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

白楊樹下談歷史


二戰之前的歐洲大陸,英法德都是大哥級的國家,在很多爭端問題上都有巨大的發言權。

德國在漏出自己的獠牙前,可以說,法國總統張伯倫的綏靖政策給德國發動戰爭起到了非常惡劣的後果,德國氣勢洶洶,提出了很多歷史上難以解決的土地問題,張伯倫縱容了德國,而且天真的以為德國的胃口總有飽的一天,沒想到等待他的是德國的炮彈。德國也許一開始沒那麼囂張,但是法國的軟弱很好的推了他一把。

看來,法國人是真的不想打仗啊~

他們只要那啥,不要戰爭。

但是他的德國阿哥的野心恐怕是張伯倫怎麼做夢,也夢不到的。

法國,一個擁有著完善國防力量的歐洲大國就這樣投降了,飛機沒有起飛,就被炸燬了,法國投降的消息讓希特勒欣喜若狂,這樣剩下的英國就孤立無援,在希特勒看來,可以說,歐洲大陸,勝局已定。

法國的投降不僅在心理上刺激了德國戰車,而且原本屬於法國的武器立馬成為了德國人的大刀,就像擊殺BOSS一樣,這個外強中乾的BOSS爆出了一大堆裝備,德國戰車更加強大了。

拿破崙不會想到他曾經一掃亞歐的榮光沒有留給他的子孫一點榮譽和自尊,他們已經做好了被德國俘虜的準備,儘管依然有可以戰鬥的武器,但沒了戰鬥的意志,那這個民族,怎麼讓別人尊重?凱旋門下,不再是高頭大馬的法國騎士,而是轟隆呼嘯的德國坦克。

法國投降了,其實很多時候,你有一萬個理由可以軟弱,可以屈服,可以讓法國的女人不用嫁給德國軍官,但是法國其實沒有一萬個,他只是被打蒙了,打怕了,做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決定。

其實,很奇怪,當歷史的車轍攆過,人類依然崇尚那些不自量力的抗爭,卻鄙視那些輕易的妥協。





週週漫說歷史


1940年5月,德軍通過空降兵輕易地“撬開了”比利時的大門,B集團軍群開始有“節奏的”向前推進。為什麼是有“節奏的”呢?因為這個方向根本就不是主攻方向,它只是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比利時的誘餌,真正的主攻是A集團軍群。

從德軍的兵力部署上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左翼的C集團軍群只有17師;右翼的B集團軍群共有28個師,其中包括4個裝甲、摩托化師;而中路的A集團軍群擁有包括10個裝甲、摩托化師在內的64個師,擔任著主攻方向。

在法國的邊境線上,要說防禦能力最強的恐怕要算馬奇諾防線了,之所以只修到比利時,主要的原因是由於阿登山區地勢險要、山路崎嶇,不適合大兵團運動。英、法兩國寧肯相信德軍進攻比利時,也不相信德軍會從阿登山區衝出來。

這就是曼帥計劃中最精妙之處。“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往往是成功的關鍵。在阿登山區的問題上,英、法聯軍犯了“官僚主義”,或者說依然延續著傳統的軍事思維,山路難走但還是有路可走,地勢險要也不是不能逾越。

尤其是坦克和摩托化部隊的使用,泥濘、險要的路根本不是大的問題,再加上德軍優秀的軍事素養和高機動性,在工兵出色的保障下,幾百輛坦克經過2天的艱苦跋涉,終於穿越了阿登山脈110公里長的森林地區。

為了達成戰役目的,B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以及C集團軍群佯攻馬奇諾防線,在某種程度上吸引了英、法聯軍的注意力,掩護了A集團軍群的行動。與此同時,龐大的A集團軍群也開始秘密推進,高度的紀律性使這一行動得以成功實施。

更關鍵的是,節點把握得恰到好處。德國元首和曼帥最擔心的就是,英、法聯軍按兵不動,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聯軍不僅行動迅速,而且出動了全部主力,就在其進入比利時不久,德軍從阿登森林冒了出來,直插其後方,節點掐得相當準。

而“速戰速決”是取得勝利的關鍵。

法國戰役中,德軍的“快”可以說是人人稱道,而戰術更是完美。B集團軍群成功地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比利時,C集團軍群又牢牢牽制住馬奇諾防線的法軍。於是,在法國縱深給A集團軍群,留出了一個非常大的間隙,利於其快速推進。

古德里安指揮的3個裝甲師,作為A集團軍群先鋒,突擊的速度也“不是蓋的”。日行速度平均達30公里,僅10天就抵達了英吉利海峽,在地圖上畫出了一個“漂亮的左勾拳”,抄了英、法聯軍的後路,徹底將其打蒙,“很自覺”地舉手投降。

然而,快速推進的德軍,追上法軍後,將武器排在公路上用坦克進行碾壓,並讓他們向後轉,自己去找跟進的德軍投降。由於速度太快,以至於整個A集團軍群,拉出了一條長達百餘公里的細線。在德軍進攻的第5天,法國總理就坦言,這一仗恐怕要打輸了。

期間,同樣驚慌失措的,還有德國元首和高級將領們。不過,他們是因為部隊的推進速度,遠遠超過了預期。為避免裝甲部隊遭到側翼攻擊,急令暫停進攻2天,等等後面的步兵,但遭到古德里安的拒絕,因為奇襲是戰役勝利的關鍵。

如果說曼帥的計劃實施中,唯一的錯誤就是,元首命令部隊停止圍殲。德軍到達英吉利海峽,預示著對英、法聯軍的三面包圍已完成。然而,一紙命令讓他們得以從敦刻爾克撤走。不管出於什麼樣的考慮,這無疑是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遺憾。

有意思的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在日後不僅被描述成勝利的象徵,而且還被搬上銀幕,成為英國人值得誇耀的行動。殊不知,這是德國給英國的恩賜。從戰術角度上看,撤退就是撤退,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因為沒有一場勝利是靠撤退贏得的。

總之,曼帥的計劃實現了德軍進攻法國“速戰速決”的目的。戰役僅進行42天宣告結束,法軍傷亡20萬人,還有150萬人被俘。由此可見,“閃擊戰”的效果顯著,與一戰法軍陣亡136萬人相比,二戰的法軍更多的是被嚇破了膽。

曼帥之所以被稱之為戰略家,此戰足以證明。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術已經不適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機械化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