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疫情影響至今仍在擴散。取消了幾個月的線下標化考試,依然沒有恢復的跡象,儘管託福、雅思、AP課程都開始了網測的嘗試,SAT也通過官方提出加場,但家長和學生們在巨大打擊中,對國際教育路線的動搖,是這些彌補措施很難去修復的。甚至有不少外籍身份的孩子,已經在考慮考國內的大學。

更雪上加霜的是,作為對移民最為開放的美國,都開始放話收縮簽證政策,就算出國讀了書,還能留得下來嗎?

各種質疑與擔憂,直接向著國際學校“開炮”:

  • 上國際課程還有用嗎?
  • 如果無法留在國外,還有必要出國嗎?
  • 一心以留學為目的的學生,還能適應國內環境嗎?
  • ……

這些問題,國際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們,都在思考。

EduTalk

2年,100位國內外教育大伽,100場留學、國際教育、育兒在線講座, 幫助中國中產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成長路上尋找定位與方向。

我們新一季的EduTalk將繼續邀請國內外教育大伽,每週2-3場不間斷,為K12國際化家庭在後疫情時代下如何抉擇提供方向與指引。

本週精彩內容回顧

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國際教育路線還要不要走?

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劉國華

德英樂教育中小學總督學,上海市特級校長,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和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曾榮獲全國特色學校十佳校長、長三角最具影響力校長等稱號。

作為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擁有三十年校長工作經歷的教育者、一個在日本/澳大利亞留學生活過的孩子的父親,他用三種不同的身份告訴了我們教育,尤其是國際化教育的發展路徑和重要性。

在劉校長看來,國際化發展趨勢不可逆轉。哪怕是通過疫情也可以看出來,如果沒有全球共同的行動,僅靠一個國家,想要戰勝病毒是非常困難的。儘管短時間內因為危機,出現了一些社會環境和想法的波動,但這並不會降低未來世界對於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上大學和來到上海這樣的城市工作,對我來說是兩個很重要的人生轉折點,改變了我的教育認知,也改變了我的人生方向。”

從小城市到大城市,是拓展視野、接觸更多元文化的過程,和當下的出國留學很相似。劉校長認為,一個人的發展絕對不是先天註定的,而是有選擇的,在起點和終點之間,存在著轉折點。這個轉折點,不一定完全以好的方式出現,很有可能是伴隨著危機及不確定事件而來。

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他繼續分享了自己下一代的故事:工作的原因,女兒也跟著父母來到上海的學校,幾年學習之後決定走出國這條路,優秀的她拿到日本政府的全額獎學金,大學期間幾乎沒花過家裡的錢;畢業後在回國與不回之間,選擇了去澳大利亞繼續求學,從日語環境到英語環境的轉化,女兒並沒有因此退縮,而是更努力地提升自己,適應新的生活。

極具國際視野的她,先後就職於高盛、花旗銀行等知名公司,現在自主創業,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國際教育的觀念,繼續傳承著。

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疫情帶來了負面影響,但也可能是機遇轉折點?

在疫情爆發這樣一段特殊時期,國際教育路線的優勢反而體現出來。美國多所大學,甚至排名靠前的學校,取消下一屆學生申請時的SAT及ACT成績要求,儘管只是臨時政策,但卻讓很多體制內尤其應試突出的孩子,優勢被削弱了。

在標化不成為核心競爭因素之後,很多能夠體現綜合實力的方面成為申請中的加分項:語言水平、才能與專長、社區參與、領導力、跨文化視野……以語言學習為例。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語言能力強的人在求職起點上就高別人一級。在國際教育環境中,語言學習是隨時隨地的,閱讀習慣是通過多維度、高頻率的訓練來養成的,將經典小說進行分級,有目標性地積累詞彙,通過發音、語法和寫作等方式,將語言的基礎打得十分紮實。 再說能力培養,無論大學還是未來的社會,都希望人才具有探究思維、能夠自主學習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國際教育路線中對課題研究的深度、時間管理的標準都要求非常高。 至於如何突出專長、如何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拓展視野、如何打破學校—家兩點一線的生活常規,更加深入參與社區,請點擊回顧講座,解鎖國際教育最前沿趨勢分析和規劃姿勢!

點擊回顧

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下週重磅內容推薦

體制內vs體制外走不同路線的兒女上海美高雙語學校創辦人、耶魯畢業的爸爸下週將為我們分享他的兩種教育選擇:

  • 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他們是如何成長的?
  • 優劣之間,怎樣選擇最適合孩子的路線?
  • 中國觀和世界觀會打架嗎?
  • 想要孩子走得出去也回得來,該怎麼培養?

掃碼報名講座

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如何出得去,也回得來?

疫情帶來的“留學降溫”,也引得我們思考國際教育路線的單向性:好像我們總是一頭熱地只顧把孩子送出去,怎麼貼合國外教育體制就怎麼去培養,但卻忽略了:

  • 這樣的孩子,還能適應國內的環境嗎?

  • 如果想要在國內發展,他們會“水土不服”嗎?

  • 如果小留學生都想回國了,課程體系、語言如何銜接?

薈同學校深圳校區初中學部副主任、哥倫比亞大學碩士、香港大學教育學博士姜厚明老師,將為我們詳細解讀,孩子未來的國際化教育該如何去做兩手準備!

掃碼報名講座

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運動是名校助推器?

疫情放大了人們對於身體素質的關注,而體育與運動的價值,遠不止保持健康這麼簡單。在學術成績為王的時代,運動往往能成為名校“助推器”。

  • 運動與學業如何彼此促進?

  • 什麼樣的運動能培養出名校看重的“自信”氣質?

  • 如何讓運動真正變成特長?

威雅公學校長從頂尖私校的運動要求說起,為您一一解答!

點擊預約講座

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兒子體制內、女兒體制外,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