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高中現象要治理,北大清華“超級大學”也不能一直獨尊

今年基礎教育階段的招生,從“幼升小”、“小升初”到中考,全面“變天”。“幼升小”、“小升初”全面實施公辦民辦同招、電腦隨機搖號錄取政策,而多地出臺的普通高中招生規定明確,所有公辦高中,包括公辦普高、民辦普高一律不得跨州市(縣市)招生,民辦普高招生納入中考統一招生,不得提前招生、“掐尖”招生。


超級高中現象要治理,北大清華“超級大學”也不能一直獨尊

對於招生新政,有人提出反對意見稱“這樣下去,是不是進北大、清華也要實行電腦搖號呢?”“為何只治理高中超級中學,而不治理北大清華這樣的‘超級大學’?”意識很簡單,只要有高考升學的壓力在,只規範幼升小、小升初、中考以及基礎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是沒有什麼用的。

這些質疑的意見並非毫無道理。規範基礎教育階段招生、辦學,和推進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和管理改革,應該同步,否則,就只能是治標而不治本。

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的功能、職責是不一樣的。義務教育是普及性、強制性教育,具有普及、免費、均衡、強制等基本特點。因此,義務教育不強調選拔性。我國在2006年修訂《義務教育法》時,就把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重要職責,明確提出實行就近免試入學,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置重點校、重點班。而非義務的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則是選擇性教育,學生進哪所學校讀書,需要經過選拔性考試(中考或高考),因此,以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選拔,來質疑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公辦民辦同招、電腦搖錄取,是混淆不同階段教育的職責。

超級高中現象要治理,北大清華“超級大學”也不能一直獨尊

那麼,作為非義務教育的高中教育,為何就不能放開選拔,而要限制普通高中的招生區域呢?雖然高中教育是非義務教育,但是,高中教育仍屬於基礎教育,隨著我國高中教育的普及率已經接近90%,全社會把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呼聲很高,近年來,還有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議取消中考。可以說,當前高中教育處在從選拔性教育到普及性教育、義務教育的過渡期,教育部雖然多次回應指出,根據我國的國情,還不能把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但是,淡化高中教育的選拔性,提高高中教育的均衡發展程度,是新時期發展高中教育的重要任務。

這是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就如我國義務教育之前也有重點校、重點班一樣,當均衡成為發展義務教育的首要職責時,重點校、重點班就必然退出歷史舞臺。在高中階段設立超級中學、省級示範高中、重點高中,是教育資源不充分、高中教育選拔性色彩很濃的情況下的合理做法,而在高中教育已經普及時,就需要進行調整。再強調高中教育的選拔性,一方面不利於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高中的選拔,必然會帶來義務教育的升學競爭;另一方面不利於高中的進一步發展,普及之後的高中教育被人為地分為三六九等,製造學生和家長的選擇焦慮。


超級高中現象要治理,北大清華“超級大學”也不能一直獨尊


明確普通高中不能跨州市(縣市招生),這主要是治理全省範圍內跨地區招生的超級高中現象,並非完全取消高中的選拔性——真要取消中考,實現高中均衡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顯然,治理超級高中現象,不是終點,要給高中教育更好的外部環境,必須進一步治理一些網友提到的北大清華“超級大學”現象,即高等教育“北大清華是尊”的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19年已經超過50%,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高等教育要健康發展,必須給受教育者多元選擇,假如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盯著最頂端的少數幾所大學,那麼,激烈的升學競爭,就不利於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再加上高校如果就用考試分數選拔學生,就必然在基礎教育階段出現“唯分數論”、“唯升學論”,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有變相的重點校、重點班,高中教育階段出現超級高中,均與此密切相關。

北大清華的“超級大學”現象,也是人為製造的,一是基於教育工程、教育計劃,進入工程、計劃的學校有名校身份和標籤;二是國家財政的重點投入,各公辦高校所獲得的國家資源有很大的差別。不論是從建設一流大學的歷史規律看,發達國家的世界一流大學,均是在市場競爭中產生,還是給所有高校平等的競爭環境,優化高等教育結構,促進各類高校辦出特色和高質量出發,我國都有必要在新的教育發展階段,調整將高等學校等級化的管理辦法,讓各類學校在自身的定位基礎上辦出一流水平。只有一兩所學校是“超級大學”的高等教育,本身是不健康的,而且也必然誘發基礎教育的升學競爭。


本文原載:騰訊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