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南歷史之地名拾趣,你知道窩棚、套堡的意思麼?

地名和人名一樣,只是某種符號標誌。研究洮南地名的消亡演變的歷史沉積過程,也會給人以某種啟迪或聯想。

洮南地名多以自然環境、地理座標、姓氏人名(包括諢號)、文物古蹟等命名,也有少數以原籍、風俗習慣、五經四書命名的。

洮南府設治初期,有自然屯125個,其中絕大多數是蒙語地名,計百餘個,清宣統二年(1910年)自然屯增至260個,蒙語地名110個;1928年為580個自然屯,其中,蒙語地名仍保留百餘個,以“窩堡”命名的為76個,以“堡”命名的51個,以屯命名的170個,以“山”、“店”命名的各23個,以“家子”命名的20個;1985年自然屯925個,其中“屯”314個,“窩棚”51個,“套堡”13個,“家子”42個,“店”29個,“街”26個,“窯”15個,“堡”14個,“粉房”14個,“圍子”14個,“段”12個,“家”、“溝”各10個,“廟”、“間房”各7個,“草房”6個,“泉”、“院”各5個。

窩堡

窩堡,也叫窩棚,在洮南地名中佔有很大比例,既有地方特點,又有歷史特點。窩堡,蒙語為“套堡”。是洮南開發史上的特定產物。

1902年蒙地官放,外省居民競相購地墾殖,當時地曠人稀,村屯未定,只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搭窩堡棲身,待收割完畢後立即返回原籍或僱工看守,以後民戶日增,形成屯落,沿襲至今。


洮南歷史之地名拾趣,你知道窩棚、套堡的意思麼?

窩棚為臨時居所

三角形或隨地形成型

因形似“窩頭”故名

這些窩堡以官職命名的有“督軍窩堡”、“統領窩堡”、“邦統窩堡”、“師長窩堡”、“旅長窩堡”等等;以職業命名的如:“二喇嘛窩堡”、“剛喇嘛窩堡”等;以籍貫命名的如“開原窩堡”、“老窩堡”“老奤窩堡”等;以商號命名的如:“豫貞慶窩堡”、“交通窩堡”等;其餘均以姓氏命名如“董保窩堡”等。

以窯命名的自然屯有兩種含義:一是行業或職業,如東昇的“黃家窯”;永茂的“石灰窯”等;二是形容有高大院牆的屯落,土匪稱之為“窯”,有槍手護院的稱為“響窯”,如那金鄉的“姜家窯”、大通鄉的“張疙瘩窖”等。

店不是商店,而是指旅店、車店。洮南開發不久,地廣人稀,交通不發達,運輸工具絕大部分是畜力車,所以在交通要衝均有人開設車店以納行人,如“閻家店”、“白家店”等。


洮南歷史之地名拾趣,你知道窩棚、套堡的意思麼?

大車店是東北地區為長途馬車及遊客提供住宿、餐飲乃至娛樂的低檔旅店,多位於城邊或要道,現已消失

諢號

洮南地名以諢號為屯名不在少數,雖經多次更名,但原稱呼在當地居民中仍沿襲不改。如野馬鄉的“王啞脖子屯”、林海鄉的“劉洋油屯”,洮東鄉的“趙矬子屯”,聚寶鄉的“呂紅眼子屯”,永茂鄉的“張豁嘴子屯”,德順鄉的“高大騾子屯”等。下面將有代表性的屯名考證如下以饗讀者。

李大川屯

屬永茂鄉,現名五棵樹。日偽時期,村民李鳳田好賭錢。推牌九時非“川”門不押,賭徒送號“李大川”,因之得名。

搗蛋溝

胡力吐雙廟屯。1931年,地攬頭李振祥在此買荒立屯,在發地照時,串動地段引起紛爭,得名“倒段溝”,群眾稱為“搗蛋溝”。

疙瘩窩堡

原野馬鄉。1920年胡寶禎、胡寶權弟兄在此開荒種地,用杏樹疙瘩壘院牆,因之得名。

二八青屯

屬三合鄉。中華民國初年,趙方從康平到此買地100垧,以二八分成招人耪青,故名。

五家蠻子

幸福鄉溫保村。清光緒中期,盧、陳、季、葉、戴五家漢族在此開荒立屯,周圍屯落均是蒙族,故呼之“五家蠻子”,這是蒙地官放前,漢族進入蒙旗開荒的例證。今改稱“五家子”。

