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頭臺下的別樣忠貞,可可女王的血色婚姻,走進十八世紀悲情佳話

巴黎在十八世紀末並不是一座美好的城市。人們渴望革命帶來的光明碩果,但無法避免被它所帶來的血雨洗禮;人人都希冀著自由,但那樣的時刻裡他們其實大多自身難保。有這樣一個女孩,她就像每一個當時的巴黎人一樣,有著開放的胸懷,哪怕這會讓他們吸收到許多可怕的觀點;有著無與倫比的激情,哪怕命運註定忍受這種激情折磨。她同她的人生美德共同構成了法國議會機構的歷史轉折點。她是被人稱為可可女王的瑪麗·菲利普,更為人熟悉的稱呼是羅蘭夫人。

斷頭臺下的別樣忠貞,可可女王的血色婚姻,走進十八世紀悲情佳話

在當時的小女孩之中,應該沒有人比她更加渴望目睹共和國的出現了。她打小就對政治生活非常熱情,這和她對自己個人經歷的失望也有些許關聯。在她26歲的時候,她與一個製造業監督員成親。這個人比她大20歲。他就是羅蘭·拉普迪爾。而他們的悲劇就在於,一個精力和野心都如火焰般熊熊燃燒的女人面對一個墨守成規的貴格會教徒,加上年齡問題,都使這樁結合太不相稱了。

斷頭臺下的別樣忠貞,可可女王的血色婚姻,走進十八世紀悲情佳話

緊接著大革命開始了。隨著羅蘭被任命為里昂市政委員,她也獲得了許多真正接觸相關人物的機會。但從那開始,危機也真正開始了。瑪儂非常受歡迎,很多人因為她身上罕見的激情和理想精神傾倒,但她本人的政治理念卻很不成熟。當時的季倫特派雖然支持共和主義但沒有主張推翻君主制,而瑪儂的主張則直接將他們推向了極端:她主張和當時與法敵對的德國開戰,讓戰爭促使人民和王室達成統一戰線,從而遏制大革命那近乎瘋狂的暴力行徑。

斷頭臺下的別樣忠貞,可可女王的血色婚姻,走進十八世紀悲情佳話

她的觀點也並不堅定。這讓她終於陷入了到處樹立敵人的地步,即便有非常多"愛國"的男性渴慕她。王室忌憚她正在以丈夫影子的身份去統治一切,越來越反感整個羅蘭家族和他們的親信。在血流漂櫓的巴黎,時局變幻的太快。丹東和羅伯斯比爾所在的山嶽派很快就奪取了更多的支持,與他們意見相左的羅蘭家被人們攻擊為反革命的叛徒。也許人們對於一個受歡迎的公眾女性的攻擊,大多會圍繞著她的個人品格展開。為了躲避風頭,他們離開了繁華危險的城市,隱居在鄉下的小房子裡。但是,如影隨形的危險沒有放棄追隨著他們。

斷頭臺下的別樣忠貞,可可女王的血色婚姻,走進十八世紀悲情佳話

同時在夫妻的內部,很難說他們之間有強烈的愛情,但她對他卻十分尊重崇拜。這的確是一段古怪的婚姻,妻子因為受人歡迎而被敵人們汙衊以各種各樣的風流韻事,夫妻二人也不是真的心繫對方,但雙方都遵守了最基本的忠誠的諾言。而在她三十九歲的時候,終於因為四處樹敵而被送上了斷頭臺。其實當時很多人都對她扼腕嘆息,說她身上有著一種真正的理性精神,是得到盧梭思想真傳的女子。而她在就義時從容不迫的表現,更是印證了人們對她的這些評價。

斷頭臺下的別樣忠貞,可可女王的血色婚姻,走進十八世紀悲情佳話

"自由啊!多少罪惡藉著你的名義存在?"這是她在赴死前留下的一句流傳至今的名言。有好事者在她那年邁的丈夫家門邊大聲喊叫著她的死訊。這位從而來沒有真正愛過自己妻子的男人,聽後一言不發地走出家門。他在原野上徘徊了一段時間,不久之後,人們發現了他自殺後留下的屍體。這讓人唏噓不已,或許人們會說丈夫可能只是受不了這樣的屈辱,但就算妻子讓他傷透了心,種種跡象也表明他對她任然有著深刻的關懷。羅蘭在遺言裡說,他希望人們迴歸更理性和人性化的思考方式,無疑是對他們二人遭遇的一種深刻分析。

斷頭臺下的別樣忠貞,可可女王的血色婚姻,走進十八世紀悲情佳話

她在自己的回憶錄裡寫過,她丈夫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對她很有控制慾,他們為彼此犧牲奉獻著。其實很多時候,婚姻關係都體現在付出和犧牲裡,而不是一味的索取。貪得無厭者無論在何處都不會受到歡迎。也許這也正是這類關係的特殊和偉大所在,畢竟在其他任何事上人們都可以自私自利,這是很簡單的事,但放在這裡卻不行。人們可能會為了一些小小的事情製造無休止的口角和矛盾,忘掉自己在最開始許下的神聖諾言,更不用說事關生死這樣的特別大的事。但是,正是因為堅守難能可貴,我們才更應該去追求它,我們從中體現的價值,才會更加高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