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璇:我不願做這場疫情的“旁觀者”

陳詩璇:我不願做這場疫情的“旁觀者”| 我的2020
陳詩璇:我不願做這場疫情的“旁觀者”| 我的2020

“疫情突如其來,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看著我生活的這座城市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變得傷痕累累。我想為她做點什麼,陪她一起度過難關。”

出生於1999年的陳詩璇,是我校社會學院社會工作(中澳班)專業2017級本科生。疫情爆發後,她的媽媽作為社區工作者,從早忙到晚,幾乎沒有一天休息。到了疫情防控“攻艱期”,因為社區人手不足,陳詩璇積極響應號召,加入到志願者行列,和媽媽以及其他社區工作者們一起奮戰,力保疫情防控落實到“最後一米”

陳詩璇:我不願做這場疫情的“旁觀者”| 我的2020

組織登記線下團購物資信息

成為志願者的第一天,陳詩璇並沒有直接“開工”,而是先向社區副書記了解居民們的具體情況。“‘社會工作’是我的專業,希望能發揮專業所長,優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陳詩璇瞭解到,自己所在的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老舊社區:整個社區分佈著不少矮樓和平房,除了一小部分區域擁有物業之外,大部分地方並沒有物業管理。物業的缺乏增加了社區封閉管理的難度——社區所有出入管控、安全保衛、清潔消毒、物資保管、組織宣傳、業主服務等工作要全部依賴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和下沉黨員,人手問題捉襟見肘。再加上社區內孤寡老人、重疾重病以及殘障人士人數較多,如何保障他們的生活和安全也是社區工作的難點之一。

陳詩璇:我不願做這場疫情的“旁觀者”| 我的2020

給社區老人分發愛心菜

要想織好社區疫情防控這張“網”實非易事,志願者工作的繁雜瑣屑超過了陳詩璇的想象。她邊工作、邊思考、邊摸索,遇到困難了,精疲力盡了,就不斷給自己打氣,堅信只要居民、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三心合一,最後一定能夠戰勝疫情,守得雲開見月明

陳詩璇:我不願做這場疫情的“旁觀者”| 我的2020

整理居民每日體溫報表

工作了一段時間後,陳詩璇發現,物資分發是社區工作中最需要靈活應對一個環節:物資的卸貨儲存、清點核實、發佈通知以及領取分發都需要科學的統籌安排。但凡其中一個流程沒能組織有序,工作量翻倍不說,還容易忙中出錯。陳詩璇急中生智,向社區副書記提出了“1+1+3+1”的行動方案,即以“1個網格員為行動中心、1個社區協理員為輔助行動者、3個志願者為主要行動力量、1名黨員下沉幹部為行動指揮來開展行動”。具體來說,就是由網格員製作物資統計表、物資發放表併發放領取通知;為避免社區居民無法及時接受消息、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等因素導致的信息遺漏,社區協理員按照網格居民名單逐一電話通知,詢問居民的特殊需求,做好必要登記備註,以備後續工作的開展;3個志願者分別負責登記居民信息、分發物資和領取物資簽名;最後,由

1名下沉黨員幹部負責管理和協調現場秩序,這樣的機制使得物資的發放變得更加有序和高效

陳詩璇:我不願做這場疫情的“旁觀者”| 我的2020

社區內粘貼防疫宣傳標語

然而,誰也不曾想到,3月初,就在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向好的時候,陳詩璇的父親卻因突發疾病不幸離世,忽然間,原本幸福溫馨的三口之家籠罩上了陰雲。父親的離世讓陳詩璇悲痛不已,甚至一度自閉。“因為怕家人擔心,

表面上我儘量隱忍,實際上內心情緒非常低落,不願意外出見人,更別說去社區當志願者。” “自我封閉”讓陳詩璇的狀態越來越不好:“疫情給我帶來的傷痛,實在很難用言語清楚表達。為了不讓已經心力交瘁的媽媽再為我憂心,悲傷之餘,我不斷提醒自己要振作,我得媽媽好好地守住我們的小家。那些天‘助人自助’總是在我腦海裡浮現。大概是感同身受吧,父親的離世讓我更不願做這場疫情的‘旁觀者’。我想做點事情、有意義的事情,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讓自己獲得走出傷痛的力量和勇氣。”於是,陳詩璇重拾心情,再次返崗,繼續奔走在社區需要她的地方。

陳詩璇:我不願做這場疫情的“旁觀者”| 我的2020

上門給困難居民發放愛心菜

社區裡的孤寡老人一直是陳詩璇最放心不下的牽掛。老人們大都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線上團購和健康碼註冊往往讓他們手足無措。陳詩璇就給老人們一個一個打電話,瞭解他們的困難和不便,再把問題整理上報,還多次跟社區書記上門,為老人們送菜送糧,幫他們註冊健康碼

-----

-----

一場疫情,讓陳詩璇經歷了親人的生死離別,也感受了到世間的溫暖。不論是學院領導、輔導員、班主任得知她家庭變故後第一時間送上的鼓勵、關心和問候,還是搬運物資時搭上的一雙手,抑或是焦頭爛額的忙碌中一瞬間的相互鼓勵對視……這些點點滴滴匯聚成了寒天之中的暖流,環繞在她心間

如今,武漢解封,這座英雄城市重新按下了“播放鍵”。陳詩璇依然在社區忙碌著,履行著當初自己許下的諾言。她的2020或許未能“歲月靜好”,但在“負重前行”中踐行著新時代青年學子的責任和擔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華中師範大學,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教育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