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童趣、故鄉與離別主題下的社會影射與女性獨立象徵

看過《城南舊事》的小說和電影,感動於童年的記事,追憶童年時光,我們的童年又何曾不是如此模樣,懵懂、天真,善良,經歷過的那些事,那些我們年紀小還不懂的世事,如英子的遭遇般,那該有多可惜,多遺憾。

《城南舊事》記敘的是老北京生活,每一個生活細節在年幼的英子眼中都是那麼新奇,那麼令人懷念。故鄉是一個令人留戀的地方,在夢中,我們也曾幾度回首,多麼想念故鄉,這是一個永遠難卻的情結,心中留下抹不掉的些許感傷。

更令人感傷的事情是離別。我們一生都在離別中的度過,離家求學,告別故土,離開親人,似乎我們漸漸地習慣離別。離別的種子很早以前就在童年的記憶裡,第一次遭遇離別的感受,眼含淚水,去承受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和不得不放棄的情誼。

童趣、故鄉和離別,是我讀完《城南舊事》留在腦海中的關鍵詞,這些詞也是我們一生中必經的情感和成長。在這裡,以小說《城南舊事》為引子,讓我們一起追憶那些似水流年,感懷人生百態,體味成長的滋味,感受作品背後的風格和魅力。


《城南舊事》:童趣、故鄉與離別主題下的社會影射與女性獨立象徵

《城南舊事》書籍封面


令人難忘的童趣

1、分不清海和天,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紅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到海面,照到船頭,我們看海去。”

這是英子上小學一年級時最喜歡的一篇課文,那時候英子分不清海和天,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在新簾子衚衕,英子遇到一個“小偷”,“小偷”跟英子講述他自己的身世,他家裡貧窮,為了供弟弟讀書,不得已做了“小偷”,他問英子自己是好人和壞人,英子說我分不清好人和壞人,就像分不清海和天。

是啊,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在七歲英子的心中分不清,長大後的我們又何曾劃分地那麼明確。

世事複雜,人性中善惡追溯本源,有其各自的原因或各自的苦衷,這些是童年分不清好與壞的原因,也是成長之後的懂得和理解。


《城南舊事》:童趣、故鄉與離別主題下的社會影射與女性獨立象徵

圖片來源於網絡


2、善良、寬容的童年

惠安館的瘋子是英子最不忍直視的童年遭遇,瘋子秀貞和妞兒的逝去,英子是誘因嗎?在英子的心目中,她們是她最好的朋友。大人們沒有追究過去,也不讓英子去回想過去,因為那往事不堪回首。

英子接近惠安館的瘋子秀貞,秀貞告訴英子她的經歷。秀貞與在北大上學的思康相戀,思康走時不知秀貞懷有身孕。秀貞盼望思康的歸來,在生下“小桂子”時,父母將剛生下的孩子仍在齊化門牆根下。

英子發現好友妞兒可能是秀貞口中的“小桂子”,經過確認胎記,她判定妞兒就是小桂子,於是她在一個雨天夜裡,領著秀貞與妞兒相認。

秀貞與妞兒相認後,急於去南方尋找妞兒的父親思康,出了事故,母女倆被火車撞死。

英子那天夜裡發燒昏迷不醒,當她醒來時已經是幾天之後,父母已安排即將搬遷到新家,並讓英子忘記過去。

在英子的心裡,她十分想念好友秀貞和妞兒,在那個年紀,英子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長大後的英子想起小時候的事情,知道了事情原委,這也就是作者寫作這個故事的初衷。

童心的純真,善良,總是以簡單的角度考慮問題,英子幫助秀貞和妞兒的初衷就是單純地想讓她們母女相認,幫秀貞找到 “小桂子”,讓妞兒找到親生媽媽,不要再每天捱打。

長大後我們發現,童年時的勇敢和勇氣被歲月的流逝所消耗殆盡,很多時候我們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儘量不去幹涉他人的生活。

這是我們看《城南舊事》感動的原因之一,是

在現實中,我們想要去突破束縛而又掙脫不得,我們嚮往做童年時期的自己,做單純、善良、灑脫、自由的自己。


《城南舊事》:童趣、故鄉與離別主題下的社會影射與女性獨立象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夢寐以求的故鄉

《城南舊事》中的“小英子”即是作者林海英自己,這本小說是林海音以自己7-13歲的背景創作,那時臺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小英子隨父母遷往北京城南,在北京長大的時光是小英子最懷念的時光。所以說,《城南舊事》是一本思鄉之作。

小說中多處提到老北京的場景、器物。比如大白紙糊的牆、雞毛撣子、印花斜紋的棉襖棉褲等。

“棉褲筒多可笑,可以直立放在那裡,就知道那棉花夠多厚了。”

“爐上是一瓶玫瑰色的髮油,天氣冷,油凝住了,總要放在爐子上化一化才能擦。”

