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俄羅斯很多名人都是“斯基”,為什麼現在很少“斯基”了呢?

Kino維克多


我以前的歷史老師說,俄羅斯人喜歡用“斯基”,而德國人喜歡用“堡”。後來,我仔細看了看,還真的是這樣子!比如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特洛夫斯基、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病毒學之父伊萬諾夫斯基,還有高爾基和俄羅斯殺毒軟件卡巴斯基等。比如德國喜歡用“堡”,什麼漢堡(德國城市)、紐倫堡、勃蘭登堡、馬格德堡等。

很早以前我聽到一個關於高爾基的笑話,大意是這樣子的!沙俄時期,高爾基被沙俄政府通緝,高爾基為了逃避追捕,曾過著一段流浪生活。有一次,他流落到西伯利亞。外面大學紛紛,到了野外他想找一戶人家借宿!好不容易找了一戶人家,敲門。不一會兒一個老人探出頭,看著高爾基!高爾基自報姓名,說:“我是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還沒等高爾基說完,老人就關門說:“人太多,住不下!”所以,俄羅斯人的姓名普遍性都很長!

我們再說說俄羅斯語當中的“斯基”是什麼意思,為什麼19世紀的時候很常見,現在很少人用!其實,“斯基-ski”是漢語音譯過來的,據說是形容詞!最常見的是姓名後綴用詞比如“地名+ski”,意思是“從某某地來的”,而“斯基”最開始在俄羅斯神職人員當中很常見,地位低一點的人不常用,不知道最後為什麼這麼普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比如在建國之初,很多人用建國或者建軍,多半是一個道理!隨著時代的發展,用“斯基”的也少了,就好像現在,你取個建軍或者紅軍,顯得很土!所以,意思大致也差不多,所以在俄羅斯現代人民當中很少見“斯基”的音譯!

其實,俄羅斯人除了用“斯基”還喜歡用“夫”來結尾!尤其在蘇聯的領導人當中非常的常見,幾乎超過了“斯基”!比如列寧的全名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戈爾巴喬夫、庫茲涅佐夫、朱可夫、李可夫。在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當中,7個主席當中有6個人帶有“夫”字!出現這種情況,一個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不同,現在時代改變了,所以取名也在不斷改變!


謀士說


俄羅斯人確實很多名字都是“斯基”結尾的,比如我們熟知的大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這個習慣在19世紀前的俄羅斯很常見,為什麼現在少了呢?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解釋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斯基”到底是什麼意思。斯基這個詞一般都是連在姓氏的後面,在俄語裡“斯基”其實是來自哪裡、從哪裡來的意思。比如我們前面說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它的含義就是從奧斯特洛夫而來,這個奧斯特洛夫以前是個地名,這個姓氏的含義就是他們家族以前居住在這個地區。

這麼一解釋大家應該就理解了,比如:馬蘭坡斯基意思就是祖先住在馬蘭坡,叫靠山屯斯基就代表著他們家族是從靠山屯來的,叫駐馬店斯基意思就是說他們老家是駐馬店的。一般來說斯基前面以前都是個地名。

因為俄羅斯以及附近的大部分國家,比如波蘭、烏克蘭等等,他們的語言都屬於斯拉夫語系,裡面很多內容都大同小異。所以這種情況不光在俄羅斯有,東歐的很多國家也都有。

而最早使用這種起名方法的,大部分是俄國的貴族,他們用自己的領地作為姓氏。有點類似我國秦朝以前,諸侯國君們很多也是以封地作為姓氏。

所以說名字帶斯基的人,祖上有很大的可能都是貴族。

後來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沙皇被推翻,新掌權的人基本都是平民階級出身,大部分人都受到過貴族階層的壓迫,所以一個個都苦大仇深的。他們跟貴族階級勢同水火,一上臺就對他們進行了大清洗。

當時大量的貴族要麼被抓被殺,要麼逃亡國外,說一句題外話,我國東北之所以有很多俄羅斯人,很多都是那個時期逃亡過來的,當時有超過50萬俄國人逃到哈爾濱。

而有些沒能逃走的貴族,為了避免惹禍上身也都選擇保持低調,甚至隱姓埋名。而名字中的斯基就太惹眼了,很容易受到關注被人查出也是貴族出身,所以很多人紛紛改名,把名字裡的斯基給去掉,或者乾脆改成其他姓,這就是19世紀後俄國的“斯基”們變少的原因。



