丽时,高丽派人在半路截杀了蒙古使臣。从此开始,高丽进入了战火不断的轮回当中。

以“征服”之名发起的东征,实则内有乾坤,他想要的不仅仅是臣服

蒙古与高丽之间的激烈战争


公元1231年窝阔台因蒙古使臣被杀再次派兵讨伐高丽。蒙古军队势如破竹一路攻打到了王京,高丽无奈派使求和。蒙古派了七十二名达鲁花赤(督官)入驻高丽随后撤军。这高丽也是好玩,没过多久又故伎重演,高丽王杀了这七十二名督官。把军民撤到了江华岛。不过这次蒙古再次进攻没有占到便宜就撤军了。公元1235年蒙古再征高丽,最终高丽认输,还是老老实实的进贡吧。就这样高丽和蒙古一直重复着进贡和平,不进贡打仗这样的循环当中,玩的不亦乐乎。

直到公元1258年高丽王玩累了玩不动了,只有彻底的认输,对蒙古称臣,陛下改殿下,太子改世子。最后还要把自己的世子送到蒙古当人质,再敢违约,呵呵,世子的命就没了。本来就肆无忌惮的蒙古这回就更加的肆无忌惮了。就这样高丽的几代王都送了世子去蒙古当人质。一直到了1260年,忽必烈把当时是世子的王倎送回高丽国当国王。亲自在蒙古呆过的王倎(后改名王禃),深知蒙古军的杀人不眨眼,他当了国王自然对蒙古心服口服,于是继续遣送自己的世子王昛到蒙古做人质,同时还想高攀和蒙古做亲家。元朝多次拒绝后,被高丽的坚持所打动。忽必烈最后将自己的嫡亲女儿忽都鲁揭里迷失嫁给了王昛。王昛娶了公主不到一个月,父亲就去世了,于是他回高丽继承了王位。

以“征服”之名发起的东征,实则内有乾坤,他想要的不仅仅是臣服

第一位与蒙古联姻的高丽国王王昛,迎娶了忽必烈的女儿


皇室联姻必是有利可图,那么忽必烈下嫁自己的女儿图什么呢?除了有那么点被王倎的真诚感动之外,更重要的是想以高丽为跳板侵吞日本。现在桥梁搭好了,接下来忽必烈要开始实行他的扩张计划了。本着远交近攻的策略,如今的高丽已经成了“自己人”了,那么下一个目标就是高丽的“邻居”日本了。

吞并日本的理由一:不是因为马可波罗嘴里的“遍地黄金”,而是当时的日本矿产本来就丰富

忽必烈急于吞并日本,有人说是因为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里把日本形容成黄金遍地、多产宝石的地方。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元朝第一次攻打日本是1274年,而马可波罗是在1275年才与忽必烈相见。那本《马可.波罗游记》更是多年之后马可波罗被关在大牢里完成的。这时候元朝的两次东征日本早已经完成了。那么日本事实上到底是不是“遍地黄金”呢?答案是“矿产丰富”。

日本处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矿产也丰富。许多地区都发现了银矿,从1562年到江户时代这漫长的400多年时间里,位于日本岛根县大田市的石见银矿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银矿。日本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产银国,以至于当时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产自日本。日本富甲天下的传言却开始流行,因为与之对应的历史事件是:公元749年,日本北部发现了沙金,并在随后400年间不断出口。但“黄金之国”的谣言,却随着人们的好奇心越传越远,作为蒙古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忽必烈也一定对类似的消息有所耳闻。而当时的忽必烈对金钱急切的渴望。

以“征服”之名发起的东征,实则内有乾坤,他想要的不仅仅是臣服

蒙古骑兵


划重点:在忽必烈即位后,为准备对南宋的战争,父辈们掳掠的财物已经濒临枯竭,此时的南宋又迟迟未能拿下,所以填补蒙古帝国捉襟见肘的国库迫在眉睫。多一个像高丽一样的“仓库”实在太有必要了。

吞并日本的理由二:因为南宋和日本一直保持外交,忽必烈想征服日本夹击南宋。

南宋时期,正值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和镰仓时代的前半期。1159年日本“ 平治之乱” 后, 中等贵族出身的平氏掌握了政权。1192年日本最早的武士政权—镰仓幕府建立。平家政权和镰仓幕府极为重视和发展日宋贸易,双方的商人、僧侣互相往来, 形成继唐朝之后中日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高潮。

忽必烈从即位之日起,他的宝座就一直受到同族亲属们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他所能做的,就是不断通过对外用兵,换取周边国家的承认,进而为自己的统治加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要是能征服日本,让日本像高丽一样的对元朝进行“朝贡”,无疑是最好的证明方式。而且如果能让日本对蒙古国臣服,可以大幅度提升忽必烈在汉人心目中的地位,这对忽必烈来说是无法比拟的荣耀,对他攻占南宋有益。

