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故事:童趣拾遗之菌菇

童年故事:童趣拾遗之菌菇

我家东南方向五里远的地方,有一片覆盖着墨绿色松林的小山,小山下面住着我的大姑。我六七岁的时候,最喜欢到大姑家里去,最喜欢到他房子后边,那片神奇的小山里去玩,最喜欢和我大姑的女儿一一琼妹一同进山捡菌菇。

这片山是远处大山向丘陵过渡的地带,山峦不高,却一个连着一个,如起伏的波浪。一年四季郁郁苍苍,秀丽好看。小山上多生长着马尾松,也间夹着株株柏树,青杠树,枫树。马尾松树干笔直高耸,树顶好像长在天里面,树皮泥红如鱼鳞,树叶又长又细如绿针,兵乓球大的青青松果,就是天然的陀螺。我每次去,总要爬上小松树,摘下20多个松果,回家后送给六娃、建国几个耍的好的细娃儿。我们几个人要耍好多天。那段时期,他们几个格外跟我好,期望着我能多送给他们几个松果。

山林里还有很多的趣味:春天山里开出很多的花来,黄的迎春花,粉的青梅花,红的映山红,还有很多无名的花朵,默默无语的点缀在山林间。

初夏的山林是鸟的天堂,是鸟歌的海洋。阳雀在声声啼呼,布谷鸟在阵阵催促,百舌鸟歌声嘹亮,进鸟在拉着小提琴,黄莺呖,伯劳噪。时不时传来啄木鸟敲击树干的“梆梆”声,尾巴大而蓬松的松鼠,在上窜下跃。还有各种树莓,刺莓,牛奶果,糖梨等美味的野果,随你采摘,任你吃个饱。这些还不算神奇,最神奇的是山林里的各种山珍一一菌菇。

五月雨后的早晨,你到山林去,一个早晨就会捡到一大篮子各种菌菇。要想捡到菌菇,你得有经验。首先不能往茂密的松林里去,因为树枝交错,松针密布,透不进阳光来,树的下面只有厚厚的一层棕色松针,别说是菌菇,连苔藓都少见。要想捡到菌菇,得往树木稀疏的山林里去。稀落的树林下,生长著茂盛的黄荆,马桑,树莓,酸枣,荻草等灌木杂草。当然,更多的是一簇簇低矮的阔叶青冈树枝,青冈本是高大的树木。生产队为蓄生松柏,年年初冬,都要将这些杂木砍伐一遍,分给社员们做柴烧。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第二年,又蓬蓬勃勃的从蔸上发芽生长出来。

雨后的夏日,早晨的空气凉幽幽的,十分清新。呼吸着浸人肺腑的新鲜空气,在光晕氤氲中,用短棍打掉枝叶上晶莹的露珠,拨开一丛丛茂盛的青冈枝叶,在潮湿黑色的腐殖土上,就有各种各样的杂色菌菇,一朵,三五朵的冒出来,有的菌盖上还顶着一点黑土粒,或一丝绿色的苔藓。菌菇多朝生夕谢,越早越新鲜,所以捡菌菇必须在早晨或上午。

童年故事:童趣拾遗之菌菇

菌菇各式各样,多得捡不完。最多的是石灰菌和油辣茹。石灰菌通体白如石灰,油辣菇菌盖褐色而滑,这两种菌菇不太好吃,既辛辣且粗糙。只有晒干后,炖腊肉好吃。最美丽漂亮的是红如胭脂的桃花菌,其次是通体金黄光亮,形如自行车铃的鸡油菌,还有形如鸡爪桔色的包谷菌,翠茵茵的绿豆菌。这四种菌清爽可口,炒炖皆宜。最好吃的当属牛肝菌和松菌。这两种,一大一小,牛肝菌宜炒吃,松菌宜熬汤。

牛肝菌色如牛肝,背面无折,只有无数针眼一样的小孔,因此菌肉很厚,可切成薄片,煎炒煮炖皆可,入口丰腴滑腻,细嫩鲜美,一盘杂菌上桌,筷子首先就会伸向牛肝菌。

少见的一种菌叫鸡蛋黄,其色如蛋黄,菌盖油光水滑,很是好看,这种菌大而不开盖,远看就是一个黄色的大鹅蛋。最奇怪的是一种叫马皮包的菌,这种菌白如奶,无盖无脚,在泥土里就只有几根白根须,地面就是一个极圆的白珠体,小的如核桃,大的如皮球,其肉全是松软的海绵体组成。以烧汤为好,入口绵软。

最神奇的当属火烧王菌,此菌全身乌黑如炭,虽不好看,但生长数天不谢,能解百菌之毒。只要有了它,不小心吃了毒菌也不会呕吐。所以捡菌时必捡一些火烧王菌,一起炒吃,当然也千万别忘了在菌里放大蒜。