漂浮菌


這題有意思,福垊不請自來。要想徹底明白這個問題,福垊先帶您熟悉俄國姓名的那些事。然後我們再剝絲抽繭,風趣而又深入地解決問題。

俄國姓名

舉個兩個姓名栗子:

伊萬(也可以翻譯成伊凡).伊萬諾維奇.伊萬諾夫(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Иванов)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



解釋如下:伊萬是名,伊萬諾維奇是父稱,伊萬諾夫是姓,若為女生姓則為伊萬諾娃(Иванова)。在國內我們稱呼一般都是姓名,而在國外都是稱呼姓。像特朗普、馬杜羅、普京這些都是姓。

在歐洲有父子同名的現象,在唐朝、明朝等也有父子同名的現象,現在基本不存在。而俄國父子同名也不少,前面的父稱就是父親的名字加各種”維奇“,上面這個栗子就是伊萬的兒子是伊萬。普京的名字也跟他父親的一樣哦。不過19世紀,伊萬諾夫的姓可能就是伊萬諾夫斯基(Ивановский )、伊萬諾夫斯卡婭(Ивановская)了。可不是伊萬諾娃斯卡婭(Ивановаская)哦!因為陰性後綴在最後面。

舉個栗子:列寧(烏里揚諾夫)的夫人娜傑日達·康斯坦丁諾夫娜·克魯普斯卡婭(Надежда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на Крупуская)就是出身貴族,雖然家道中落,但斯卡婭的後綴就是鐵證。

揭秘斯基

斯基俄語為ский,福垊直譯為斯尅(kei),也有戲稱為司機的。其實在俄國等東歐國家裡跟斯基類似的還有就是茨基。茨基的俄語為цкий,福垊直譯為茨尅,福垊戲稱為吃雞。陰性(女性的姓)的後綴是цкая,翻譯為茨卡婭。

在包括俄國在內的東歐,斯基(斯卡婭)數量要大於茨基(茨卡婭)。一談到茨基,福垊立即想到托洛茨基,然而托洛茨基不過是化姓,本姓為勃朗施坦,是個猶太人。福垊懷疑斯基(斯卡婭)和茨基(茨卡婭)應該同源,它的源頭應該是基(кий )甚至是伊(ий)。那麼這個基(或者伊)是什麼意思呢?茨基和斯基的具體區別是什麼呢?福垊查了很多俄語資料,費了很大功夫也沒弄明白,還請明白的朋友評論區裡指教。下面福垊著重說斯基。

東歐人的“斯基”,跟法國人的“德”,德國人的“馮”,荷蘭人的“範”,中國人姓的偏旁是“女”一樣,都是貴族姓氏,那可都是名門望族,所不同的是東歐的“斯基”、“茨基”跟烏克蘭、白俄羅斯的教堂神父也有關係、跟希臘名(多是跟上帝有關的名字)也有關係。福垊認為“斯基”、“茨基”的關係大概跟我們的“姜”姓、“姬”姓一樣厲害。要知道“姜”姓、“姬”姓可是典型的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別提多自豪,多高貴了。這“斯基”也跟戰國六國的姓氏相似吧。



俄國帶斯基的名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等。

那為什麼這些象徵祖先榮光的“老““司機”姓氏的後綴,怎麼在今天俄國很少了呢?

20世紀的1917年沙(帝)俄爆發了十月革命,這些名門望族的貴族名流,為了保命甚至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不少人紛紛改名換姓,融入民眾了。還有的貴族,直接腳底抹油,三十六計走為上了。從此“老司機”沒了高貴的“斯基”後綴;再也不能愉快地“吃雞”了,也就去掉了茨基。

今天俄國出現的斯基後綴,福垊猜想應該是那些混得好的貴族、神父後裔們,感覺對得起這個後綴,從而證明自己出身高貴。有的是加上後綴,大概跟我們家譜上攀附名流祖先的心理差不多。

至於題主描述中提到為什麼波蘭斯基多?福垊認為原因有二:


上圖是波蘭前總統卡欽斯基和他的雙胞胎兄弟。

第一、十月革命沒有波及到波蘭,自然貴族們不會去掉高貴的後綴。

第二、前面提到腳底抹油的俄國貴族有些跑到波蘭了。

謝謝大家閱讀,喜歡請關注,期待您的點評指教。


福垊


大家好,我是錟錟,本文984個字,閱讀時間大約3分鐘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為什麼在俄羅斯的人名當中以前有很多都帶有“斯基”,而現在為什麼越來越少。

說到俄羅斯人名啊,不得不說有很多名字都帶有“斯基”的後綴,比如我們誰熟知的柴可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但是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斯基”這兩個字都是在最後一個小節的名字中的最後兩個字。可以說明一定有它的規律所在。那是什麼規律呢?讓錟錟給你一一講解。

1.三節式

俄羅斯人的名字一般都會分為三個小節。第一部分是本人的名字,中間的部分作為父輩的名字,而最後一個小節則是姓氏。而女性在結婚之後,其姓氏要改為和丈夫一樣,並且“斯基”會變為“斯卡亞”

2.陰陽性

要知道,俄羅斯人和波蘭人都是屬於斯拉夫人。而他們所說的語言也是同屬於斯拉夫語系。而其中我們所說的“斯基”這個結尾,這個是屬於陽性詞通常也用於男性。其含義有點像我們的“她”和“他”的區分,所以男生就會用單人旁的他,如果是女生就用女字旁的她。同樣,“斯基”適用於男性,而“斯卡亞”適用於女性。

3.貴族適用

為什麼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俄羅斯人當中使用“斯基”的人越來越少,而波蘭人卻還有呢?就和我們剛才所說的一樣,首先俄羅斯和波蘭,他們的語系都同屬於斯拉夫語系。而“斯基”的含義和“什麼什麼的”有異曲同工之妙。打個簡單的比方,“安德烈-烏里揚諾夫斯基”其中“安德烈”是名字,“烏里揚諾夫”是地名,所以就可以理解為這是來自烏里揚諾夫的安德烈,而且烏里揚諾夫斯基是貴族的稱呼。所以在蘇聯時代之前,貴族們都是喜歡讓別人稱呼自己的姓氏,這樣就可以凸顯出自己的貴族身份。可到了蘇聯時代,很多貴族不是給殺掉就是在逃亡,所以很多貴族都不敢直接使用“斯基”,生怕被發現。可是波蘭和俄羅斯就完全不一樣,首先波蘭的貴族就非常多,多得來搞不清東南西北。是個人都想和貴族的名稱沾點邊。再加上波蘭沒有像俄羅斯一樣受到迫害,所以在波蘭街頭“斯基”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


你有什麼有趣的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如果喜歡錟錟的文章請點個贊,如果對錟錟其它的文章感興趣請關注錟錟,有什麼想問的歷史問題可以在評論區提問哦,您的鼓勵是錟錟繼續碼字的動力!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LongTime常錟


查了點相關材料,這個題目真的巨有趣:)

先說為什麼感覺俄羅斯在20世紀以前有很多XX斯基——這個感覺本身非常準,事實就是這樣。20世紀以前俄羅斯的姓氏的確非常多是以斯基結尾,20世紀以來這個比例嚴重下降。轉折點在1897年,十九世紀的倒數第三年,這一年沙皇俄國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中發現75%的人口是沒有姓的,從這次普查開始,為了填表,才有了普遍的“姓”的概念,也就是說,在1897年俄羅斯突然多出了占人口四分之三以上的數量龐大的新的姓氏,而且它們不寫成XX斯基。

這些新姓氏幾乎全部以ov或ev或in結尾,在俄語裡是複數二格後綴,字面上可以理解為“XX家的”,中文就是比如XX科夫、XX耶夫、XX諾夫或者XX金之類的,這也是現在俄羅斯最普遍的姓的格式。這些姓是怎麼定下來的呢?最主要的一種方式是看這個人的爸爸叫什麼,俄羅斯男人的名字本身可選項就很有限,所以這些用普通男名改的姓立刻全部成了全國性的大姓,比如這個人的爸爸叫彼得(Petr),那麼這個人在登記表上就把姓氏寫成彼得羅夫(Petrov),類似的還有瓦西里耶夫、伊萬諾夫、葉戈羅夫、阿列克謝耶夫,等等等等。