以“征服”之名发起的东征,实则内有乾坤,他想要的不仅仅是臣服

蒙古步兵


吞并日本的理由三:狂妄自大的日本,一而再再而三的无视了元朝的通好睦邻之意,之后更是斩杀使臣彻底激怒了元朝。

蒙古铁骑南征北战占领了大半个地球,为了将“海内之国无不臣服”的声名成为事实,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日本。蒙古开始并没有将日本这个“弹丸之地”放在眼里。认为像日本这样的岛国,只要派遣使臣携带国书出使,并晓之以理,他们必定会认清形势和高丽一样,只要一纸文书便会臣服在他脚下。所以第一次出使日本时,忽必烈认为国书一到,日本必会马上遣使通好。当然正常的国家统治者都会顺应时势遣使通好。

然而此时日本国内已是军人掌权,镰仓幕府将天皇权力架空,而掌权的北条时宗,他似乎很不识趣。常年习武的武将们与知书达理善于心计的文官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他对元朝的主动示好装作视而不见。他以“国书内容无礼,不必回书”为理由,拒绝了强大元朝要求通好的国书。

然而,忽必烈并没有放弃,在之后的几年里先后多次次派遣使臣出使日本。怎知好几次使臣东渡,要么因风浪巨大无法抵达,要么因日本方面态度依旧油盐不进,均采取不予以理会而不了了之。到后来,日本更直接拒绝忽必烈的使臣登陆,并明确声称不会向元朝纳贡称臣。反而加强了本土的防御准备抵挡元朝的进攻。甚至还斩杀元朝的遣信使者。就这样,忽必烈彻底被激怒了。

以“征服”之名发起的东征,实则内有乾坤,他想要的不仅仅是臣服

一纸国书


虽说日本当时是军人掌权,多少有些莽夫的处理方法,但是仔细想想,拒绝称臣有他们自己的顾虑:

1.如果日本向元朝称臣,必然需要全盘接受来自元朝对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造”,即使元朝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日本还不得不上贡,这样会造成日本人民的负担,但拒绝上贡将会遭来杀身之祸。高丽的那些年的几番反复挑战就是例子。

2.若称臣,则平等互惠的经济、政治等权利将荡然无存,日本将一直处于恐惧和压迫之下,这对日本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极其不利。若称臣后再反抗,则在世界范围内会孤立无援,不仅被世人瞧不起,而且元朝出兵则出师有名,讨伐会对日本不利。还是高丽的例子就摆在面前。

3.日本人民深受唐宋文化影响,对游牧民族出身的蒙古虎狼之师比较反感,若称臣势必将引起日本国内乱,无疑加深日本国内的民族矛盾。

4.不称臣若双方开战:做为外来侵略者的元军,是一个内陆游牧民族,几乎没有任何海上作战经验。况且,骑兵出行需要准备大量的粮草随行,不过来日作战需要渡水,因此补给必然不够充分快速。且元军不谙水性,在海上作战日本有绝对优势,即使登了岸,元军对日本这个战场也不熟悉。(虽然最后的结果显示日本失算了)

以“征服”之名发起的东征,实则内有乾坤,他想要的不仅仅是臣服

镰仓幕府时代的日本武士


总而言之,日本武士们综合考虑之后还是选择背水一战。

于是在双方都不妥协的情况下,于公元1274年,元日之间的第一场大战拉开帷幕!

忽必烈对这次的战争还是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公元1274年3月,屯兵在高丽的大将忻都、刘复亨、洪茶丘等率军东征日本,东征军的规模不大,只有两三万余人,大汗觉得对付“岛国”足以。大军从合浦(今朝鲜乌山)出发,久远征军没多久就逼近了日本沿海岛屿,日本虽然也加强了沿海的防御,但由于日本岛可登陆的地方太多,兵力布置分散,不可能将沿海地区都严整布防,因此日军在与元军遭遇后只能仓促应战,日军首战告败,几百武士丧生。

之后元军在日本博多湾一带强行登陆,双方在沿海一带展开了攻防战。只是东洋武士的战斗力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年代里,看见元军先进的作战战略,只剩下被收割的份。蒙军占了上风。

只是蒙军连日奋战,上下皆感疲惫。特别是兵将看到日本根本不是传说中那么的富有,顿时大失所望。再看看日本人矮小的个头,连剩下的求胜心也没了。此时的元军战斗力明显下降了一大截。当高丽将领劝忻都一鼓作气杀进太宰府时,蒙军将领没有同意,而是下令全体士兵离岸登船,准备回朝。就在这时候,上天开了个玩笑,当晚竟然刮起了一阵“神风”。就这样在“神风”的帮助下,元军第一次东征宣告失败。

事实上元军在远征之前就已考虑到了台风的因素。有日本学者在考察过去统计资料后发现,这一时期并没有台风的记录,《高丽史》中也曾记载蒙军苦战不利,在撤退过程中遭遇暴风雨。因此推测元军所遭遇的可能是其他恶劣天气。只是不论刮的是什么风,日本人认定了它就是“神风”。

