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項目獲津城抗疫特別獎 涵蓋整個疫情防控鏈

9項目獲津城抗疫特別獎 涵蓋整個疫情防控鏈

記者 張璐 攝影 杜健雄 張磊

在昨天召開的2019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市對2019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獲獎者進行表彰。為了展示我市科研團隊和科技企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做出的突出貢獻,會上還頒發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別獎。我市9個項目獲此殊榮,充分代表了天津科技防控的整體實力。

天津市科學技術獎最終評選出自然科學獎13項,技術發明獎7項,科學技術進步獎174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項。從中產生了特等獎6項,一等獎23項,二等獎100項,三等獎65項。

9項目獲津城抗疫特別獎 涵蓋整個疫情防控鏈

博奧賽斯(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抗體檢測試劑盒獲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別獎一等獎。

從今年的獲獎情況看,主要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我市科技創新氛圍日益濃厚,本年度共有涵蓋電子信息、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20餘個專業技術領域的近500項科研創新成果申報,達到歷史新高。二是科研水平不斷提高,比如自然科學獎特等獎獲獎項目“酵母長染色體的精準定製合成”,曾先後入選2017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三是科技成果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發凸顯,如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獎項目“中國鐵路大數據成套技術研究及應用”,引進央企資源在津建設中國鐵路主數據中心,並開展面向複雜鐵路網的大數據資產模型及治理方法研究,支撐了中國鐵路年30億旅客發送量和年40億噸貨運發送量的運營,是我市實施京津冀合作發展戰略的典範。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我市科研工作者和科技企業勇於擔當、攻堅克難,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許多高科技產品直接作用於疫情防控一線,為我國率先實現疫情防控起到了突出作用。

經過遴選和專家評審,“新冠肺炎中西醫結合救治與創新中藥宣肺敗毒顆粒研製”等9個項目獲獎,獲獎項目涵蓋檢測試劑盒、人工智能診斷、中醫藥等多個方面,覆蓋生活預防、人群篩查、病毒檢測、臨床治療等整個疫情防控鏈條。

【新聞多看點】

張伯禮院士領銜中醫藥大顯身手

9項目獲津城抗疫特別獎 涵蓋整個疫情防控鏈

在江夏方艙醫院,新冠肺炎患者除了服用中藥,中醫醫護人員還會給患者針灸、按摩,帶領大家習練太極拳、八段錦,幫他們疏通經絡、調理氣血……

在此次疫情中,張伯禮院士帶領團隊開拓了中醫方艙醫院,制定了中醫藥為主的救治模式,救治564例患者,實現0轉重,0死亡的目標。項目組探索形成了中醫藥全過程介入疫情防治的科技攻關機制,在抗擊新冠肺炎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在昨天召開的科技獎勵大會上,張伯禮院士領銜的“新冠肺炎中西醫結合救治與創新中藥宣肺敗毒顆粒研製”項目,榮獲天津市科學技術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別獎一等獎。

“通過這段時間的抗疫實踐,更深刻體會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臨床流調、中西救治、新藥研發、老藥篩選、疫苗研製等都離不開科技支撐,科技攻關是戰勝疫情最重要的力量。”張伯禮表示,“中醫藥在這次抗疫全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西醫結合救治也成為了中國方案的亮點。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們通過科技創新發掘中醫藥科學內涵、推動中醫藥傳承與創新、實現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證候是處方用藥的基礎。在新的傳染病發生後,中醫介入首先要辨證。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張伯禮帶領團隊首次完成了多中心大樣本新冠肺炎中醫證候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項目組採用遠程信息獲取技術,在5個省市10家醫院紅區完成了1000餘例新冠肺炎患者中醫證候學調查,明確 “溼毒疫”證候及病因病機,指引了治療方向。