當然也有其他方式,比如用這個人的外號(沒有姓的時候這些人一輩子就是用外號來標記的),或者職業(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庫茲涅佐夫,俄羅斯現在唯一的航母叫這個,詞源是鐵匠),或者他家旁邊的某個地標,但是加到一起以後,比例遠遠不如用爸爸名字的:現在光是普京政府裡重要到經常上新聞的大官,就有至少三到四個人姓伊萬諾夫,他們互相沒有關係,只不過一百多年前他們各自都有某個直系祖先名叫伊萬。

這些沒有姓的人口基本上是原先的農奴,那麼1897年以前有姓的這四分之一不到的人口是哪裡來的呢?跟任何國家的情況一樣,這批人大體上是貴族或沒落貴族。其中一個重要來源是諾夫哥羅德公民的後代,中世紀的時候諾夫哥羅德曾經是一個民主制小國,制度和文化都和其他羅斯地區(當時還沒有俄羅斯概念)不一樣,他們是羅斯地區第一批確定姓氏規則的(父傳子)。後來諾夫哥羅德被莫斯科公國吞併,原公民流落各地,但傳統還在,所以俄羅斯各地都出現了有姓的家族,雖然人數很少(補充一下,當時意義上的公民不是指全部人口,說是公民,實際上也就相當於貴族了)。

大致也在十四到十五世紀,吞併諾夫哥羅德前後,莫斯科貴族也發展出了確定的姓氏,不過參見末代沙皇的姓氏羅曼諾夫,就算貴族姓氏也不經常以XX斯基結尾。

所以現在進入第二個問題,姓XX斯基的這些人到底是誰。

問題裡的描述真的是非常精準,完全沒錯,現在最多的XX斯基在波蘭,因為這原本就是波蘭姓氏的一個典型命名法——比較具體地說,是在歷史上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時代固定下來的一個命名法,歷史上沙俄國內的這些XX斯基們,很大概率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舊貴族。-ski這個後綴意思也是“XX的”,俄語和波蘭語都有,在俄語裡是個形容詞詞尾,在中世紀波蘭則用作姓氏的固定後綴之一,最常見的是“地名+ski”,意思是“從某某地來的”。

波蘭-立陶宛聯邦後來解體,然後波蘭王國被前後三次瓜分,導致大量波蘭知識分子和立陶宛貴族變成了沙俄帝國國境內的居民。這裡面有一個比較微妙的背景,那個年代的波蘭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中心,雖然武力不行,但文化上極為強勢,對現在的立陶宛地區、烏克蘭地區、白俄羅斯地區都有非常明顯的文化輸出(三塊地方都曾經被波蘭-立陶宛聯邦長期統治,以及當時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民族都還沒有分化出來)。莫斯科則正好相反,文化影響力很差但積極武力擴張,一步一步把這些地方全都吞進來了。

這二者的相遇導致當時出現了一種文化上的逆殖民,來自前波蘭領土的這些文化人很容易進入沙俄體制內任職。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文化巨擘們絕大多數出自至少中上層家庭,也就是說有很高概率會跟前波蘭文化圈有點關係,陀思妥耶夫斯基這個姓氏就是完全按照波蘭習慣造出來的“地名+ski”,他的其中一位祖先在波蘭-立陶宛聯邦有一塊封邑,封邑內的一個村子叫做陀思妥耶沃。

這種情況也導致了另一種刻板印象,有些材料專門提到對於俄羅斯人來說姓XX斯基感覺是挺體面時髦的。

當然俄羅斯姓氏其實很雜,並不是只有波蘭一個外來源頭,德國法國都有痕跡,到當代因為經過蘇聯時候的大雜燴,前蘇聯國家的姓氏幾乎都能在現在的俄羅斯找到,比如姓氏以-yan結尾的一般有亞美尼亞背景,叫XX什維利的是格魯吉亞人。而斯拉夫世界文化和民族交流情況又特別複雜,以上也只是一個大的概況,不排除個別姓氏有例外。

