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復工“心理罷工”知多少

隨著全國“戰疫”勝利在望,災後民眾抑鬱、悲傷、內疚、焦慮、失眠等症狀是災後常見反應,重大災害以後,受災人群中約5-20%人會在之後的1年之內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DST),與此同時,本次災害更導致了很多人難以釋懷的病恥感、被排斥感以及部份家庭持久的喪親之痛。在這種心理的狀態下復工人群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工作狀態值得關注。

在企業裡,“心理罷工”這個概念常被理解為,員工對個人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有意放棄,心理罷工的員工只做最必要的工作,做他們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而對其它的工作,就算表面上不表示拒絕,但至少在內心中感到厭煩,並且只有拖到不能再拖的時候,這些員工才會著手去做。這類員工,他們有一種“心理罷工”的情緒,並且拒絕在工作中貢獻全力,做出最好的業績。

  “心理罷工”在職場中最直接的具體表現,就是情緒低落這是“心理罷工”的初級表現。在工作中不配合同事,人際關係緊張,行為上顯露出員工內心對工作的倦怠和情緒低落。

  如果團隊中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員工“心理罷工”,那麼,對錶現積極的員工也會形成一種負面衝擊,既然幹多幹少都一樣,自然樂於順勢偷懶,不好好工作。當消極怠工的‘負效應’日漸蔓延,成為一種風氣時,企業就面臨很大的風險,隨之而來的就是企業效率降低,人浮於事,執行力低下,管理成本增加,更嚴重者,可能導致整個管理體系的崩潰。


  

疫情後復工“心理罷工”知多少

一般出現“心理罷工”常見的原因有:職業倦怠、拖延症、季節性情緒波動,但是2020年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對人們的心理影響不亞於前者。復工後各單位要提前做好員工心理干預,避免復工後的員工出現“心理罷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