小說中這些細節描寫,不僅反映出對老北京環境的描寫,也能看出那個時代背景,字裡行間總是透著深深地思念。

在小英子眼中,鄉愁是什麼顏色的呢?我想是暖色調的,像冬日的陽光一樣暖,給人身上照出暖洋洋的感覺。

比如英子遇到秀貞,遇到妞兒,並與她們成為朋友。英子與秀貞聊天,秀貞給英子染指甲;英子與妞兒一起餵養小雞,這些關於友情的色調是暖的。

比如英子遇到的“小偷”,他給英子的感覺是暖意的,他心底裡對於生活的無奈和骨子裡透露出的善良,讓英子感覺他是善意的,他是一個“好人”。

再比如英子對於“驢打滾兒”表現出的不屑,又摻雜在戲劇成分在裡面。宋媽的丈夫來家裡時,帶來的那頭驢總是把院子裡弄得亂七八糟,看著驢吃完乾草在地上打滾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兒。

鄉愁後來變了顏色,變成冷色調了,冷得讓人心裡發顫,難受,痛苦。


《城南舊事》:童趣、故鄉與離別主題下的社會影射與女性獨立象徵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難以割捨的離別

鄉愁的冷色調裡寫著兩個字“離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英子唱起這首《送別》歌曲的時候,英子的爸爸生病住院,爸爸的離去讓英子體會到刻骨的離別滋味。

爸爸的花落了,英子真正地長大了。

小說中關於“離別”的場景有多處。

英子與好朋友秀貞和妞兒突然而來的離別,讓英子第一次體會到離別的滋味;英子與“小偷”的分開,讓英子心裡五味雜陳;蘭姨娘與德先叔的遠行,讓英子留戀蘭姨娘在身邊的日子;宋媽的離開,加深英子對於“離別”的體會……

每一個短篇都以“離別”為結尾,直到爸爸的離世,宣告童年的結束。

從“離別”的角度來看,《城南舊事》是一部具有悲劇意味的作品。


《城南舊事》:童趣、故鄉與離別主題下的社會影射與女性獨立象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悲劇意味深長,映射生活在底層人們的疾苦,象徵女性的獨立和思想解放

最具悲劇意味的短篇要屬《驢打滾兒》,講述的是宋媽的身世和經歷。宋媽家在農村,生活貧窮,宋媽生育有一個兒子叫“小栓子”,一個女兒叫“丫頭子”。為了維持家裡的生計,宋媽來到英子家當奶孃,她的孩子由他人幫忙養育。

後來宋媽得知“小栓子”淹死了,“丫頭子”被丈夫送人了,她找遍北京城,也沒有女兒的下落,就隨著丈夫回家去了。

《驢打滾兒》通過小人物命運的悲劇反映底層人民的生活貧苦,以兒童的視角從“離別”的角度觀察和描述現實。

秀貞是瘋子嗎?其實通過秀貞和英子的對話,我們可知,秀貞的“瘋”是被封建倫理和世俗的眼光逼瘋的,正如秀貞所說“他們都說我瘋了,我真瘋了嗎?”。

“小偷”真的是小偷嗎?其實他也有悽慘的身世,家裡貧窮,吃窩窩頭吃了上頓沒下頓。“小偷”的弟弟學習成績好,並有遠大的志向,當哥哥的沒有辦法,只能選擇當“小偷”。可以說,“小偷”也是被殘酷社會的現實逼成“小偷”的。

還有蘭姨娘的身世,蘭姨娘是殘酷社會背景下女性獨立與思想解放的代表。蘭姨娘三歲時被親生母親賣了,十四歲被人帶到北京,十六歲時生了第一個孩子,二十歲時嫁給一個比她大四十三歲的男人。

從家裡逃出來的蘭姨娘,後來跟北大學生德先在一起。“蘭姨娘是一個很有志氣的,敢於向惡劣環境反抗的女性。”

小說《城南舊事》中以悲劇性結尾的短篇,映射出社會底層人民的疾苦,封建傳統禮制下個人思想的束縛,以及在此時代背景下,獨立女性的自主意識和思想解放。


《城南舊事》:童趣、故鄉與離別主題下的社會影射與女性獨立象徵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總結

這本書一部耐人尋味的作品。

首先,林海音講述的《城南舊事》,以兒童的視角看待“老北京”的風土人情,作品中充滿童趣,及思鄉之情,彷彿把我們置身在童年的回憶中。

其次,再仔細琢磨這部作品,每一個短篇都講關於人物的故事,《惠安館傳奇》講了一個瘋子,和她失散多年的女兒妞兒;《我們看海去》講述的是一個“小偷”的故事;《蘭姨娘》說的是蘭姨娘的身世和人生結局;《驢打滾兒》講的是關於宋媽的遭遇;《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講的是爸爸的離世,英子童年的結束。

再次,這些人物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的人生是悲劇性的,瘋子秀貞和妞兒死於意外;“小偷”被抓,他的家庭將無人維持生計,弟弟也將沒有錢繼續讀書;蘭姨娘雖有歸宿,但她身世悽慘,人生多有波折;宋媽失去兩個孩子;爸爸生病去世,英子充滿“快樂”的童年也宣告結束。

最後,我們發現《城南舊事》不是一部普通的講述童年故事的作品:它是一本反抗封建傳統禮制和世俗的作品,如瘋子秀貞和妞兒出走去尋找妞兒的親生父親;它是一本反映底層人們生活疾苦的作品

,如“小偷”家庭的生計艱難,宋媽因貧窮失去兩個孩子;它是一本倡導女性獨立,思想解放的作品,如以蘭姨娘為代表的敢於向惡劣環境反抗,敢於表達自己,追求自由的時代女性。

#心晴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