最後補充一下霍多爾科夫斯基,他的父系祖先是波蘭-烏克蘭那一帶遷移過來的東歐猶太人:P


路塵


這個說法是錯的!名人的多與少主要取決於我們對名人的定義。整體來說,名字後面有加斯基或者夫的是俄羅斯國的姓(男的),名字後面加婭或者娃的同樣是俄羅斯的姓(女的)反過來沒有加斯基或者夫的則是名字,這不是人家的錯,只是我們翻譯人名時的譯音。俄羅斯是斯拉夫人,俄語是斯拉夫語的一個語種,波蘭語也是,這也就不奇怪波蘭人也有斯基了。

我們早期能夠認識的蘇聯名人主要是他們的文學作家,歷史把他們歸類到文明導師裡,我們對這些人稱呼的時候出於尊重,自然是將他們的全稱都稱呼出來。比如《鋼鐵是怎麼煉成的》的作者是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而我們現在認識的俄羅斯名人則大部分是通過電視,奧運會等等比較很平常的渠道來認識的,這種來認識的肯定會從尊重程度不如前者。比如德米特里·阿納託利耶維奇·梅德韋傑夫,我們在翻譯他的名字的時候太長了,我們往往就不會稱呼他的全稱,或者拿他的名字一部分來稱呼,比如德米特里或者梅德韋傑夫來(出於尊重普遍稱呼後者),這兩種稱呼就足以造成一個人兩種稱呼,一個是有帶夫,一個是沒有帶夫。這就會顯得俄羅斯稱呼斯基的人少了。

按著現在俄羅斯本國的統計,名字後面有帶斯基/婭的佔到俄國總人口的40%,名字後面有帶夫/娃的則是有50%左右。而剩下的10%的人是沒有姓氏的,他們的是沙俄時代的被俄羅斯沙皇貶為庶民的俄羅斯貴族,這就是類似於我們古代的抄家滅族,沙皇俄國對待貴族的態度就是流放西伯利亞,這類人即便是全稱也不會帶夫或者斯基。


優己


看到這個題目,有書君不禁莞爾一笑,確實是這樣呦。



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有奧斯托夫斯基、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什麼現在很少“斯基”了呢?


有書君認為,姓名後綴“斯基”是沙俄時代的貴族烙印,隨著時代的變遷,貴族身份已不再重要,有時反而引火燒身,所以“斯基”後綴大多棄之不用了。


且聽有書君梳理分解。


俄羅斯人名包括名字.父稱.姓,“斯基”是姓的一種後綴,代表著來源於誰家的,或是來源於某地名。


其實在古俄羅斯時代,俄羅斯人沒有姓,隨便一個詞就可以當名字。出生的地方、面貌特徵還有父母的希望都可以當名字。


甚至有的父母給孩子取個貶義的名字,希望惡神不喜歡這樣名字的孩子,保佑孩子平安成長。應該和中國過去給孩子取名“狗蛋”、“貓蛋”差不多,賤名好養活吧。


十世紀末,東正教成為俄羅斯的國教,教會洗禮時取教名就成了俄羅斯人的規矩,教名逐漸取代了古俄羅斯名。


這時的俄羅斯依舊沒有姓氏,直到彼得大帝學習歐洲,姓氏才傳到俄羅斯。當時應該是中國清朝的康熙年間。


最初擁有姓氏的都是大公貴族,他們以自己的封地莊園名後綴“斯基”,以彰顯自己的顯赫身份。


後來“斯基”也成了俄羅斯神職人員典型的姓氏後綴。


一些孩子進入教會學校,有姓的會在原姓後加“斯基”後綴,沒姓的就在父名後加“斯基”後綴。



起初,姓氏只是代表家庭,直到十九世紀,才成為可以繼承的家族姓氏,與名字相結合。


由此可見,“斯基”後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是沙俄時期上層貴族的特權。不同的姓名也代表著不同的階層。農奴沒有權利擁有姓氏,多用鄰里親朋之間互取的俗名或綽號稱呼。


十九世紀時的文化精英大多出身貴族階層,所以姓氏後綴多用“斯基”。他們多以姓氏相稱,以顯示其高貴的家族門庭。


比如我們熟知的柴科夫斯基,他的名字全稱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我們慣用的只是他的姓而已。


