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哪些石雕牌坊建筑

牌坊,也称为牌楼,自古以来,牌坊和牌楼并不做区分,牌楼和牌坊皆可以牌坊相称。北京牌坊文化起源于晋代,元大都时期开始发展,到明清时期,北京的牌坊艺术遍布大街小巷,成为京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北京旧有牌坊甚多,见之于寺庙、园林、衙署、陵墓前和街道巷口以及桥头、店铺门面等处,现今大部分牌坊虽无存,但从现存的明十三陵牌坊、成贤街牌坊以及颐和园、北海、雍和宫等处牌坊中,尚可看出北京牌坊遗风。


在北京有哪些石雕牌坊建筑

北京石雕牌坊

牌坊

北京牌坊大体由木、石、琉璃三种材料建成。其中木牌坊数量最多,也最具装饰性;石牌坊多用于陵墓前;琉璃牌坊只有皇家或与皇家有关的寺庙前可以使用,由于采用多种颜色的琉璃装饰,因此十分华丽,体现出豪华富丽的气派。牌坊形式主要分有楼无楼、有柱无柱两种。楼指牌坊上所设的檐楼,为建筑等级较高的牌坊形式;柱指冲天柱,即柱出头并高至顶以上。有冲天柱的牌坊多为民间所用,清代皇家建筑中仅用有楼的牌坊,尚未发现有用冲天柱形式的。各种牌坊中又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之分,多根据等级的高低、地点的宽窄或用途来确定使用何种形式。有楼的牌坊又有三楼、七楼、十一楼之别,位于明间的称正楼,次间、梢间的称次楼,正楼、次楼之间的称夹楼,最外两端的称边楼。牌坊一般置于醒目处,制作多精细、考究。


在北京有哪些石雕牌坊建筑

冲天式古牌坊

位于昌平县天寿山的明十三陵,其神道上立有一座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大型石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十三陵陵园主神道上最南端的建筑。牌坊面阔28.86米,中间楼高14米,可说是帝王陵园的标志。十三陵石牌坊以清一色的汉白玉石雕制而成,给人以一种神圣、肃穆之感。五间庑殿顶式的正楼、次楼和四间歇山式夹楼,以及两间庑殿式边楼,高低错落,和谐有致;夹杆石上雕刻的麒麟、狮、龙等吉祥兽,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牌坊的额枋上刻出彩画图案(当年曾涂有色彩)。十三陵石牌坊规模雄伟,制作精细,端庄沉稳中带飘逸之感,华丽精美中无庸俗之态,是皇家所用石牌坊中的代表作品。


在北京有哪些石雕牌坊建筑

木牌坊在北京数量最多,用途广泛。景山寿皇殿前的三座牌坊东、西、北三向排列,围成了寿皇殿前一处庄严肃穆的空间;福佑寺、雍和宫前东西相向的木牌坊,示意人们已进入佛门境地;位于北海琼岛永安桥南北的“堆云”、“积翠”牌坊,是桥与岸相连的标志;颐和园排云殿前“云辉玉宇”牌坊临湖而建,坊前有伸出的台阶至水面,这座牌坊成为停靠船只码头的象征。这些牌坊一般为三间四柱七楼式,其建筑等级与装饰都代表了木牌坊制作的最高水准。


在北京有哪些石雕牌坊建筑

牌坊一角

北京安定门内的成贤街目前尚保留有四座木牌坊。街的东西入口各一座,额书“成贤街”,是典型的街坊牌楼。国子监位于街的中部,大门之外有两座东西相向而立的牌坊,额书“国子监”,示意此地为最高学府。四座牌楼的形制、体量相同,均为一间二柱三楼的冲天柱形式。牌坊的宽度随街宽而定,两柱下部包以夹杆石,外束以铁箍,用来固定柱之根基。两柱之间随面阔置大小额枋,两额枋之间置花板,中为题额处。柱上端套瓦筒,以防雨淋水浸,尚有宋“乌头门”遗风。额枋之上五踩斗栱共七攒,再上为灰瓦歇山顶,是为正楼。两柱之外又设边楼,边楼外侧各有一柱,上为冲天柱,下为垂花(即不落地的悬柱),其作用是在道路较狭窄的地方只能设两柱牌楼时,两侧加出悬柱,既不妨碍行人过往,又增加了牌楼上部的宽度。中柱两侧各以两根戗木支撑,檐楼与小额枋之间又以铁挺钩相撑。


在北京有哪些石雕牌坊建筑

在木牌坊中,用于店铺门面的牌坊应属牌坊中的特殊一例。这种牌坊旧时设在店铺门脸之上,高出屋顶,起着装饰作用。这种牌坊的面阔随门面的面阔而定,间数多为二间或三间,而且以冲天柱牌坊形式为多,亦有带檐楼而无冲天柱的,视为等级较高的铺面牌坊。由于旧时北京店铺多以牌坊装饰,且一条街道连成一片,因此店铺牌坊不仅有极好的装饰作用,也成为北京店铺的一种标志。

琉璃牌坊是牌坊中的精品,在北京除明、清最高学府国子监一处外,其他多用于专供皇家使用的寺庙如北海小西天等处。琉璃牌坊一般与墙体相连,实际为墙门,厚度在2~3米之间,形制仿木牌坊,惟门为拱券形,基座为白石须弥座,门的券脸为石制,镂刻出花纹。檐角之上各柱、枋、花板、雀替、龙凤板、斗栱及各楼均按木结构形式烧造,以黄、绿琉璃砖镶嵌。

国子监门前牌坊

北京的古牌坊很多北京本地人都没有深入了解,这是非常遗憾的事,艺术需要传承,文化需要弘扬,希望这些牌坊的美被更多人发现,让这些美丽的雕刻技艺得以源远流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