这些知识,我哪里晓得,都是小我一岁的琼表妹告诉我的,那个时候我最佩服她了。

山里还有几种菌,不用琼妹妹说,我也认得晓得,因为我们坝下丘陵地带就有,我家屋后面的慈竹林里就生长。

盛夏暴雨后,我家屋后面闷热的慈竹林让里,就会生长一种非常秀气的菌,其菌把又长又细又白,如豆芽。菌盖半开不开,只有指甲般大。据此,我们叫它豆芽菌,味道口感与金针菇相似,而香气更胜。

还有一种叫三把菇的菌,也是在暴雨后溽热的林地里生长出来。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菌。此菌盖小如酒杯,大如手板,同石灰菌一样,通体白净无杂色,如脂如膏。味道极香,肉极嫩极脆。此菌菇多生于枯叶杂草之中,衍生一簇,聚菌十余朵,捡拾可满三把。得此一丛,在十步之内必另有两丛,百试不爽,我们呼为三把菇。三把菇并不是每雨必生,也不是每年必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必是有福有缘之人才能捡得到,所以谁捡到的三把菇,谁就会欢喜好几天,大有意外中彩之喜。先别说以后有福无福,光是这四五十朵珍品似的菌菇,卖钱后就能买回一件衣服。焉能不喜?

每雨必生的菌,是一种叫蛇菌的,其形色如赤练蛇头,谁见了也害怕,也绕道走。这种菌易生易谢,实则是一种红色的野生竹荪。

童年故事:童趣拾遗之菌菇

还有一种菌菇是在春末生长的,这便是羊肚菌,我们叫它阳雀菌。因为暮春阳雀(鹰鹃)啼叫时,此菌遍地生长,只要不是水田里,都能寻觅到它的踪影。这种菌菇是独特的,不畏春寒,一年中出来得最早,其味也独特鲜美,可谓山珍中第一菌菇。更有一种叫刷把菌的菌菇,长相非常奇怪,颠覆了人们对菌菇的认知。无盖无折无腿,状如鸡爪。其貌丑陋,其味鲜美,口感嫩脆。人称百菌之王。学名珊瑚菌,其色黄,桔,白,红。

最后不得不说一种菌菇,如果谁没有吃过这种菌菇,他就算不得吃过菌菇。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鸡枞,我们这里叫做豆脚茹,豆脚菇从春末到初冬,尤其夏季雨后的田边,地坎,林地,无雨的旱季也能生长。然而,豆脚菇并不普通平常。

首先是豆脚菇的形状,与一般菌菇有异,菌脚与菌盖不成比例。菌脚又粗又长,入土处变得粗壮,形似鸡腿,鸡枞之名或许由此而来,我们叫它豆脚菇却是据此而名的。豆脚菇一般在头天傍晚时分出土,菌盖没打开,包在菌脚上如松果状,其色黑竭。第二天张开,中央鼓起,表面褐色,一两天不会凋谢,老熟时微黄。豆脚茹是菌菇中巨人,一般菌盖有饭碗大,个别的菌盖有草帽般大。我曾在大坟园,捡到一朵大如小盆的豆脚菇。在炎炎烈日下,我看着它不敢贸然前去捡拾,因为我听大人说,大豆脚菇下必有毒蛇守候。豆脚菇下是否有蛇,我没看到过。但豆脚菇下的土里必有一窝白蚂蚁,这却是不争的事实,为啥会这样呢?谁也说不清楚,或许是一种共生现象吧。并且豆脚茹还有一种奇异现象,即在生豆脚菇的那个地方,会天天生长出一朵同样的豆脚菇来。所以人们愿意将所捡的豆脚菇送给你,也不会告诉你豆脚菇生长的地方。豆脚菇不仅具有上述特征,更主要的是其味鲜美无比,令人难忘。

汪曾祺为此,曾写了《昆明的雨》《昆明食菌》两篇随笔盛赞豆脚菇。他称为山珍极品,菌中之王,是植物鸡肉。这一点我是很赞成的,我不赞成的是他说:“鸡枞菌盖小而菌把粗长,吃的主要便是形似鸡大腿的菌把。”菌腿绵韧清脆,裹了油炸十分鲜美,固然好吃。而菌盖鲜嫩丰腴,软糯如饴,更是爽口,更是鲜美无比。因此我怀疑汪曾祺是否吃过豆脚茹,或者他是北方人,所吃有限,并未真正品尝到豆脚茹的美妙。豆脚姑炒炸煎煮烧皆宜,但以烧汤最佳。猪油化开,加姜蒜煎出香气,加上冷水烧开,放入豆脚茹,猛火烧开,文火慢熬一会,放盐即可。其汤奶白,其汤鲜美,一大碗能一口喝个底朝天。喝过豆脚茹汤后,就觉得鸡汤没有味道了。

据辞海记载,豆脚菇这种山珍珍品,只野生长于我国西南地区和台湾省,果然如此,其他地方的饕餮之徒,便只有擂胸顿足之分了。这真是上天对我国西南与台湾地区的偏爱了。

童年故事:童趣拾遗之菌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