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故事:童趣拾遺之菌菇

童年故事:童趣拾遺之菌菇

我家東南方向五里遠的地方,有一片覆蓋著墨綠色松林的小山,小山下面住著我的大姑。我六七歲的時候,最喜歡到大姑家裡去,最喜歡到他房子後邊,那片神奇的小山裡去玩,最喜歡和我大姑的女兒一一瓊妹一同進山撿菌菇。

這片山是遠處大山向丘陵過渡的地帶,山巒不高,卻一個連著一個,如起伏的波浪。一年四季鬱郁蒼蒼,秀麗好看。小山上多生長著馬尾松,也間夾著株株柏樹,青槓樹,楓樹。馬尾松樹幹筆直高聳,樹頂好像長在天裡面,樹皮泥紅如魚鱗,樹葉又長又細如綠針,兵乓球大的青青松果,就是天然的陀螺。我每次去,總要爬上小松樹,摘下20多個松果,回家後送給六娃、建國幾個耍的好的細娃兒。我們幾個人要耍好多天。那段時期,他們幾個格外跟我好,期望著我能多送給他們幾個松果。

山林裡還有很多的趣味:春天山裡開出很多的花來,黃的迎春花,粉的青梅花,紅的映山紅,還有很多無名的花朵,默默無語的點綴在山林間。

初夏的山林是鳥的天堂,是鳥歌的海洋。陽雀在聲聲啼呼,布穀鳥在陣陣催促,百舌鳥歌聲嘹亮,進鳥在拉著小提琴,黃鶯嚦,伯勞噪。時不時傳來啄木鳥敲擊樹幹的“梆梆”聲,尾巴大而蓬鬆的松鼠,在上竄下躍。還有各種樹莓,刺莓,牛奶果,糖梨等美味的野果,隨你採摘,任你吃個飽。這些還不算神奇,最神奇的是山林裡的各種山珍一一菌菇。

五月雨後的早晨,你到山林去,一個早晨就會撿到一大籃子各種菌菇。要想撿到菌菇,你得有經驗。首先不能往茂密的松林裡去,因為樹枝交錯,松針密佈,透不進陽光來,樹的下面只有厚厚的一層棕色松針,別說是菌菇,連苔蘚都少見。要想撿到菌菇,得往樹木稀疏的山林裡去。稀落的樹林下,生長著茂盛的黃荊,馬桑,樹莓,酸棗,荻草等灌木雜草。當然,更多的是一簇簇低矮的闊葉青岡樹枝,青岡本是高大的樹木。生產隊為蓄生松柏,年年初冬,都要將這些雜木砍伐一遍,分給社員們做柴燒。然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第二年,又蓬蓬勃勃的從蔸上發芽生長出來。

雨後的夏日,早晨的空氣涼幽幽的,十分清新。呼吸著浸人肺腑的新鮮空氣,在光暈氤氳中,用短棍打掉枝葉上晶瑩的露珠,撥開一叢叢茂盛的青岡枝葉,在潮溼黑色的腐殖土上,就有各種各樣的雜色菌菇,一朵,三五朵的冒出來,有的菌蓋上還頂著一點黑土粒,或一絲綠色的苔蘚。菌菇多朝生夕謝,越早越新鮮,所以撿菌菇必須在早晨或上午。

童年故事:童趣拾遺之菌菇

菌菇各式各樣,多得撿不完。最多的是石灰菌和油辣茹。石灰菌通體白如石灰,油辣菇菌蓋褐色而滑,這兩種菌菇不太好吃,既辛辣且粗糙。只有曬乾後,燉臘肉好吃。最美麗漂亮的是紅如胭脂的桃花菌,其次是通體金黃光亮,形如自行車鈴的雞油菌,還有形如雞爪桔色的包穀菌,翠茵茵的綠豆菌。這四種菌清爽可口,炒燉皆宜。最好吃的當屬牛肝菌和松菌。這兩種,一大一小,牛肝菌宜炒吃,松菌宜熬湯。

牛肝菌色如牛肝,背面無折,只有無數針眼一樣的小孔,因此菌肉很厚,可切成薄片,煎炒煮燉皆可,入口豐腴滑膩,細嫩鮮美,一盤雜菌上桌,筷子首先就會伸向牛肝菌。

少見的一種菌叫雞蛋黃,其色如蛋黃,菌蓋油光水滑,很是好看,這種菌大而不開蓋,遠看就是一個黃色的大鵝蛋。最奇怪的是一種叫馬皮包的菌,這種菌白如奶,無蓋無腳,在泥土裡就只有幾根白根鬚,地面就是一個極圓的白珠體,小的如核桃,大的如皮球,其肉全是鬆軟的海綿體組成。以燒湯為好,入口綿軟。

最神奇的當屬火燒王菌,此菌全身烏黑如炭,雖不好看,但生長數天不謝,能解百菌之毒。只要有了它,不小心吃了毒菌也不會嘔吐。所以撿菌時必撿一些火燒王菌,一起炒吃,當然也千萬別忘了在菌裡放大蒜。

