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這三類人,你就會明白崖山之後到底還有沒有中華?

這些年網上經常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華”,與之同時出現的還有下半句,即“明亡之後無華夏”。不少人喜歡用這兩句話來說明元朝和清朝兩個少數民族政權如何之腐朽殘暴,導致華夏文明出現斷層。

搞懂這三類人,你就會明白崖山之後到底還有沒有中華?

崖山海戰,南宋滅亡

在小生看來,熱衷這兩句話的有三類人,第一類是知識儲備相對不足、比較容易隨大流被帶節奏的“小白”,第二類是民族觀念狹隘,有典型的“輸不起”心態的人,第三類則是別有用心之人。

接下來我們就從這三類人開始,來聊聊崖山之戰、南宋滅亡後,到底還有沒有中華和華夏?

出處

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這兩句話的出處。“崖山之後無中華”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錢謙益的《後秋興之十三八首·其二》。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翻譯過來就是:崖山的海角像一條斜線劃過天空,如今卻和南宋時期一樣不再屬於中華之地。當年宋室臣民尚能投海報國,可今天我們竟然連自盡的機會都沒有。放眼望去,城關山河之間已經沒有了漢人的旗幟,響徹日月的也都是女真人的樂器。即使嫦娥回到人間也無處可去,只能在月宮之上對著桂花哭泣。崖山大元千帆競,不及十萬忠君魂:儒家“忠君”思想之緣起與發展

錢謙益何許人也?他是明末清初大儒,受孔孟忠君愛國思想影響極深,他有一個著名的徒弟叫鄭成功,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鄭成功畢其一生一直堅持反清復明。

搞懂這三類人,你就會明白崖山之後到底還有沒有中華?

錢謙益

但同時,錢謙益不像其他士大夫那樣視名節比生命更重要。順治二年五月,清軍兵臨南京城下,當時錢謙益的妻子勸他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不語,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五月十五日,他又率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開城向清軍投降。後來清軍下剃髮令時,大家都表示反對,而他跟家人說“頭皮癢得厲害",突然出門而去。家人以為他去篦發。不一會兒,剪了頭髮,留著辮子回來了。

這樣一個儒生,面對江山沉淪、國家破敗,心中憤懣又沒有勇氣為名節而死,其所寫之詩只不過是臨時起意、有感而發,發幾句牢騷罷了,絕不是經過嚴謹歷史考證的理論或者論點。就像宋江在潯陽樓所寫“心在山東身在吳”、“敢笑黃巢不丈夫”,難道有人會說宋江有反意?當然,黃文炳確實說了,但此人卻是心術不正,醉翁之意不在酒。

搞懂這三類人,你就會明白崖山之後到底還有沒有中華?

潯陽樓宋江題反詩

剖析“三類人”

前文我們提到熱衷於“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的有三類人。第一類自不必多說,這類人自身知識儲量不足,對有關歷史背景一知半解,卻又喜歡附庸風雅,甚至不懂裝懂,尤其是這兩句話觀點極端、吸人眼球,極易成為某些歷史“小白”們混跡網絡、指點江山的核心觀點。

這第二類人,則對於華夏文明的光輝歷史過於狂熱,以致於不能接受任何外來族群。表面上看,他們承認“崖山”和“明亡”之後的失敗,但實際上他們用否定元朝和清朝正統的方式來自我陶醉,這是一種典型的“輸不起”的心態,而“崖山之後無中華”則恰好可以契合他們否定一切的心理。

對於第三類人,值得重點聊聊。

在古老的東亞秩序中,中國是當之無愧的“中心之國”,而中國周邊的日本、越南、朝鮮則心悅誠服的接受中國儒家締造的“華夷秩序”,通俗來講,就是認中國作大哥,自己甘當胡夷,甘作小弟。

眾“小弟”中最安分的朝鮮,一直本本分分接受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夷秩序,越南次之,最不安分的當屬日本。這個“小弟”每逢國力大振必然要挑戰一次“大哥”,大化改新進入封建社會後是唐倭白江口大戰、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是明朝援朝抗倭、明治維新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是清日甲午戰爭。不僅要軍事上挑戰秩序,日本歷史學界也有各種盜竊之論,比如認為日本才是“中國”,其他國家則為蠻夷。而提出這些盜竊之論的就是上文提及的第三類人,他們是妄圖竊取“中華正統”的歷史“竊賊”。不過在中國曆朝歷代的強大影響力面前,他們的理論只是自我陶醉,不僅無法撼動中國的“大哥”地位,更得不到其他“小弟”的認同。

搞懂這三類人,你就會明白崖山之後到底還有沒有中華?

