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在漢到唐這一千多年間,出現了很多的算術書,取其中最有名的十本,合稱為《算經十書》:《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張丘建算經》、《夏侯陽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綴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九章算術》。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數學專著,是《算經十書》中最重要的一部,成於公元一世紀左右。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認為它是經歷代各家的增補修訂,而逐漸成為現今定本的,西漢的張蒼、耿壽昌曾經做過增補和整理,其時大體已成定本。最後成書最遲在東漢前期,現今流傳的大多是在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劉徽為《九章》所作的注本。

《九章算術》內容十分豐富,全書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同時,《九章算術》在數學上還有其獨到的成就,不僅最早提到分數問題,也首先記錄了盈不足等問題,《方程》章還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算法則。它是一本綜合性的歷史著作,是當時世界上最簡練有效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誌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該著作中包含246個數學應用問題,分別屬於方田、粟米、衰(cui)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及句股這九章。

例如《九章算術》勾股章引葭(jiā)赴岸一題:

原文:"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適與岸齊。問水深、葭長各幾何。"

翻譯:現有一水池一丈見方,池中生有一棵初生的蘆葦,露出水面一尺,如把它引向岸邊,正好與岸邊齊平,問水有多深,該蘆葦有多長?

這一問題在世界數學史上很有影響。印度古代數學家婆什迦羅的《麗羅瓦提》一書中有按這一問題改編的"風動紅蓮";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的《算術之鑰》也有類似的"池中長茅"問題;歐洲《十六世紀的算術》一書中又有"圓池蘆葦"問題。它們比我國要晚幾百上千年。

註釋:(1)葭:讀jia,一聲,與"家"發音相同。初生的蘆葦。(2)一丈等於十尺。

圖示如下。葭尖D被引至岸邊的點B處。在這個過程中,認為葭不彎曲,繞根部A整體轉動。a為水中央C位到岸邊的垂直距離,a=5(尺);AC=b,為水深;BA=DA=c,為葭長。DC=c-b,為葭露出水面部分的長度,c-b=1(尺)。顯然,三角形ABC為直角三角形,c為斜邊。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九章》中求解的方法是:"半池方自乘,以出水一尺自乘,減之。餘,倍出水除之,即得水深。加出水數,得葭長。"轉化成公式,為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把相應的已知量直接代入上式,得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即水深為12尺。葭長也容易求出,為12尺加上1尺,等於13尺。在中國古代那個時候,人們想要找到一種最為直接的計算公式,這個公式由已知量給出,於是直接代入已知量便可求出未知量。

那麼這個公式是如何得到的呢?我們知道,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直角邊是已知的,斜邊與另一直角邊的差也是已知的,那麼,這個直角三角形就是確定的。是確定的,我們自然可以求出斜邊和未知直角邊的長度。這個公式就是這個意思。

下面我們從勾股定理出發,導出上面的公式。

由上圖,顯然有: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我們要想辦法讓已知量c-b出現。若把上式左邊利用平方差公式,是可以得到c-b,但同時也得到了c+b。c+b不是已知量,我們不想讓它出現在最終的公式中。我們試著想辦法得出(c-b)的平方。如下所示: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有了這個公式後,如果葭露出水面2尺,則可以求得水深b為(25-4)/4=5.25尺,葭長為7.25尺。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有了這個公式,還可以解決其他類似問題。《九章算術》也給出了類似的題目

''圓材埋壁","今有圓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鋸鋸之,深一寸,鋸刀長一尺。問徑幾何?"

圖示如下。圓材是指圓柱形的木材或石材。下圖是橫截面圖,它是一個圓。劣弧BDE代表露在外面的柱面,優弧BFE代表埋在牆內的柱面,我們看不到。原題所說的"深一寸"是指DC的長度;"鋸道長一尺"(1尺等於10寸)是指BE的長度,它的一半正好就是BC,即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a,a=5(寸)。圖中的b為橫截面圓心到牆面的距離AC。圖中的c為橫截面圓的半徑。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有了上面這些解說,我們於是可以應用上一題的那個公式求出b的長度。然後可以求出c。最後求出2c,即橫截面圓的直徑。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從而c = b + (c-b) = 12 + 1 = 13 (寸),直徑 = 2c = 26 (寸)。

以上是直接應用第6題公式求解。這很好!但實際上《九章算術》中這個第9題的解法不是這樣的。我下面給出介紹。《九章》中的解法是:"半鋸道自乘,如深寸而一,以深寸增之,即材徑。" 這個方法其實使用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相交弦定理:圓內兩條相交之弦互相分對方所成的兩線段的乘積相等(通過相似三角形即可證明其正確性)。即,如果MN和PQ為兩條弦,相交於點S,則MS · SN = PS · SQ。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具體到《九章》勾股章的第9題,如下圖所示,有BC · CE = DC · CF,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所以,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那麼,把c+b與c-b兩段相加,正好就得到2c,即圓的直徑。所以,若設直徑為d,則有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這個公式就是《九章》勾股章第9題所採用的方法:"半鋸道自乘,如深寸而一,以深寸增之,即材徑。"

