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海拔地區史氏鱘苗種的繁育技術

福建高海拔地區史氏鱘苗種的繁育技術

周華書

史氏鱘是優質淡水養殖品種,人工養殖的親魚作為史氏鱘苗種的繁育,是解決養殖史氏鱘所需魚種的好方法,同時,福建史氏鱘魚苗繁殖技術的突破,為福建省的鱘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優質本土史氏鱘魚苗。現將福建龍鰉鱘業有限公司的史氏鱘魚苗繁殖技術介紹如下。

1 場地條件

福建龍鰉鱘業有限公司養殖基地所在地,位於周寧縣鐘山橋水庫,該水庫屬於芹山梯級電站水庫的二級水庫,海拔 650 m,面積 234 hm 2 ,庫容 7.5×10 7 m 3 ,最低死水位 53 m,屬於微流水性質的水庫,水源來自上游一級芹山水庫(庫容 2.5×10 8 m 3 、最低死水位 55 m,面積 867 hm 2 ,海拔 740 m),底層水發電注入,使得冬季水溫 13~14 ℃,夏季最高水溫 26 ℃,庫區周邊森林植被好、無工業汙染源,水質達到 2類水標準,是開展網箱養殖史氏鱘的理想場所;同時周邊的山澗水水資源豐富,冬、春季水溫為 6~8 ℃,為開展本土史氏鱘魚苗人工繁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福建高海拔地區史氏鱘苗種的繁育技術

2 催產前期準備

鱘魚的催產季節一般都在春季進行,為了能提供適合的催產、孵化溫度,催產孵化設施建選擇在室內進行。開展人工繁殖的設施建設主要包括:親魚強化培育池(催產池)、孵化池(育苗池)和培育池等。

2.1 親魚強化培育池(催產池)

面積 50~150 m 2 、水深 1 m,材料可以為水泥池瓷磚底,中心排水、無死角,配套水車式增氧機。

2.2 孵化池

一般面積為 4~10 m 2 的圓形池、池邊設置 8~10個氣石以供增氧,水深 30~40 cm,每口池配套四個長寬高分別為 80 cm×60 cm×25 cm 孵化框,孵化框以木框和沙絹布構成,沙絹網目為 60~80 目,每個孵化框可孵化 2 萬粒左右受精卵,即每個孵化池 8萬粒左右的受精卵。

2.3 培育池

面積 4~20 m 2 ,水深 20~30 cm,設置可調節水量、角度和流速的進水龍頭,池子中間排水,周邊氣石增氧。材料可以視具體的情況選擇用抗老化樹脂膜、不鏽鋼、玻璃鋼或水泥瓷磚池等。

2.4 親魚的來源

2011 年福建龍鰉鱘業有限公司從外地養殖場遷入 300 餘尾 2002—2004 年親魚進場養殖,因鐘山橋水庫優越的環境因素,極其適合鱘魚養殖各方面的需求,其生長速度快、生物性狀符合標準。

3 親魚培育的主要技術

3.1 親魚的雌雄鑑別

由於鱘魚親魚無法用外部特徵來辨別雌雄,因而採用目前推廣運用最多的微創手術法進行性別鑑別,有助於減少鱘魚疾病的發生,降低魚病傳播風險和提高成活率。

3.2 本土親魚培育技術

在自然條件下,在黑龍江的鱘魚的繁殖季節在5—6 月,而在福建龍鰉鱘業有限公司基地全人工養殖環境,由於水庫庫容大,水溫變化不大,缺少天然水域中溫度的變化而對親魚的刺激。為了滿足鱘魚自然繁殖環境所需水溫變化的刺激效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養殖基地-周寧縣鐘山橋水庫周邊海拔都在 1 000 m 左右的高山峻嶺所具獨特的自然優勢,其山澗水冬、春季從 11 月至來年的 4 月,平均水溫 6~8 ℃,且水量豐富,屬於高海拔低水溫環境的自然條件,符合鱘魚達到性成熟的要求,可進行親魚的培育。

培育時間選擇在 10 月末或 11 月初,將挑選出的 10 齡以上的親魚(要求不能同一母系,防止近親繁育影響苗種的質量)進行低溫培育,雌魚體質量要求 25 kg 以上,雄魚體質量 20 kg 以上,性腺發育達到Ⅲ期末至Ⅳ期以上,培育至來年的 3 月中旬,性腺即可達到Ⅳ期末,此時的水溫達到 17~18 ℃即可進行催產。

3.3 親魚暫養

在人工催產前,依據催產規模確定成熟度好的親魚數量,雌雄比例一般為 2 : 1,把親魚放入催產水泥池中暫養。每個池子放親魚 2~3 尾,放養親魚時把雌雄分開。為了便於記錄親魚的性別、體質量及成熟發育情況,將親魚編號,把號碼牌固定在親魚背鰭的後部。

4 人工催產

4.1 催產時間掌握及催產藥物使用

在來年的春季,水溫為 17~20 ℃時開始人工催產。催產劑選用促黃體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2),雌魚注射 5~8 μg/kg,雄魚的劑量為雌魚的 1/2,具體需考慮到其成熟程度及催產時的水溫狀況。雌、雄親魚均採用背部肌肉注射。雌魚催產藥物分 2 次注射,第一針注射全部劑量的 40%,間隔 12 h 後第二針注射剩餘的藥物劑量。雄魚的催產藥物為 1 次注射,可以在雌魚注射第一針時同時注射,或安排在雌魚第二針注射時注射。如果雄魚注射與雌魚第一針注射時間相同,則取出的精子要進入低溫保存。雄鱘魚精子成熟後可以多次提取(但需冷藏避光在 1~4 ℃保存,24 h 內對精子活力不構成影響)。