萬曆援朝抗倭——平壤之戰

但南宋和明朝的滅亡讓“竊賊”們看到了機會,他們巧妙的將中國儒家的“華夷之辯”理念嫁接到中國古代再平常不過的王朝更替現象之上,鼓吹南宋和明朝漢族政權滅亡讓夷狄佔據中原,從而得出“無中華”、“無華夏”的結論。如此一來,他們霸佔“中華正統”、接過“東亞扛把子”的位置就理所當然,多年“小弟”終於有希望熬成“大哥”!

在第三類人的努力之下,還真有一些人,甚至是中國人,認為當今世界中傳統的中國文化只存在於日本,而中國則因為華夏文明斷層,不再是漢唐盛世時的那個中國。

崖山和明亡之後到底有沒有中華?

南宋和明朝的滅亡確實讓以前被視為夷狄的外族佔據了中原,“漢人武力之不濟,自此達到極點了”,可軍事上打敗仗就意味著文明斷絕嗎?

如果文明僅僅以武力大小來衡量,那美國代表的西方文明早就統治全世界了!

搞懂這三類人,你就會明白崖山之後到底還有沒有中華?

四大文明

中華文明之強大,絕非任何堅船利炮所能敵。這種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文明,內可凝聚人心,外可融合外族

,所以無論是孛兒只斤氏,還是愛新覺羅氏,在統一中國後都選擇接受儒家文化並將之奉為正統。馬可波羅遊記裡就提到,“忽必烈將蒙古首都從哈拉和林遷至北京,恭敬地履行傳統的儒家的帝國儀式,基本上變成了一箇中國皇帝”,套用《走向共和》裡混沌哥的經典臺詞就是,“咱沒敗,誰來誰敗!”

同時,如果從更加廣闊的民族視角來審視“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我們會發現,這種論斷極其狹隘。

中華正統是誰的正統?難道僅僅是漢人的正統?如果只是漢人的正統,“西狄”出身的大秦算什麼?收服南匈奴的大漢算什麼?開放包容的大唐算什麼?

搞懂這三類人,你就會明白崖山之後到底還有沒有中華?

梁啟超先生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曾提出“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所以,中華正統是中華文化之正統,而不僅僅是漢人之正統,即使漢人是這種正統文化的締造者。

在這種情況下,元代替宋、清代替明,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代替拜占庭帝國有些本質區別,後者讓被征服區域的宗教、語言、文化徹底斷絕,而前兩者則讓中華傳統文化拓展和傳播到更加廣闊的地理空間,而中華文化的傳播則進一步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融合。總結起來就是:崖山之後中華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愈發強大,明亡之後華夏文明不僅沒有斷層,反而得到繼承和進一步發展。

所以那些別有用心的“第三類人”可能要失望了,因為他們永遠也無法得到想要的“中華正統”,不僅如此,他們自己為之驕傲的“天皇萬世一系”也變得岌岌可危。因為按照中國王朝更替“不同姓氏更替”的特點來看的話,掌握實權的足利氏代替源氏、德川氏代替豐田氏,與孛兒只斤氏代替趙氏、愛新覺羅氏代替朱氏,根本就是一回事,被奪權的天皇跟中國歷史上那些被滅亡的執政家族,也是一回事,哪有什麼萬世一系……

搞懂這三類人,你就會明白崖山之後到底還有沒有中華?

德川幕府時期著名傀儡天皇——後水尾天皇

結語

今天我們通過分析“三類人”,解答了崖山之後到底有沒有中華的問題。通過分析這個問題,我們想要說明的是,狹隘的民族主義絕對要不得,尤其是在如今需要萬眾一心、團結奮進的新時代背景之下。遙想當年宋室南遷以後,仍然佔據半壁江山的南宋之所以會滅亡就是因為對待民族問題上思想過於狹隘,不僅仇視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甚至歧視北方淪陷區內的漢人,結果就是間接培養出劉整、張柔、張弘範、史天澤等一大批北方漢人充當滅宋的急先鋒,為後來的滅亡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殷鑑尚未遠,警鐘需長鳴,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外部勢力蠢蠢欲動,國際環境日趨複雜,發展環境更顯嚴峻,而中華民族正處於實現全面復興的關鍵階段,更需要所有中國人凝聚一心,發揚中華文明團結一致、攻堅克難的精神,共同為中華之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搞懂這三類人,你就會明白崖山之後到底還有沒有中華?

歡迎關注“史徒生”。本文屬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