通過對定點醫院、方艙醫院和隔離點2000餘例不同分期臨床數據分析,張伯禮的團隊首次總結了中醫藥對新冠肺炎臨床療效的特點和規律,有效指導了中醫藥全程介入,提高了臨床療效。

“特別是對於重症患者,在現代醫學支持治療的基礎上,中醫藥也可以見招拆招,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張伯禮非常欣慰。

在臨床救治中,張伯禮帶領團隊建立了應對突發疫情中醫藥介入模式,形成了臨床救治與科學研究協同攻關機制及應急狀態下中藥新藥發現模式和關鍵技術。通過文獻研究、臨床經驗和組分高通量篩選,成功研製了宣肺敗毒方,入選國家推薦的“三藥三方”,得到廣泛應用。“宣肺敗毒方,是中醫古代的驗方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結晶。”張伯禮表示。

血必淨注射液納入國家三藥三方

疫情爆發初期,在沒有抗新型冠狀病毒特效藥物的現狀下,因既往臨床療效突出、循證依據紮實,紅日藥業的血必淨注射液連續納入多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疫情期間,紅日藥業向1500餘家定點收治醫院捐贈和供應血必淨,直接參與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約1.6萬人。昨天,紅日藥業的“血必淨注射液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療效的臨床和機制研究”項目榮獲天津市科學技術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別獎一等獎。

血必淨注射液是紅日藥業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目前唯一被國家批准為治療膿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的藥物,填補了全球膿毒症治療的空白。“血必淨在臨床應用中的療效突出,得到了廣大中醫和西醫呼吸和重症專家的認可及推薦,並被連續納入《診療方案(試行第四至第七版)》,分別列入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療用藥,為抗擊疫情做出了我們的貢獻!”紅日藥業董事長姚小青接受採訪時非常激動。

2019年,在鍾南山院士、張伯禮院士的指導下,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病研究所牽頭,33家三甲醫院聯合完成的“血必淨治療重症肺炎療效評價”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重症醫學頂級期刊──美國《重症醫學》雜誌發表。研究證實,血必淨能顯著降低重症肺炎合併膿毒症患者病死率8.8%,顯著改善肺炎嚴重指數,縮短機械通氣時間5.5天和ICU住院時間4天。今年1月,44家三甲醫院完成的“血必淨治療膿毒症療效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血必淨降低膿毒症患者病死率效果顯著。

疫情期間,經由15個省市的28家定點醫院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救治一線的艱苦條件下,2個月內收集了276例新冠肺炎病例數據。結果顯示,血必淨可以顯著抑制新冠病毒誘導的炎症因子風暴或者炎症反應。專家稱,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血必淨注射液對抑制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炎症反應有效率達91%。”

4月14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血必淨新增適應症“可用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的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或/和多臟器功能衰減”,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納入“中國經驗”的“三藥三方”之一。

“血必淨注射液是紅日藥業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的一張名片。”姚小青表示:“依託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配方顆粒關鍵技術中心兩個國家級平臺,紅日藥業將為中醫藥傳統行業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泰達潔淨自主研發做行業領跑者

憑藉著靜電駐極技術的沉澱和積累,泰達潔淨的“高性能呼吸過濾纖維材料項目”榮獲天津市科學技術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別獎一等獎。

泰達潔淨這次脫穎而出,除了其過硬的熔噴技術,尤其值得表彰的是其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的重大貢獻。疫情期間,泰達潔淨作為“國家首批重點防疫物資保障單位”拼盡了全力,跨年無休。他們用新技術提高產能40%,保供增產,源源不斷地把“泰達芯”一批批送上前線,及時有力地馳援疫區,得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實名點贊。

“在此次抗擊新冠疫情中,泰達潔淨全力生產保障過濾材料的供應,應用新一代靜電駐極技術對現有設備進行了整體改造升級,開發了高性能呼吸過濾材料,將產能提高40%以上。”泰達潔淨董事長宋逍表示,“今後,泰達潔淨將會把新一代駐極技術用於特殊群體的口罩濾材研發生產。同時在新風系統領域也會加強應用,使其更加高效低阻,節能減排。”

