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平樂》看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從《清平樂》看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讓也大家更加清晰的認識到了一個近乎真實的北宋。這比畫在紙上的《清明上河圖》,比那一首首吟誦的宋詞文章更加清晰真實。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北宋一朝重文抑武,文人當政在當時已到極臻之地。君臣關係也相對融洽,君權相權輕重相輔。民間的道德約束也相對寬鬆。上至朝堂君臣下至底層百姓,沒有層層教條下的壓抑,上下一片寬鬆祥和。雖然北有遼西有夏,但還似乎沒到一種特別危及政權的地步,也還沒怎麼影響一片清平盛世。文化經濟各方面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但自靖康之亂後,政權南渡。整個南宋一朝都活在一片岌岌可危的恐慌之中。外患成了整個政權最大的問題,內治則心有餘而力不足。而程朱理學的發展,在朝堂在民間對各種教條的牽強附加,則又一步步成為了勒緊整個社會的緊箍咒。從此道德禮教不再只是育人而更多的是在桎梏人的天性。整個社會所有的人都活的越來越壓抑,魯迅所說的吃人的禮教之謂也,在南宋慢慢成形,在明朝成熟規範,在清朝達到頂峰。所以歷史總是喜歡由某一些特定的事件人物來標明轉折點,但所有的事件人物,也都不是突然間就會發生改變,也是循序漸進的,只不過在達到一定程度後,所有的因素整合在一起才產生的。是偶然也是必然。

《清平樂》劇中的曹皇后,可是先嫁之後,才入主中宮做了皇后。而且並不是皇帝一人貪戀美色不顧天下人反對迎入宮中,恰恰是飽讀詩書的大臣學士們舉薦的。如果換成是明朝或者是清朝這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一代才女李清照也有再嫁之事,當年和趙明誠不可謂不恩愛,但在趙明德誠亡後,因為生活等等原因還是再嫁張汝舟,而再婚後,發現遇人不淑之後,也決然的選擇了離異。這在後代文人的道德眼光看來是其一生最大的汙點。但這在當時也不過是很平常的事情,並沒有那麼多的約束。

明清的皇權被一步步神聖化,上至朝臣下至百姓好像只是皇權下一個無足輕重的器物。沒有了任何人的尊嚴。

所以別再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了”。一個文明的沒落覆滅外力從來都不是最主觀的,都是從自己內部一步步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