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著歷史變遷,也包括它本身的變化

一個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茶館》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著歷史變遷,也包括它本身的變化


《茶館》是文學大師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故事發生在北京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裡,老舍先生抓住了這個“小社會”的特點,將七十多個人物形象展現在茶館中,描繪了清末三個時期將近半個世紀的生活場景,通過小人物的所見所聞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老舍的《茶館》自1957年發表以來,被相繼改編成話劇、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而在其演出期間,先後出現多個版本,每一個都略有不同,都被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電影之所以經典,也是因為《茶館》本身劇本擱在這兒就沒話說了,老舍寫得好啊,金句無數。

《茶館》——變遷


《茶館》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著歷史變遷,也包括它本身的變化


《茶館》的經典化不僅得益於文學的書寫和建構,更離不開舞臺表演藝術的推波助瀾,文學史家和舞臺表演藝術家的共同“演繹”,才最終使得《茶館》成為中國當代戲劇的經典之作。從1958年北京人藝總導演焦菊隱把《茶館》搬上戲劇舞臺以來,《茶館》一直都是北京人藝的保留劇目。

80年代以後,《茶館》的不斷演出,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僅僅在國外演出就達97場。


《茶館》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著歷史變遷,也包括它本身的變化


從文學文本具象化為舞臺表演,王文衝、關哉生等人為1958年人藝版提供了經典的舞臺設計:八張桌子三面牆。到了1999年林兆華與舞臺設計者易立明試圖挑戰這條經典準則,用了十三張桌子,造成擁擠、幽暗、不對稱的茶館內部空間。

到了謝添電影改編本,以電影媒體的場面調度,將茶館的內部空間擴大,發展到街巷、戰亂,並用蒙太奇的剪切、大傻楊的說唱,點出時代的變遷,茶館的變遷,以及主人公的失落與挫折……


《茶館》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著歷史變遷,也包括它本身的變化


同樣在2010年,39集電視連續劇《茶館》的導演何群,拍攝出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質,以情節悲喜劇的方式,將人物內心的絕望與悲憤反映出來,最後茶館被毀,具象化為極具衝擊力的畫面。

《茶館》——文化


《茶館》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著歷史變遷,也包括它本身的變化


文化與文學作品之間有著內涵上的關聯性,想要全面系統化瞭解文化體系,就需要藉助相應的文學作品,而經典的文學作品,其成為經典傳世之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中融入了豐富而獨立的文化理念。《茶館》共分為三個部分,以茶館作為主要的場景,以時間的變化為線索,讓觀眾看到了舊社會人們的生活狀況,可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茶館》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著歷史變遷,也包括它本身的變化


《茶館》中所展現和詮釋的文化內涵,加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能夠深化我們對整個社會發展歷史的全面認知。可以說,《茶館》不僅是我國文學作品上的經典之作,更是能夠讓我們感受到該時期中國社會氛圍及文化內涵。

我國有著豐富完善的茶文化體系

豐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在人們成熟的飲茶歷史過程中,形成了相應的文學作品。《茶館》作為我國經典的文學作品,其中詮釋和表達了人們飲茶習慣,當然茶也成為重要的生活元素。舊時的茶館是文藝表演的舞臺,是談生意的場所,是說事評理的公堂,是信息交匯的地方。

小小的茶館漸漸形成了難忘的茶館文化。


《茶館》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著歷史變遷,也包括它本身的變化


其實茶文化在當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從三五好友聚會到工作商談,多數人傾向於在茶館中進行,隨處可見的茶館也從側面反映出茶文化在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茶文化作為文學作品中的代表,其藉助的就是相應的茶文化,才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文化元素形式。

在茶館中的消遣又有很多種:到那裡吃茶的人都是愛好養鳥的。每到午後,各自拎了一隻至三隻鳥籠,到那裡吃茶聊天,共同賞玩。有時還約好日期,相互鬥鳥;有些吃茶的人大多數是戲曲愛好者;不過在茶館中最為普遍的娛樂還是聽書。

如民國《嘉興日報》上曾說道:“聽書的玩意兒,在這個時期,倒非常吃香。”


《茶館》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著歷史變遷,也包括它本身的變化


現如今人們的消遣方式不過是唱歌、看電影。

從娛樂方式的變化也能看出時代變遷對人們興趣愛好的改變。

《茶館》——建築

茶館,在當今的社會少之又少,但是在舊社會舊北京,卻佈滿全城。


《茶館》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著歷史變遷,也包括它本身的變化


北京的茶館,在繁華地帶規模較大,基本為四合院形式,設有大堂和雅間,接待的顧客三六九等皆有,除了供應茶水,還自己生產“大小八件”以及特製的滿漢糕點,還有一種吃食——爛肉面。在話劇《茶館》中,裕泰茶館就賣爛肉面,爛肉面是舊時茶館獨有的特殊食品。

古茶館建築作為我國茶文化的印證,其中詮釋和表達的是一種傳統文化,從該建築的現狀看,其面臨較為嚴重的損害現象。古建築受到自然、人為等因素影響,往往會面臨毀滅,我國茶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影響力,所以古茶館建築也很重要,它的文化風格、建築結構,乃至功能佈局都帶著自身的特點,在古代,茶館是大眾娛樂的場所,其在運作進程中,融入與詮釋了濃厚的茶文化特色。


《茶館》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著歷史變遷,也包括它本身的變化


我國茶館以茶文化為核心,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在茶館文化營銷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背景的——老舍茶館。


《茶館》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著歷史變遷,也包括它本身的變化


該茶館成立於1988年,從它的文化環境設計上看,茶館繼承了明清建築特色,也融入了現代時尚元素,八仙桌、剪紙窗花、書畫、宮燈都飾物都是古色古香的,推開門就像是進入了一座富有京味特色的博物館。

《茶館》——活著

現如今很難在看到沒事兒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的人了,而那些在茶桌上聊天、侃侃大山,魚龍混雜、三教九流的小人物也都在為了生活奔波忙碌,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娛樂項目變得多了起來,茶館也不再是人消遣放鬆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咖啡館之類的地方,從吵吵鬧鬧到安安靜靜,人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活著的方式。


《茶館》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著歷史變遷,也包括它本身的變化


那些老物件隨著時間慢慢腐朽,但文字始終紀錄著它們存在過,影片中最後三位老人的談話,在影片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風燭殘年的老裕泰,命運多舛的三位老人“以前吃不著花生米,現在能吃了,可牙嚼不動了。”最後畫面最終定格在了老掌櫃打算上吊的一幕,老掌櫃去世了,老裕泰亡了,這個社會中不知也有多少百姓死在了無可奈何的舊社會之中。

整部影片都透露著一種感覺——悲涼

結語


《茶館》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著歷史變遷,也包括它本身的變化


半個世紀的京城社會群像錄,角色鮮明,連聲音都極具辨識度。《茶館》自誕生以來,穿越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隧道,人們對它的研究從未停止,我們要感謝老舍先生用他獨具特色的語言,把舊時人們的生活展現在我們眼前。

一個場景,兩個小時,三段歷史,百態人生,它是中國舊社會的縮影。

文原創,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