直到十九世紀後期,沙皇進行人口普查時,農奴才開始正式有姓氏,還多數用前地主的姓氏。十月革命以後,農奴才全部有了姓氏。


十月革命以後,教會和國家民眾已經分離,父母有了給孩子取名字的自由權。他們多取一些美麗動人的,或是代表父母希冀,或是代表新思想的名字。



俄羅斯進入蘇聯時期後,沙俄貴族大多逃亡或是被殺。誰也不敢再彰顯貴族身份,畢竟生命最重要啊。“斯基”後綴也就大多棄之不用了。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少“斯基”後綴的原因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誠邀,如題。沙俄近代雖然落後,但是名人也不少,著名的有像尼古萊·瓦西裡耶維奇·果戈裡-亞諾夫斯基、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那麼為何19世紀的沙俄有如此之多的名人“斯基”,而蘇聯後,乃至於今天的俄羅斯卻沒有普京“斯基”了呢?其實這原因與十月革命有關。



實際上,俄羅斯的“斯基”是他們的姓氏

俄羅斯人的姓名全稱由名字、父稱和姓三部分組成。在十月革命以前,以“斯基”為姓多是沙俄時代神職人員以及沙俄貴族,這些人代表著沙俄的地主階級勢力。

所以大家明白為何蘇聯時代沒有“斯基”的原因了吧。

就像辛亥革命後滿清貴族大量改“愛新覺羅”為金姓,蘇俄十月革命對付的是資產階級以及地主階級,蘇俄都已經把傷口對準了“斯基”,老司機們還不躲啊?於是很多“斯基”就變成了其他的叫法。而且蘇俄建立後,俄羅斯國內掀起了一場類似“破四舊”的運動,大量的蘇俄人把姓氏改成了具有新時代意義的詞語,比如“尼古拉”等等,“斯基”越來越不受歡迎,自然叫這個的人也很少了。



以前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斯基在斯拉夫語中是所屬格的意思,放在人名中的意思就是來自XX地的XXX。比如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名字的意思其實就是來自柴可夫的伊里奇之子彼得。

這種以斯基結尾的姓,基本都是貴族的姓氏,斯基和法語中的“德”,德語中的“馮”,荷蘭語中的“範”其實是以一個意思,都是表明該貴族家族來自於哪個封地。

為什麼波蘭能見到斯基,因為波蘭人是西斯拉夫人,俄羅斯人是東斯拉夫人,都是斯拉夫人的一支,語言是很相近的。

為啥19世紀能見到很多斯基,而現在斯基反而不多見了,因為十月革命嘛。十月革命之後的國內戰爭中布爾什維克殺了很多貴族,剩下的貴族也多逃離俄國了,貴族都沒幾個了,帶斯基的貴族姓氏自然也會少很多。剩下的斯基們要麼是投奔了布爾什維克的貴族,要麼就是祖上是貴族但革命時已經淪為平民百姓了。波蘭在十月革命之後就脫離俄國獨立了,所以沒有收到影響,叫斯基的貴族後裔還是很多。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看了那麼多回答,五花八門精彩紛呈,但是都沒有切中要害。

19世紀俄羅斯人都是趕馬車的司機,即使喝得大醉也能憑藉老馬識途躺車上回家。第二天醒酒繼續趕車出門,一輩子老司機。

當然了,俄羅斯天氣寒冷,四輪馬車只是夏天開的。冬天只能換成馬拉雪橇,東北話叫爬犁子。

而現在,特別是20世紀晚期至今,汽車取代了馬車。俄羅斯的老司機們鳥槍換炮,開著前蘇聯的日本的歐洲的汽車滿世界跑,一手方向盤一手伏特加……慢慢地,有的出事故死了殘了,大部分都被吊銷駕照了!所以,“斯基”就越來越少了。

讓俄羅斯人“喝酒不開車”可以,但是想讓他們“開車不喝酒”是萬萬不能的!於是老司機越來越少,就醬紫咯!像普京這樣的老司機著實不容易,當年邀請小布什一起開伏爾加兜風,如今伏爾加已經破產了。。。

這是真事兒,請相信小童,歡迎補充印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