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繫衛光廠

從衛光微信群裡偶然得到任惠敏、劉嘉林、張祿滿、楊立紅、莊行方、沈振標、孫愛青等人為商縣衛光八七七廠,“五一五”投產45週年舉辦紀念徵文活動,翻開那段塵封的歷史,每次拜讀有感而發的好文章後,很是感動,心情不能平靜。做為八七七廠的子弟,使我更加深刻了解老一代衛光人可歌可泣的事蹟,敬仰之意由然而升。做為廠子弟對那個大院和工廠有與別人不一般的感情,同時也引發了我對往事的回憶。


情繫衛光廠


1971年的春天,那年我九歲。一位姓彭的叔叔領著我們一家六口坐著解放牌卡車,帶著僅有的鋪蓋卷,翻山越嶺來到群山環繞、依山傍水的商縣10信箱。母親被安排在託兒所當阿姨,看管1歲到5歲的廠子弟;父親在機動科的通風管道班上班,廠裡的通風管道是他們製作和維護的;我在廠子校上小學,焦老師、竇老師、張老師、葉老師、朱老師、楊老師、袁老師、餘老師等都教過我們,張錦池老師是我們的校長。

同班有張勤、趙重雲、呂晉榮、趙大明、張建民、王洪偉、張斌、劉潔、李娜、王麗琴、趙京燕等同學。在這裡我要特別說說記憶深處的一件事。1974年,我上小學四年級得病發燒多日,處於昏迷狀態,朦朧中感感覺有幾個大人把我抬上廠裡救護車,路上偶爾睜開眼看到星光下向後閃過的樹影、村莊和山峰。救護車連夜趕到西安大醫院,我得到及時治療,在此特別感謝廠裡和那位朱司機的救助。


情繫衛光廠


初中畢業到商中上中學。1979年大學沒考上,成了待業青年。廠裡照顧我們這群子弟,在鍋爐房上煤下爐渣燒鍋爐。1981年1月,那年我18歲,工廠招工。我進五車間當學徒。磷擴散、硼擴散都幹過,鹽酸、硝酸、氫氟酸、雙氧水、王水、氨水、氫氧化鈉都用過。師傅有陳志明、張家倫、李祥妹等。同事有寇峰、常全偉、王彤銘等人。秦茂雲、裘森林、朱向林、陳玉蘭是我們的工程師。生產的是電視機上用的三極管。

1982年至1985年,我在廠教育科上了3年電大,學半導體專業。校長是於秀清老師,有上官、賀開礦、李英等老師,還有從各個部門的工程師中抽來代課的老師,蘇德明製圖課,孫桂蓮英語課,王金成、康文章化學課,王努政治課等。

畢業後分到銷售科應用試驗室。室主任是董順鎖工程師,有白崇乾、姚發久、楊興等同事。

1986年廠裡為了適應市場經濟搞第三產業,成立整機開發部,我被整合進來。領導有張宏、王東昇、馮秉強、董順鎖,同事有楊丹江、劉澤燕等。

1986年10月,與在六車間工作的商縣劉亞莉結婚,住在單身樓四層的一間房子裡,門外走廊支鍋造飯,一年後生子。

1989年的春天,帶著妻兒和滿車的傢俱,坐著楊二喜師傅的尼桑大卡車,懷著對大城市美好生活的願望,翻山越嶺搬遷到西安電子城,暫時租房子住在丁家村五娃子家。那年我27歲。

1992年住進廠家屬區15號樓。

2005年隨著國企改制分流,離開了難以割捨的877廠。

時光似流水,1972年5月15日衛光廠投產到現今一晃45年過去了,對那個家家都有印著“5.15投產紀念”紅字白底的搪瓷杯,還記憶尤新。時常想起商縣老廠,也回去看過多次。


情繫衛光廠


那裡有變幻莫測、令人浮想聯翩的東龍山的朝霞,熊耳山的晚霞;

那裡有丹江河堤兩旁槐樹花盛開時散發的芳香;

那裡有我們坐在河堤內堆石上凝視秋水綠潭裡,游來游去成群結隊的小魚沉思冥想的倒影;

那裡有雨過天晴後懸掛在天空中的彩虹橋;

那裡有我們兒時在丹江河裡玩耍戲喜的笑聲;

那裡有我們坐在那排平房的門前聽張勤他達給我們講“水泊梁山”、“諸葛孔明”的故事;

那裡有大吳叔叔、陸連英阿姨等長輩們喜歡捂摸著我的小腦袋瓜說好孩子的微笑聲;

那裡劈山而建的青灰色磚廠房裡有我們軍工人為完成國家科研任務和生產任務而忙碌的身影;

那裡的版報牆上有衛光廠的產品用在國防重點工程上成功受到表揚的嘉獎令;


情繫衛光廠


那裡的紅色磚辦公大樓裡有廠領導為重要決策和解決職工生活困難激烈討論的聲音和最後確定拍板的聲音;

那裡有辦公大樓門前兩顆桂花樹盛開時小黃花散發的清香絲甜氣味;那裡有職工大禮堂的舞臺上各個車間自編自演的歌舞和臺下職工家屬鼓掌的歡樂場面;

那裡的燈光球場上各個分廠激烈的籃球排球比賽和圍觀者的加油聲;那裡有伴隨高音喇叭播放的革命歌曲上下班的人群流;

那裡有我的良師益友;

那裡有老領導、老師傅的鼓勵和關懷;

那裡有我的初戀,有我的歡樂、淚水,希望和寄託;

那裡有性格鮮明、說著各種方言的三線人。


情繫衛光廠


陰雨連綿心情抑鬱之時,每當想起這些心裡就好像照進一縷陽光,滿心溫馨,頓生力量。是毛主席的三線建設號召讓我們有緣相聚在那寧靜秀美的商山丹江之畔。

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那是我們一生難忘的歲月,我們在那裡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多愁善感的少年,青春靚麗的青年。

在那兒上學、工作、成了家、生了娃。我們對那裡的山山水水充滿了感情。雖說生活上清貧,雖說有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困惑,雖說有成長過程中的煩惱,雖說那個大院有各種事端,衝突,矛盾和偏見,但是,都不能阻擋我們對那個大院的親情、友情和美好的回憶。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三線人,我們從不同的地方帶著責任、擔當和理想、夢想,坐著解放牌卡車,翻山越嶺來到衛光廠,有北京人、天津人、上海人、南京人、四川人、陝西人;有轉業軍人、上山下鄉的知青,還有風華正茂的大學生。


情繫衛光廠


這是我們一生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們共同的記憶。從不曾走遠過,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感謝陝南的商山、丹江之源的那片厚土的養育之恩,感謝衛光廠這個大院使我們成為同學、師生、朋友和同事。

雖然離開工廠,告別大院多年,大家漸行漸遠,但一直心繫著大家和那個大院,滿懷感恩和懺悔…。

我們這些離開衛光廠的人就象一粒粒蒲公英的種子,帶著877廠的基因和精神,隨風飄向遠方、落地生根發芽,根深葉茂傳播著衛光的精神。

(本文由作者田宇宏授權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