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懷慶皮黃”的傳承之路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 記者 楊繼盈 萌友 李想

4月18日,焦作市示範區蘇家作鄉寨卜昌村召開“懷慶皮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審報研討會,來自河南大學、武漢大學、焦作市非遺管理處等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懷慶皮黃”申報省級非遺以及傳承與發展相關事宜,伴隨著一聲聲胡琴響,明清泰順家族的歷史徐徐浮現在我們眼前。

焦作“懷慶皮黃”的傳承之路

“懷慶皮黃”是焦作地區一個綜合性的傳統表演藝術,因藝人吐字發音繫懷慶方言,故當地人也稱“土二黃、黃戲”。距今已150餘年,仍受當地民眾喜愛。2013年蘇家作鄉寨卜昌村的戲種“懷慶皮黃”被焦作市政府列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寨卜昌村的懷慶皮黃緣起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泰順號”王氏族人通奉大夫二品王大溫等花重金從京城請來陳業先生,在三皇廟收徒教戲。因徒弟鄉音難改,陳業在徽調、漢調的基礎上結合梆子腔等創制懷慶皮黃。期間收宋雪安、馬玉芝、王金多為徒。《焦作市戲曲志》記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寨卜昌已有二黃班常樂會的活動。1930年改為逸遄俱樂部”。1950年,村裡請河北省京劇團邵長福王金枝夫婦到村為老闆,培養了王少春、王景德等一批徒弟,歷經六代人傳承,現今保護稀有的懷慶皮黃已成為當地群眾的共識。

焦作“懷慶皮黃”的傳承之路

胡琴伴奏老人王祖愛先生1946年出生,從藝有50多年的時間,如今已年過古稀,每天仍堅持練習京胡,他說:“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將這一地方戲種保護起來發揚光大。”懷慶皮黃是民眾獲取知識、接受教化和審美實踐的重要方式,它是京戲在中原腹地的傳播、文化交融鮮活的歷史遺存,維繫著文化認同,增進文化多樣性。

近年來,該市蘇家作鄉堅持文化自信,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大力度、創新形式,挖掘、收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舉辦非遺民俗文化節暨非遺節目展,讓傳統文化以鮮活的形態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大眾文化審美的一部分,打造民俗文化之鄉。

焦作“懷慶皮黃”的傳承之路

“我們將發展繼續發展民俗文化旅遊,加強對村內懷慶皮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同時引入蘇家作村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鳳燈舞,與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紅色資源緊密結合,通過巡展的形式,吸引群眾觀看,增強群眾對懷慶皮黃的興趣。同時開發懷慶皮黃的相關產品,豐富載體,拓寬群眾致富渠道。”寨卜昌村黨支部書記王尚財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