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尾巴到底在哪裡的公案

牛尾巴到底在哪裡?想必大家看到這個題目就想到了,我們這個話題來自一篇古文《書戴嵩畫牛》。這個故事是宋朝的蘇軾寫的,講的是杜處士喜歡書畫,尤其喜歡唐朝的戴嵩畫的《牛》。有一天拿出書畫來晾曬,這時候一個牧童看到了《牛》這幅畫,拍著大笑說了這段話:“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意思是,這幅畫畫的是鬥牛,牛在爭鬥的時候,力量都在牛的犄角上,尾巴應該是夾在兩腿之間的。而這幅畫的牛是搖擺著尾巴的,這錯了。因為牧童是天天放牛的,他肯定經常觀看牛爭鬥的樣子。所以他說的話肯定沒錯。文中也說,處士笑而然之。看來杜處士也認為是這樣的。

牛尾巴到底在哪裡的公案

那麼還有誰認為牛在爭鬥的時候,尾巴應該是夾在兩腿間?當然是蘇軾。最後蘇軾感慨道: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他引用古語,耕種的事應該問農民,紡織的事應該問從事此事的女子。也就是說,想要了解什麼事,就該為專門從事這件事的人。他最後說,不可改也。對呀,這個道理不能改,想知道牛在爭鬥的時候尾巴到底在哪裡,當然是牧童知道。

還有誰也認為牛在爭鬥的時候,尾巴應該夾在兩腿間呢?大家可以看看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戴嵩《鬥牛圖》的照片。上面有兩首題詩。這是誰題的呢?是乾隆皇帝。

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角尖項強力相持,

蹴踏騰轟各出奇。

想是牧童指點後,

股間微露尾垂垂。”

前兩句寫了兩牛鬥在一起的情景。後兩句的意思是:想來應該是在牧童的指點之後,戴嵩又畫的《鬥牛圖》,牛的尾巴是在兩腿間垂著的。所以,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也認為牛爭鬥的時候,尾巴應該在兩腿之間。

牛尾巴到底在哪裡的公案

不過最後有意思的是第二首題詩。我們看到這個時間,這裡寫的,“辛丑冬再題”,也就是這首詩是辛丑年的冬天再一次題寫上去的。

這首詩是這樣的:

牧童遊戲何處去?

獨放雙牛鬥角叉。

畫跋曾經關畫錄,

錄誠差跋更為差。

這首詩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公元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冬季的一天, 70高齡的乾隆皇帝來到北京順義觀看鬥牛大賽。乾隆發現,這些黃牛在相鬥的多數時候是尾巴夾在腚溝裡,但有少數時候尾巴是翹起來的。特別得勝的時候尾巴翹得很高。原來乾隆通過自己的親眼所見,知道了並不是所有的鬥牛在爭鬥的時候,尾巴都是夾在兩腿之間的,也有尾巴翹起來的。這首詩前兩句的意思:牧童不知去哪裡玩耍了,只把兩頭牛放在這裡任憑它們頂鬥。後面兩句比較難理解,北宋的蘇軾曾寫過戴嵩《鬥牛圖》的跋語,據說他是受了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的影響。所以乾隆說"畫跋曾經關畫錄"。當他親自看過鬥牛後,才發現蘇軾也錯了。蘇軾不僅沒有親自看過鬥牛,反而也是通過文字故事的記載,抒發議論,所以說他“錄誠差跋更為差。”蘇軾在文中讚賞實踐出真知,自己卻恰恰靠二手材料發表觀點。所以乾隆題了第二首詩,在自己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對戴嵩《鬥牛圖》重新進行了評價。

牛尾巴到底在哪裡的公案

說到這裡,大家都知道了牛在爭鬥的時候,大多數都是夾著尾巴的,也有不加尾巴的情況。而且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可能水牛和黃牛在爭鬥的時候牛尾巴位置也不一樣。不過這些我們沒有親眼見到,不好下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