天津泰達潔淨公司是國內最早生產熔噴無紡布材料的廠家之一。在泰達潔淨的生產車間裡,五條生產線全部開足滿產,全力生產N95級口罩所需的核心材料熔噴布。截至4月22日,泰達潔淨累計生產口罩濾材889.74噸,可供生產平面口罩6.92億隻、N95口罩6917萬隻;累計供貨900.43噸。

根據疫情防控需要,泰達潔淨主動延伸產業鏈,研發生產醫用口罩,為一線醫護人員提供專業防護。“泰達潔淨生產的口罩濾材屬於市場頂尖產品,具備國內和國際濾材行業所有相關認證,在歐美長期擁有比較好的口碑和固定合作伙伴。” 宋逍表示,在國內疫情防控逐漸穩定向好之後,泰達潔淨已經恢復了向古巴、秘魯等國家和地區的醫用N95口罩出口,力爭在全人類的抗擊疫情的事業中,奉獻出泰達力量。

酵母長染色體精準定製合成

從非生命物質向生命物質轉化

合成生物學是新興前沿交叉學科,是國際前沿研究熱點。天津大學元英進團隊歷經十餘年的持續努力,取得了真核長染色體精準定製合成中的基因組缺陷靶點定位、精準修復、環形染色體定製合成等系統性原創成果。在昨天召開的2019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其“酵母長染色體的精準定製合成”項目獲得自然科學獎特等獎。

酵母含有16條染色體,總長度一千二百萬個鹼基對,該獲獎項目主要研究了Ⅱ號、Ⅴ號、Ⅹ號、Ⅻ號四條長染色體的設計合成。在設計合成過程中,涉及三個關鍵環節需要突破:一是染色體缺陷序列定位,二是缺陷序列的精準修復,三是染色體可控成環。

缺陷導致生長異常,在合成過程中難以避免,但找到缺陷與基因序列的匹配關係是非常困難的。元英進團隊研究者利用DNA鏈交換原理和聚合酶鏈式反應,提出了混菌標籤雜交的新理論,發展了混菌標籤定位新方法,高效快速定位了缺陷的序列,實現了缺陷與基因序列的快速對應,豐富了對序列簡併性選擇的新認知,修正了人工染色體的設計原則。發表Science論文,被Nature、Science、Nature Index等亮點評述,“是快速高效定位缺陷基因序列新方法”,“是標準的方法”。

在合成酵母染色體的基礎上,元英進團隊注重相關成果的應用,成功構建了一系列產物的生物合成路徑,有效合成了天然產品、化學品、醫藥以及燃料等。他們利用酵母實現了番茄紅素、7-脫氫膽固醇、藏紅花酸等產品的生物合成。做成了酵母“光盤”,用於信息存儲,已成功存儲文字、圖片、視頻等。元英進告訴記者:“從生產過程來說,過去需要種植植物以萃取含量很低的有效成分,例如青蒿素,現在利用合成生物技術可以在酵母中實現其生物合成,可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我們對合成生物學的探索將不僅僅是人工染色體的化學合成,還將向著自動化和智能化邁進。”元英進對於合成生物學的未來充滿信心。

9項目獲津城抗疫特別獎 涵蓋整個疫情防控鏈
9項目獲津城抗疫特別獎 涵蓋整個疫情防控鏈

☛我市新增1例無症狀感染者 在津活動軌跡公佈☛【復課開學】我們返校了,老師們辛苦了☛@全體學生&家長:一封來自市教委的信☛楊村街道開展“創衛技術評估環節”工作部署會☛【雙戰雙贏】武清區電力惠企政策

9項目獲津城抗疫特別獎 涵蓋整個疫情防控鏈
9項目獲津城抗疫特別獎 涵蓋整個疫情防控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