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野生動物能否共享棲息地 科學數據說了算

2020-04-26 09:30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再成焦點。研究表明,佔據新興傳染病60%以上的人畜共患病,大部分來源於野生動物。不僅如此,只要是在人和野生動物共存的區域,兩者就會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衝突。因此,如何化解普遍存在的人獸衝突,成為考驗人類智慧的一大難題。

在保護生物學中,人獸衝突主要指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負面互動過程,它給人類帶來的傷害和損失常常被認為是兩者無法和諧共處的證據之一,而這種傷害和損失往往成為人類對野生動物報復性獵殺的直接驅動力,進而造成野生動物數量下降甚至區域性滅絕。

對人類而言,人獸衝突最直接的表現是野生食肉動物對人或家畜的直接傷害或捕殺,以及野生與家養食草動物對食物、空間和配偶等資源的爭奪。2012年,我國青海省三江源地區人獸衝突導致的犛牛死亡率為4%,綿羊死亡率為11%。此外,野犛牛有時會爭奪家養犛牛的配偶,雖能改善犛牛後代品質,但有時也會帶領種群出走。這些人獸衝突給牧民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損失,極易引起當地人對野生動物的報復。

人獸之間的間接衝突是指在野生動物活動區域內,人類的房屋、道路、油氣管道、輸電線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對野生動物造成的諸多影響,如公路上車輛對野生動物的碰撞,道路及管道設施造成野生動物生境的隔離狀態或破碎化等。

基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人類有減緩人獸之間衝突的責任和義務。

針對直接衝突,我國一些地方已探索出一些解決方法,如在青海省,對於人獸衝突導致的家畜死亡損失,政府按照市場價格的50%對牧民進行補償,同時也在積極嘗試通過設立人獸衝突保險基金等方式,在社區內部定損和賠付,簡化補償流程,減少牧民損失。

人獸之間的間接衝突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多針對野生動物,化解方式主要在於對野生動物的保護。研究顯示,只要保護得當,野生動物對人類基礎設施的適應能力超乎人類想象。青藏鐵路在修建初期,規劃了33處野生動物通道,後保留26處。每年的5~9月份,來自三江源勒池草原的雌性藏羚成群結隊穿越青藏鐵路,跨越青藏公路,前往可可西里腹地產羔,再帶著幼崽原路返回。曾經很多人擔心鐵路的修建會影響藏羚的遷徙,但多年來的觀測表明,藏羚已經適應了青藏鐵路的存在,僅利用五北大橋回遷的藏羚母子數量就從2006年的3009只上升至2019年的6377只,十多年來該地區藏羚的種群數量翻了一番。這無疑是解決人類與野生動物間接衝突的良好示範。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的活動範圍日益擴大,與野生動物的活動範圍有了更多重疊與交叉,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監測記錄手段更新換代,再加上新媒體的快速傳播以及紅外相機技術的廣泛應用,生活在高海拔、人跡罕至的裸岩峭壁地帶的雪豹近年來也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些野生動物究竟是需要同人類共享棲息地,還是應該單獨享有獨立的生活區域,應當取決於科學的研究數據。如今,生態文明意識深入人心,生物多樣性的可利用價值、生態價值、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也越來越多地被公眾所瞭解和接受。在人類與生物圈中其他物種之間的聯繫變得越來越緊密的當下,化解人獸衝突,只能訴諸科學的手段。

(作者:連新明,系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