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不講信用,其實是家長不瞭解孩子

我的孩子快4歲了,平時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說話算話、講信用,外出或做什麼事之前,常常跟他提前打個預防針,定下一些“規矩”。可是,我發現兒子經常事先答應得很好,到做的時候就說話不算話了。比如,去商場買東西時,我們提前說好了不買玩具,他每次都答應得很乾脆,可是,真到了商場,他就開始要玩具了,要不到就用“哭鬧”來要挾。我該如何對待孩子的說話不算話?

——寶媽的煩惱

孩子總是不講信用,其實是家長不瞭解孩子


專家解答:孩子總以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

其實我非常理解這位家長的煩惱,教育孩子說話算話,也是好事。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點:小孩子還不知道什麼叫“信守諾言”。想怎樣就怎樣,說話不算話,是他們的天性,是他們的心理年齡特徵。

孩子總是不講信用,其實是家長不瞭解孩子

所謂信守諾言,就是考慮對方的立場而抑制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要做到這一步,需要一定的“社會性”。就是說,需要孩子在社會生活中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關係,而小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首先提出“自我中心”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個人只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圍的世界,處理所遇到的問題。皮亞傑認為,人在兒童時期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中心的傾向,認為處在不同視角的別人所看到的東西與自己看到的一樣,自己的想法總是對的。既然自己的想法總是對的,還談什麼信守諾言?因此,我們不指望那些處於強烈自我中心階段的孩子能“說話算話”。

孩子總是不講信用,其實是家長不瞭解孩子

專家建議:經常提醒孩子要說話算話

影響人的心理發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是自然成熟。就是說,有些東西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而然發展起來的。所以,對小孩子的“說話不算話”,我們不妨先給點寬容。他們總有一天是能夠做到說話算話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消極等待,甚至放任自流,放棄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孩子沒有信守諾言,家長就用懲罰方式來教訓孩子,這種做法是對孩子缺乏理解的表現。我們應該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積極引導和培養,應該經常地提醒孩子“記住自己答應得話”就可以了;同時,注意引導孩子懂得不能心裡只有自己,要想著別人。隨著自我中心意識的淡化,孩子也就說話算話了。

孩子總是不講信用,其實是家長不瞭解孩子

如果孩子是故意為難父母而說話不算數,父母就要在孩子第一次這樣的時候,堅決做一次“鬥爭”。比如,孩子到商店就要玩具,父母應該在第一次就堅決制止,而不要等到孩子形成了習慣再糾正。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不能因為孩子偶然的表現就刻意強調這一點,給孩子貼上“說話不算話”的標籤。那樣,孩子興許真的會變成一個不講信用的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