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哪些石雕牌坊建築

牌坊,也稱為牌樓,自古以來,牌坊和牌樓並不做區分,牌樓和牌坊皆可以牌坊相稱。北京牌坊文化起源於晉代,元大都時期開始發展,到明清時期,北京的牌坊藝術遍佈大街小巷,成為京城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北京舊有牌坊甚多,見之於寺廟、園林、衙署、陵墓前和街道巷口以及橋頭、店鋪門面等處,現今大部分牌坊雖無存,但從現存的明十三陵牌坊、成賢街牌坊以及頤和園、北海、雍和宮等處牌坊中,尚可看出北京牌坊遺風。


在北京有哪些石雕牌坊建築

北京石雕牌坊

牌坊

北京牌坊大體由木、石、琉璃三種材料建成。其中木牌坊數量最多,也最具裝飾性;石牌坊多用於陵墓前;琉璃牌坊只有皇家或與皇家有關的寺廟前可以使用,由於採用多種顏色的琉璃裝飾,因此十分華麗,體現出豪華富麗的氣派。牌坊形式主要分有樓無樓、有柱無柱兩種。樓指牌坊上所設的簷樓,為建築等級較高的牌坊形式;柱指沖天柱,即柱出頭並高至頂以上。有沖天柱的牌坊多為民間所用,清代皇家建築中僅用有樓的牌坊,尚未發現有用沖天柱形式的。各種牌坊中又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之分,多根據等級的高低、地點的寬窄或用途來確定使用何種形式。有樓的牌坊又有三樓、七樓、十一樓之別,位於明間的稱正樓,次間、梢間的稱次樓,正樓、次樓之間的稱夾樓,最外兩端的稱邊樓。牌坊一般置於醒目處,製作多精細、考究。


在北京有哪些石雕牌坊建築

沖天式古牌坊

位於昌平縣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其神道上立有一座五間六柱十一樓的大型石牌坊,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十三陵陵園主神道上最南端的建築。牌坊面闊28.86米,中間樓高14米,可說是帝王陵園的標誌。十三陵石牌坊以清一色的漢白玉石雕制而成,給人以一種神聖、肅穆之感。五間廡殿頂式的正樓、次樓和四間歇山式夾樓,以及兩間廡殿式邊樓,高低錯落,和諧有致;夾杆石上雕刻的麒麟、獅、龍等吉祥獸,造型生動,線條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牌坊的額枋上刻出彩畫圖案(當年曾塗有色彩)。十三陵石牌坊規模雄偉,製作精細,端莊沉穩中帶飄逸之感,華麗精美中無庸俗之態,是皇家所用石牌坊中的代表作品。


在北京有哪些石雕牌坊建築

木牌坊在北京數量最多,用途廣泛。景山壽皇殿前的三座牌坊東、西、北三向排列,圍成了壽皇殿前一處莊嚴肅穆的空間;福佑寺、雍和宮前東西相向的木牌坊,示意人們已進入佛門境地;位於北海瓊島永安橋南北的“堆雲”、“積翠”牌坊,是橋與岸相連的標誌;頤和園排雲殿前“雲輝玉宇”牌坊臨湖而建,坊前有伸出的臺階至水面,這座牌坊成為停靠船隻碼頭的象徵。這些牌坊一般為三間四柱七樓式,其建築等級與裝飾都代表了木牌坊製作的最高水準。


在北京有哪些石雕牌坊建築

牌坊一角

北京安定門內的成賢街目前尚保留有四座木牌坊。街的東西入口各一座,額書“成賢街”,是典型的街坊牌樓。國子監位於街的中部,大門之外有兩座東西相向而立的牌坊,額書“國子監”,示意此地為最高學府。四座牌樓的形制、體量相同,均為一間二柱三樓的沖天柱形式。牌坊的寬度隨街寬而定,兩柱下部包以夾杆石,外束以鐵箍,用來固定柱之根基。兩柱之間隨面闊置大小額枋,兩額枋之間置花板,中為題額處。柱上端套瓦筒,以防雨淋水浸,尚有宋“烏頭門”遺風。額枋之上五踩斗栱共七攢,再上為灰瓦歇山頂,是為正樓。兩柱之外又設邊樓,邊樓外側各有一柱,上為沖天柱,下為垂花(即不落地的懸柱),其作用是在道路較狹窄的地方只能設兩柱牌樓時,兩側加出懸柱,既不妨礙行人過往,又增加了牌樓上部的寬度。中柱兩側各以兩根戧木支撐,簷樓與小額枋之間又以鐵挺鉤相撐。


在北京有哪些石雕牌坊建築

在木牌坊中,用於店鋪門面的牌坊應屬牌坊中的特殊一例。這種牌坊舊時設在店鋪門臉之上,高出屋頂,起著裝飾作用。這種牌坊的面闊隨門面的面闊而定,間數多為二間或三間,而且以沖天柱牌坊形式為多,亦有帶簷樓而無沖天柱的,視為等級較高的鋪面牌坊。由於舊時北京店鋪多以牌坊裝飾,且一條街道連成一片,因此店鋪牌坊不僅有極好的裝飾作用,也成為北京店鋪的一種標誌。

琉璃牌坊是牌坊中的精品,在北京除明、清最高學府國子監一處外,其他多用於專供皇家使用的寺廟如北海小西天等處。琉璃牌坊一般與牆體相連,實際為牆門,厚度在2~3米之間,形制仿木牌坊,惟門為拱券形,基座為白石須彌座,門的券臉為石制,鏤刻出花紋。簷角之上各柱、枋、花板、雀替、龍鳳板、斗栱及各樓均按木結構形式燒造,以黃、綠琉璃磚鑲嵌。

國子監門前牌坊

北京的古牌坊很多北京本地人都沒有深入瞭解,這是非常遺憾的事,藝術需要傳承,文化需要弘揚,希望這些牌坊的美被更多人發現,讓這些美麗的雕刻技藝得以源遠流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