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長江!萬尾子二代中華鱘放歸母親河

◎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22日上午,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華鱘“乘”著“滑梯”,離開它們熟悉的人工養殖環境,撲通撲通跳入長江。這是自1984年首次放流以來,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連續實施的第62次中華鱘放流,可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再做補充。

你好,長江!萬尾子二代中華鱘放歸母親河

4月22日,中華鱘放流現場

網友在直播彈幕裡寫下臨別寄語:以前有吃有喝,從今天起要自力更生了。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已有1.4億年曆史。如今,中華鱘自然種群規模持續衰退,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將子一代中華鱘在純淡水環境下培育調控,使其性腺發育成熟,經過人工誘導與催產,繁育出來的下一代就是子二代中華鱘。它們在全人工環境下長大。此次放流,也是自2009年首次開展中華鱘子二代放流以來,放流子二代中華鱘數量最多的一次。

目前,三峽集團已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超過503萬尾,放流子二代中華鱘28000餘尾。“中華鱘保護,是我們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幹主力作用的重要舉措。”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表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的放流活動也有些不同。沒有組織現場儀式,不邀請志願者和市民參與,避免人員聚集。在確保零風險的前提下,送中華鱘回家。

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人員姜偉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之所以能放流這麼多子二代中華鱘,也是因為中華鱘全人工繁育技術不斷完善。放流的中華鱘中,有的體長接近兩米,有的還是小傢伙。姜偉說,這次實現了“中青幼”結合,放流中華鱘包括2009年到2019年的5個年份梯隊,其中還有出生於2009年的10尾全雄性中華鱘。選擇多個年齡梯隊的中華鱘進行放流,可以對不同年齡組的野生中華鱘形成整體補充,提升野生群體遺傳多樣性,調節自然條件下中華鱘性別比例失調問題。

在每個梯隊的數量安排上,小個體所佔比例最大,大個體的數量相對減少。“一般來說,小個體在自然情況下面臨的選擇壓力也會更大一些,能夠順利成長為成熟個體的比例不高。這本身也是魚類自身的繁殖策略——產卵數量大,但在自然條件下的成活率會比較低。”姜偉說。

放流之前,研究所人員也對中華鱘進行了精心篩選,挑出的是那些個體健康、種質優良多樣性高的個體。

你好,長江!萬尾子二代中華鱘放歸母親河

4月22日,中華鱘放流現場

放流效果究竟如何?這就需要科學的追蹤監測。

根據放流魚個體大小不同,放流團隊採用了不同的標記方法。

熒光標記是針對小個體,在透明組織中注射可視熒光,以區分放流個體,但保持時間相對較短,一般在1年以內。PIT標記是在肌肉中注射小的芯片,可以實現對放流魚的終生標記,但相對監測距離短,大概10cm左右,只有在偶然情況下,對其有接觸後才能準確識別。體外標記,主要便於後期誤捕誤傷後信息的及時收集及救護工作快速開展。聲吶標記,可以實現對中華鱘在長江活動過程的記錄。放流前,團隊已經在沿江佈設了多個聲吶信號接收器,當中華鱘遊經這些站點的時候,就可以通過接收站收集信息。

此前,三峽集團建設了覆蓋長江中下游近1800公里的監測系統,可對放流中華鱘開展聲吶追蹤。這套系統是目前國內覆蓋範圍最廣、最全面的放流中華鱘洄游監測系統。

從2019年的放流魚標記追蹤結果來看,有73.3%的放流個體通過河口,進入海洋。

姜偉表示,中華鱘是長江流域個體最大、生活史最複雜的魚類。自然狀況下,中華鱘在長江產卵後,魚苗將隨水漂流進入海洋攝食長大,待達到性成熟後返回長江繁殖,繁殖後的中華鱘也將再次返回海洋攝食生長,如此往復。中華鱘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海洋中度過的。

由於中華鱘一生中的洄游活動範圍如此廣泛,目前還無法對其整個生活史進行完整的跟蹤研究,“通過標記跟蹤技術我們可以實現對其從放流點至河口近1800多公里範圍內的準確跟蹤。進入海洋後,中華鱘會分散在中國近海海域。不過,近海的人類活動,包括捕撈、汙染、近海水域開發利用等,都會對中華鱘的生存產生直接影響。”姜偉說。

在完成此次放流中華鱘的追蹤監測後,三峽集團將於今年年內,首次探索性開展放流中華鱘的海洋生活史研究,以更好地評估中華鱘的野外生存狀態。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三峽出版傳媒公司提供

編輯:嶽靚

審核:王小龍

終審:冷文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