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座橋的變遷......

幾年前,慶陽市西峰區顯勝鄉毛寺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一條蒲河在世代哺育村民的同時,也將整個村子天然地分為兩半,曾經給兩岸群眾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村裡也沒有像樣的路,村民出行成為難題。

四座橋的變遷......

漫水橋

2006年,香港一家慈善機構在村裡修建了第一座橋——無止橋,這座由鐵架和竹板製成的橋僅供行人通行,但總算結束了村民涉水過河、隔空喊話的歷史。2015年,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展開,西峰區緊鄰無止橋建成了第一座漫水橋,從此車輛、行人自由地穿梭於蒲河之上。一年後,在距漫水橋3公里的蒲河上游一座更長的“連心橋”又被架起,不僅承載著群眾出行的任務,更成為毛寺村地標性的旅遊景點之一。2019年“問顯大橋”建成,連接起顯勝鄉毛寺村的文窪組和涇川縣荔堡鎮的問城村,對發展小盤河水庫周邊水上娛樂項目,拓寬旅遊增收渠道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座橋的變遷......

毛寺村四座橋的變遷是慶陽農村地區依託交通扶貧,改善群眾出行、生活的一個縮影。2015年以來,毛寺村新修道路11條43公里,瀝青、水泥路替代了土路和砂石路,群眾生產生活因為路的改善而越發舒適便利。2018年,西峰區交通運輸部門建設的10.8公里長的毛寺村公路改建工程解決了沿線顯勝村、鐵樓村、毛寺村1060戶群眾的出行難題,大大縮短了村民出行的距離。

“精準扶貧,交通先行。”在大力實施交通扶貧前,慶陽全市三分之一的行政村不通瀝青(水泥)路,三分之二的自然村不通砂石路。由於道路不通,群眾生產生活所需的農用物資和生活用品運不進來,收穫的農產品也運不出去。有的村與村之間、戶與戶之間一溝相隔、一河相阻,“拉話話容易,見面面難”的狀況並非玩笑。

2013年,慶陽市啟動實施交通扶貧攻堅大會戰,通村瀝青(水泥)路建設邁入了快車道,通過“三年大會戰,一年大掃尾”,新修通村瀝青(水泥)路7337公里,新增636個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3480公里,2016年底全市1261個行政村全部通上了瀝青(水泥)路。

四座橋的變遷......

如今,毛寺村已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樣板村”。一條蜿蜒曲折但平坦寬敞的村道將車引到村口,從路邊望去,綠樹掩映下,一排排青瓦白牆的房屋整齊地排列在路兩邊。走進村內,由窯洞改造的鄉愁紀念館、村委會圍成環形廣場,村民在廣場悠閒地聊天、下棋、跳舞,讓人在靜謐祥和中體會到一縷濃濃的鄉愁。

農村公路的建設,不僅改善了群眾的出行、生活條件,還帶動了產業發展。“毛寺村公路改建工程是以‘交通扶貧+生態旅遊+特色產業’為模式實施的產業開發、生態旅遊道路,助推毛寺村黑老鍋3A級景區為主的蒲河川生態旅遊及沿線

17個農業產業示範園高質量發展,全村年均增加收入10萬元。”西峰區交通運輸局負責人說。

除了西峰區,在交通扶貧的推動下,寧縣、環縣等縣區也逐漸打造出蘋果、羊肉等品牌產業。慶陽市在公路沿線建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7家,累計培育市級以上示範社621個,優質蘋果種植面積達到百萬畝,培育形成川地灌區為主的設施瓜菜片帶和以重點塬區為主的特色瓜菜、高原夏菜片帶83.89萬畝。

把農村公路與產業基地鏈接起來,建設扶貧路、產業路、旅遊路,慶陽著力構建起了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便捷通道和綠色通道。(關亮亮 馬瓊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