把已知條件a=5和c-b=1代入,得d = 25/1+1 = 26 (寸),與第一種方法的結果是一樣的。

上面這個求直徑的公式,是所謂的"弧矢公式"。一般來說,弧矢公式是這樣的:有一弓形,已知其弦長為c(注意,與前面使用的c的意思不同,下面的b也不同),弧高為b(如下圖所示),則弓形圓弧所在圓的直徑d為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最後有兩點思考:

(1)我曾在很多中國古代建築中見到過柱子藏於牆體中,露出一部分柱面。因無法直接測量其直徑而採取"以鋸鋸之"的方法,現在看來不太好。不管圓柱體是什麼,"以鋸鋸之"終歸對其產生了損壞,實不可取。其他測量方法其實很多,比如可以利用石膏製作一個凹形圓弧,它當然正好嚴絲合縫地扣到柱面上,然後我們測這段圓弧的直徑即可。

(2)上述題中的圓材,我們一般認為是圓柱形的。但認為它是球形物體,也未嘗不可。題目的解法對球一樣適用,所求出的直徑為球的直徑。

"盈還是不足,這是個問題",小學時候的魔鬼應用題,其實早在千餘年前就已經有系統的解法了。例如:今有共買雞,人出九,盈十一;人出六,不足十六。問人數、雞價各幾何?答曰:九人,雞價七十。

我們看看我國古代如何求解的: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今解法:設人數為x,雞價y,則 y=9x-11,y=6x+16解得x=9 y=70.

古法2,比較好理解為消y的思維,用下式減上式得3x=27能求出人數,再代入求物價。

古法1,過程則有些複雜,但可以理解為我們消x的思維,與消y思維並用3x=27,6y=54x-66,9y=54x+144,相減得到3y=210,y=70.

由此看來,我們的先人在不知道設未知數的列方程的思想之前,也是能想到對應的方法求解問題,有時也不經佩服古人的思想,早在幾百年,乃至千年前就能想出這些方法。同時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對技術的革新,也對應產生出了很多新的工具和方法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也是時代進步帶給我們的好處。從無到有的過程才是最難的,我們可以學習借用前人留給我們的知識結晶,也會推動時代的發展。

而直到1675年,意大利的數學書還把這個方法叫做"中國算法"。在這本書中提到了直除法,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線性方程組的解法,本質上就是現在的矩陣初等變換。在這一章裡面還出現了負數,而在外國,最早是在7世紀才有負數之說。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對完善《九章算術》體系作出巨大貢獻的劉徽,是魏晉時期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數學成就大致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整理古代數學體系並奠定其理論基礎,這點主要體現在《九章算術注》中,包括了數系理論,面積與體積理論等。現代基礎算術中的約分,還有十進制分數無限逼近無理根的想法,都是他的首創。

二是自己的創新,主要在割圓術求圓周率上。

極限的 lim 符號看起來首先由西方人使用,但是實際上早在古代中國,在求解問題的時候就已經有極限思想了。莊子所說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就已經存在極限表達"無窮小量"的思想了。

而極限思想在《九章算術》裡面主要存在於"方田"這一章,也就是求面積和體積的問題。

劉徽在為《九章算術》作注的時候,首先指出之前的"周三徑一"(也就是π=3)其實是圓的內接正六邊形周長和直徑之比,從而說明這個說法是非常粗疏的。而為了求到圓的面積公式(本質上就是求π),他開始不斷地割圓。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割圓術",也是非常經典的極限思想。他自己也說的:"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也。"

想挑戰嗎,《九章算術》你懂多少,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九章算術》確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框架,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密切聯繫實際,以解決人們生產、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目的的風格。其影響之深,以致以後中國數學著作大體採取兩種形式:或為之作注,或仿其體例著書;甚至西算傳入中國之後,人們著書立說時還常常把包括西算在內的數學知識納入九章的框架。

《九章算術》的意義還遠不止於它在中國數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更以一系列"世界之最"的成就,反映出我國古代數學在秦漢時期已經取得在全世界領先發展的地位。這種領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公元十四世紀初。

其實,中國古代數學的輝煌成就和現代中國數學的缺少成就之間的問題,值得我們好好思考一下。也許是因為缺少公理化體系導致證明邏輯過弱的結果,也許是因為中國古典數學後繼無人的結果,也許是因為現代的數學教育問題。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可以見到中國數學再度崛起。

如果說《幾何原本》是西方數學史的鼻祖,引導著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那與《幾何原本》齊名的《九章算術》,自然就是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