在出征之前,元朝朝廷内就有人谏言:日本隔海,途中还有台风,远征不利。而且即便征服了日本,隔着海也不便于统治,对元朝自身没多大益处。但是那又如何。

以“征服”之名发起的东征,实则内有乾坤,他想要的不仅仅是臣服

日本人绘制的蒙古征日画卷


本打算第二年继续东征。此时王磐站出来规劝,当务之急是把宋朝拿下,优秀的国君忽必烈,听从了部下的建议。于是,再次东征这事就这样被搁置了好几年。这几年也给了日本喘息的机会。只是中间的这几年,元军的收获更大,他彻底的征服了南宋,崖山之战后,南宋消失了,它的版图划入了元朝的疆域。元朝的规模空前的强大,北至外蒙,西至中亚,东至高丽,南到天涯海角。这时候元军士气大震,是时候收拾日本这个小国了。

第二次东征,元朝除了要征服日本,还想“借刀杀人”

1279年八月,忽必烈想当然的认为,现在连南宋都归入我大蒙疆域了。一纸国书、兵不血刃的让你这个小岛国臣服,你总该识时务了吧!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于是,再度遣使赴东瀛要求其无条件投降。然而,这次出使依然没有成功。日本也很懵逼,你们上次都吃了败仗了,怎么还敢来?于是干脆直接灭了来访的使团,让事情彻底崩了。

这时要是再不出征日本,就显示不出霸主的霸气了!公元1281年6月,元军对日本展开了第二次东征。此次东征,忽必烈或许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解决南宋降军。元朝在南宋灭亡前后,接收了一大批南宋降军,其数量达数十万之多。这些降军降将都被编入元朝新附军中。

以“征服”之名发起的东征,实则内有乾坤,他想要的不仅仅是臣服

《日本与蒙古远征军海上大战图》局部


可如何处理这批降军成了忽必烈为之头疼的问题,他不能像白起和项羽那样把几十万人都挖坑活埋,作为入主中原的异族,这样做绝对会引起人数众多的汉人的滔天怒火。而当时的元朝,由于多次发动对日本和东南亚的远征,财政方面也十分紧迫。十几万士兵就是十几万张嘴,这么多士兵的生计,成了元朝一大财政负担。总得想个办法。此时日本的作妖,刚好给忽必烈送来了一个契机。

  • 以战耗之,两全其美

元朝的执政者明里暗里的将人分为四等级,南人为最低等级。而前宋降军组成的新附汉军(南军)则在元军中处于最底层的位置,每次元朝有战事,首先派出征战的便是新附军。这样要是能取得胜利,又可以搜刮一番,要是失败,死的也是没人心疼的南军。

而此次忽必烈急着“借刀杀人”做的太明显,他竟然派南宋的汉奸范文虎为主帅!这位降将在历史上,可是有名的常败将军,一生不仅逢战必败,更是战中必逃。忽必烈启用这等草包,用意明摆在那了。其次,这次兴兵,绝大多数都是南宋降军,共有十万人之多,而蒙古人只占极少数。

以“征服”之名发起的东征,实则内有乾坤,他想要的不仅仅是臣服

战争中的南军


  • 公元1281年,元朝再次对日本发起了进攻。

一支阵容空前的舰队在范文虎的带领下从庆元(今浙江宁波)扬帆东渡。在这之前不久,忻都、洪茶丘和高丽统帅金方庆率领的东路军已经乘坐900多艘战舰先行启程。

这次的阵仗极大,仅东路军900艘战舰组成的舰队,粗略估算不下七八万人,加上西路军,总共可能超过15万。况且,元军在经过与宋的多年交战后,军队还没有解甲归田,战斗力正是最鼎盛的时期,可以说此次东征势在必得。

然而这些人心不齐的各路大军,为了抢功劳,先到达的东路军,没有等西路军前来会和,就开始了战斗。要知道日本人上次元日大仗之后,就已经时刻戒备着元军的再次到来,准备之充分。

日本凭借着良好的海岸防御工事与东路军展开了对峙,等了一段时间,西路军终于慢吞吞的到了,元军士气大振,展开了连续的抢滩登陆,但是没有成功。两军就这么相互的耗着。结果这一耗就耗出了事。七月,西太平洋的大风刮过来了。元军被困在船上,夜夜数星星,没办法发动进攻。日本人则不分日夜的祈祷着“神风”的再次降临,来赶走这些可恶的外侵者。

这个“神风”还真被日本人感动了。那夜刮了一晚上的大风,第二天一早,当海岸线上的日本人睁开双眼时,海上那片乌云压顶般的元帝国舰队消失了,只剩下一些船板漂浮在水面上,当然上面还有一些尚未喂鱼的元兵。日本人欣喜若狂,感谢“神风”的相助。从此“神风”二字被载入日本史册。

以“征服”之名发起的东征,实则内有乾坤,他想要的不仅仅是臣服

忽必烈画像,基本都是一身白袍


由于恶劣天气、不善海战、指挥不利以及不得民心等等原因,两次东征均以元朝的失败而告终。战争加重了元朝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的矛盾,给卷入战争的高丽、被侵略的日本也带来了深重的战争灾难。从那之后,双方交流就中断了。而高丽进一步丧失了独立主权,日本镰仓幕府的统治也受到动摇,而那令人头疼的倭寇问题,开始肆虐中朝两国。


参考资料《元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