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曬她新入手的盤子,盤子很美,我留言說,總覺得盤子應該買一個就好,有了兩個就覺得多餘了的感覺,她大笑回我:所以我用一個,擺一個。
我很迷戀這些器物,喝水的杯子,插花的瓶,鑄鐵的鍋,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一旦見獵心喜就會入手,現在認真做過整理後發現,其實我只要有心頭好,就可以品味很久,而且不會輕易替換,前提是要足夠喜歡,足夠好。
【鑄鐵鍋】
比如這套鑄鐵的鍋,我買了一套,三層的蒸鍋,炒鍋,平底鍋,奶鍋,手柄是木的,鍋蓋是鑄鐵的,很重手,其實以我的力氣,炒鍋都端不動,唯一能單手對付的是奶鍋,但我就是很喜歡,還不准誰說它不好。
平常蒸鍋用得最多,第一層蒸米飯,二三層蒸菜,早中晚都會用,反倒是電飯鍋不用了,它密封性非常好,有時候只需要略微加熱得菜,只需要在蒸好其它的食物後,關火,放入鍋中就能夠燜得很熱乎,很是喜歡。
但鑄鐵的炒鍋和奶鍋都很容易生鏽,小時候家裡會在啟用鐵鍋之前,在戶外灶上生火,拿一整塊豬油熬油,鍋裡鍋外用熱油刷過,就不會再生鏽了,而我不會這個,所以其實這兩個鍋用得都不順手,好是好,但不好用,就很掃興了。
【知吾煮】
盤點起家裡的鍋具嚇一跳,有一半是各種贈送的,怎麼到手裡的都不知道,累積得越來越多,有點氾濫成災得趨勢,有些鍋不見得會用,就覺得客人來了會需要,比如為了請客吃飯特意買的宜家的蒸鍋,差點在灶臺上放不下,太高了。
最近心頭最愛的炒鍋,是知吾煮的不粘鍋,有了它其它鍋都靠邊站了,油可以很少,幾乎不沾,安排好炒菜順序,連洗鍋的程序都免了,比如先煎饅頭片,後煎雞蛋,牛排,然後炒個菜,這樣的順序完全不需要洗鍋,乾乾淨淨的,很有意思的新做菜方式。
前些天把用了五年的奶鍋燒糊了,終於可以入手知吾煮的小奶鍋了,我很懷疑自己是不是早就盼望著這一天了,家裡還有一個是宜家的綠色搪瓷奶鍋,它只能煮煮奶茶和巧克力用,整一個就是吉祥物一般的存在,圓圓胖胖的拼顏值而已。
一眼望去,灶臺上是沉穩的黑色鍋,覺得心情頗好。
【宜家】
說起宜家,去逛的時候總忍不住要帶走幾件小物品,這個情不自禁直到有一天發現好像沒有什麼好帶的,都有了——然後幡然醒悟,很多買來的物品都沒有開封過。
也買過很多鍋具,上文提到的四層不鏽鋼蒸鍋,買過平底鍋,鍋鏟,平底鍋一用就糊,所以很快就處理掉了,還買過很多馬克杯,這幾乎是所有人都會入的坑,玻璃杯,馬克杯,各式各樣的,也買過一些碗,盤子,比如白色的鋼化玻璃碗,用了很久還是很漂亮,挺不錯的。但不多,總覺得太缺乏靈性,直通通的不耐看。
也有很多因為生活習性不同而無法入手的物品,欣賞欣賞也不錯,不同的文化下滋生的物品也就不一樣,感覺很有趣。有趣不一定要買,就像它的設計,很多看起來是野生的,創意的,但有些人就會覺得那不入流,太粗野,不精細,各有各的心頭好而已。
說起來,可能還是在於習慣審美的不同,就像去選擇茶具,我也很少會選擇北歐的直線設計的款式,中式的多那麼一點蜿蜒曲折,彷彿就能生出很多美好的故事來。
【砂鍋】
身為廣東人,一說起來就是燉湯,飲湯。我買砂鍋是一種情結,就是為了喝一口好喝的雞湯。
事實上很少燉,但買來放著就很安心,想用隨時都可以用——物品就是這樣不知不覺累積起來的。
我有三隻黑色的砂鍋,一大一小兩個湯鍋,一個是燉鍋,燉鍋最近做煲仔飯用得多,還可以做砂鍋魚頭,砂鍋豆腐,砂鍋燜雞,很多菜色可以發揮。
至於大湯鍋,基本用來燉雞湯。而小湯鍋,當時買是因為它實在小得太可愛了,現在用來給豆豆煮她愛喝的蘑菇湯剛剛好,剛開始用這個小湯鍋,脾氣還挺大,一不小心就咕咚咚往外冒,要小小的火慢慢煨著才行。
譁,突然想起來,最久的砂鍋也有9年了吧!好長時間了呢!
【最後】
物品都是慢慢用著用著,就用出感情來,用完,好好地珍惜著,它就能夠長長久久地陪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