這些知識,我哪裡曉得,都是小我一歲的瓊表妹告訴我的,那個時候我最佩服她了。

山裡還有幾種菌,不用瓊妹妹說,我也認得曉得,因為我們壩下丘陵地帶就有,我家屋後面的慈竹林裡就生長。

盛夏暴雨後,我家屋後面悶熱的慈竹林讓裡,就會生長一種非常秀氣的菌,其菌把又長又細又白,如豆芽。菌蓋半開不開,只有指甲般大。據此,我們叫它豆芽菌,味道口感與金針菇相似,而香氣更勝。

還有一種叫三把菇的菌,也是在暴雨後溽熱的林地裡生長出來。這是一種十分奇特的菌。此菌蓋小如酒杯,大如手板,同石灰菌一樣,通體白淨無雜色,如脂如膏。味道極香,肉極嫩極脆。此菌菇多生於枯葉雜草之中,衍生一簇,聚菌十餘朵,撿拾可滿三把。得此一叢,在十步之內必另有兩叢,百試不爽,我們呼為三把菇。三把菇並不是每雨必生,也不是每年必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必是有福有緣之人才能撿得到,所以誰撿到的三把菇,誰就會歡喜好幾天,大有意外中彩之喜。先別說以後有福無福,光是這四五十朵珍品似的菌菇,賣錢後就能買回一件衣服。焉能不喜?

每雨必生的菌,是一種叫蛇菌的,其形色如赤練蛇頭,誰見了也害怕,也繞道走。這種菌易生易謝,實則是一種紅色的野生竹蓀。

童年故事:童趣拾遺之菌菇

還有一種菌菇是在春末生長的,這便是羊肚菌,我們叫它陽雀菌。因為暮春陽雀(鷹鵑)啼叫時,此菌遍地生長,只要不是水田裡,都能尋覓到它的蹤影。這種菌菇是獨特的,不畏春寒,一年中出來得最早,其味也獨特鮮美,可謂山珍中第一菌菇。更有一種叫刷把菌的菌菇,長相非常奇怪,顛覆了人們對菌菇的認知。無蓋無折無腿,狀如雞爪。其貌醜陋,其味鮮美,口感嫩脆。人稱百菌之王。學名珊瑚菌,其色黃,桔,白,紅。

最後不得不說一種菌菇,如果誰沒有吃過這種菌菇,他就算不得吃過菌菇。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雞樅,我們這裡叫做豆腳茹,豆腳菇從春末到初冬,尤其夏季雨後的田邊,地坎,林地,無雨的旱季也能生長。然而,豆腳菇並不普通平常。

首先是豆腳菇的形狀,與一般菌菇有異,菌腳與菌蓋不成比例。菌腳又粗又長,入土處變得粗壯,形似雞腿,雞樅之名或許由此而來,我們叫它豆腳菇卻是據此而名的。豆腳菇一般在頭天傍晚時分出土,菌蓋沒打開,包在菌腳上如松果狀,其色黑竭。第二天張開,中央鼓起,表面褐色,一兩天不會凋謝,老熟時微黃。豆腳茹是菌菇中巨人,一般菌蓋有飯碗大,個別的菌蓋有草帽般大。我曾在大墳園,撿到一朵大如小盆的豆腳菇。在炎炎烈日下,我看著它不敢貿然前去撿拾,因為我聽大人說,大豆腳菇下必有毒蛇守候。豆腳菇下是否有蛇,我沒看到過。但豆腳菇下的土裡必有一窩白螞蟻,這卻是不爭的事實,為啥會這樣呢?誰也說不清楚,或許是一種共生現象吧。並且豆腳茹還有一種奇異現象,即在生豆腳菇的那個地方,會天天生長出一朵同樣的豆腳菇來。所以人們願意將所撿的豆腳菇送給你,也不會告訴你豆腳菇生長的地方。豆腳菇不僅具有上述特徵,更主要的是其味鮮美無比,令人難忘。

汪曾祺為此,曾寫了《昆明的雨》《昆明食菌》兩篇隨筆盛讚豆腳菇。他稱為山珍極品,菌中之王,是植物雞肉。這一點我是很贊成的,我不贊成的是他說:“雞樅菌蓋小而菌把粗長,吃的主要便是形似雞大腿的菌把。”菌腿綿韌清脆,裹了油炸十分鮮美,固然好吃。而菌蓋鮮嫩豐腴,軟糯如飴,更是爽口,更是鮮美無比。因此我懷疑汪曾祺是否吃過豆腳茹,或者他是北方人,所吃有限,並未真正品嚐到豆腳茹的美妙。豆腳姑炒炸煎煮燒皆宜,但以燒湯最佳。豬油化開,加姜蒜煎出香氣,加上冷水燒開,放入豆腳茹,猛火燒開,文火慢熬一會,放鹽即可。其湯奶白,其湯鮮美,一大碗能一口喝個底朝天。喝過豆腳茹湯後,就覺得雞湯沒有味道了。

據辭海記載,豆腳菇這種山珍珍品,只野生長於我國西南地區和臺灣省,果然如此,其他地方的饕餮之徒,便只有擂胸頓足之分了。這真是上天對我國西南與臺灣地區的偏愛了。

童年故事:童趣拾遺之菌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