在不同水溫條件下親魚的效應時間不同,水溫16.0~17.5 ℃,效應時間為 20 h。水溫 19.0~20.5 ℃,效應時間為 12~14 h。

4.2 成熟精子與卵子的收集方法

雄魚注射催產劑後,直接起捕取精。採集精液用口徑 0.8 cm 軟管插入生殖孔,把精液引流倒入盛精子的容器。約 4~6 h 取精 1 次。取精後各取少量用蒸餾水激活後並用顯微鏡觀察精子的活力,保存優質精子備用。雌魚的催產藥物注射後,應隨時觀察、檢查狀況。觀察暫養池有少量卵或擠壓腹部,看生殖器有少量卵流出就可以進入取卵。一般採用手術剖腹採卵,因為雌魚的輸卵管口位於腹部的前部分,擠壓較難以擠出取卵,一般採用手術剖腹取卵。具體操作方法是:將卵粒完全遊離的雌性史氏鱘親魚捕撈出催產池,把史氏鱘親魚放於手術檯上手術採卵,手術開口位置在靠近親魚腹部腹中線約 3 cm(為避免刺破腸道或腸道堵住手術口,所以不選擇腹部中線位置,要略靠邊),靠近肛門的一端距肛門10 cm 左右,開口長度約為 2~3 cm,然後再用手擠壓親魚腹部,會有大量成熟卵粒從開口處流出,並反覆擠壓腹部多次,直至取出大約 70%~80%的卵子為止,餘下 20%~30%讓親魚的自行吸收以恢復魚體。取卵結束後即可人工授精。同時用縫合線把親魚的傷口縫合,並將親魚移入水溫為 15~17 ℃的池中修復身體。

5 人工授精與孵化

5.1 人工受精

精液用量為每千克魚卵用 30 mL 精原液(選擇2~3 條鱘魚的精液)。將備用的精液直接倒入盛卵的瓷盆中,立刻導入蒸餾水激活精子(蒸餾水的用量是每千克魚卵的 10%),戴樹膠手套用手攪拌 5 min,再次加入與卵等量的蒸餾水,繼續攪拌 20 min,精卵充分結合。把完成受精的魚卵靜置片刻後,棄去汙水,漂洗乾淨,進入下一步脫黏環節。

5.2 受精卵的脫粘

用 20%滑石粉水溶液脫黏 40~50 min,其中需要不停攪拌,直到受精卵吸水膨脹粒粒分離時,即完成脫黏,脫黏後將魚卵移入孵化器孵化。孵化用水水溫控制在 18~20 ℃,溶氧控制在 6 mg/L 以上。孵化器水流量的控制應保證全部魚卵能正常翻動。當孵化水溫在 17 ℃時,歷時 105 h 仔魚出膜。水溫18 ℃時,歷時 92 h 出膜。水溫 20 ℃時,歷時 85 h出膜。剛破膜的仔魚體長 1.1~1.3 cm,如蝌蚪狀,做垂直運動,仔魚孵化出膜後人工用撈海或小碗直接將仔魚轉入培育池進入仔魚培育或出售環節。

6 體會

人工催產試驗使用的親魚完全由苗種在人工養殖環境培育而成,由於人工養殖條件優於自然生存環境,能夠顯著加快生長。無論是體長或體質量,培育的史氏鱘已接近或達到天然水域中史氏鱘親魚的生長狀況。

研究實驗場所對親魚的培育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在不具備此季節性底水溫條件的地方進行人工繁殖需要建設冷水處理系統。水庫網箱養殖的鱘魚常年都有卵,其低溫刺激目的主要目的就是消耗卵巢多餘的脂肪、為春季水溫達到可催產的條件做準備。

試驗過程中,雄魚的催產藥物為 1 次注射,為便於操作可採用在雌魚注射第一針時同時注射。但取出的精子要進入低溫保存。雄鱘魚精子成熟後可以多次提取(但需冷藏避光在 1~4 ℃保存,24 h 內對精子活力不構成影響)。

雌魚採用手術剖腹採卵較為理想,因為雌魚的輸卵管口位於腹部的前部分,擠壓較難以擠出取卵,一般採用手術剖腹取卵。鱘魚的腸道集中於腹部,所以生產中為避免刺破腸道或腸道堵住手術口,所以不選擇腹部中線位置,要位於親魚腹部腹中線略靠邊約 3 cm 處,靠近肛門的一端距肛門 10 cm左右。

雌魚卵直至取出大約 70%~80%的卵子為止,餘下 20%~30%卵讓親魚自行吸收,作為親魚恢復身體所需營養。取卵結束後即可人工授精。同時用縫合線把親魚的傷口縫合,並將親魚移入水溫為 15~17 ℃的池中修復身體。通過實驗研究結果,雌魚腹部手術開口取卵,在開口較小的情況下,對親魚傷害並不嚴重,在為雌親魚留下 20%~30%卵讓親魚自行吸收,作為親魚恢復身體所需營養情況下,不打抗生素雌親魚身體也能得到較好的恢復,減少了數天連續的抗生素注射,節約勞動成本。


福建高海拔地區史氏鱘苗種的繁育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