楊趕不動

黑水鎮東好屯。清光緒末年,楊春福從本溪遷此立屯,家中拴兩掛馬車。楊的長子楊全忠常和老闆幹活,喜歡趕車,特別愛護牲口,每當他趕車時,總是信馬游韁慢慢地走。老闆催他趕快點,他總是說“趕不動”,由此得名“楊趕不動”。另一說是某人趕一群羊,任憑主人怎樣驅趕,羊群就是滯留不走,得名“羊趕不動”。

太平地

屬洮東鄉。1920年龐姓在此開粉房,周圍村屯均遭土匪騷擾搶劫,唯獨此村太平無事。時稱“太平地”。沿襲至今。此屯在當時獨善其身,實有內幕,據說屯內頭面人物是“活人”(指與土匪有關係的人)故此屯無事。

廂房李

屬蛟流河鄉。宣統元年一李姓在此買地立屯,因其年是閏月年,民間有“閏月年不修正”的風俗,故蓋廂房暫住,由此得名。

小公司

屬安定鄉,中華民國時期“洮南交通公司”在此買地立窩堡,同時立兩處窩堡,北稱“大公司”又稱“安定公司”,安定鄉即由此得名。

姜老守

今瓦房鄉團結屯。此屯一姜姓居民。嗜賭如命,如不能入局,即守局不睡,村民戲稱“姜老守”,由此得名。

青龍山

屬金祥鄉。清光緒末年,王清在此立屯。後一道士雲遊至此,建廟一楹,俗稱“老道廟屯”。後村民李廣永蓋房上樑時,發現兩條蛇,放逐草莽,從此更名青龍山。洮南以“山”為屯名的23個絕大多數並沒有山,如向陽鄉的“興隆山”、福順鄉的“半拉山”等。

九經屯

屬大通鄉。中華民國初年,浦玉林建屯,塾師劉子彬取中庸“天下將謂有九經”的“九經”二字為屯名。

馮大獄

原二龍鄉。中華民國初年,地主馮貴青為防匪患修築高大圍牆,四隅築有炮臺,戒備森嚴。馮對長工非常苛刻,進了馮家如進監獄,居民呼之為“馮大獄”,真乃形意兼備,今改“馮大院”。

阿爾斯楞昭

二龍興義村駐地,當地村民俗稱“石猴地”,原來興義村後的崗地上有兩尊石像,群眾稱為石猴。傳說一雌一雄,受日月精華,經常作祟危害百姓。當地群眾便將一尊石像頭部砍掉,其餘一尊石像從此逃之夭夭。此乃傳說,真實情況是這兩尊石像乃是石頭獅子,蒙語“阿爾斯楞昭”,譯成漢語是“石頭獅子崗子”。現殘留的一尊石獅,殘高85釐米,無頭,為赭紅色沙岩雕刻,造型古樸、遒勁,為遼代文化遺物。據《遼史、道宗紀》記載:“清寧八年(1062年)三月癸卯,有司奏春(長春州,今前郭境內他虎城)、泰(泰州、今城四家子古城)、寧江州(今扶余縣石頭城子古城)三千人願為僧尼,受戒許之。”此處遺址先後出土不同石質、形狀、紋飾的柱礎及琉璃瓦當、雲紋勾滴和窯藏瓷器。新政村長青屯,蒙語“報拉幹吐”,漢語譯為“大石佛”。由此 可以推想,二龍鄉極有可能是遼代三千僧尼出家修行地所在。

洮南歷史之地名拾趣,你知道窩棚、套堡的意思麼?

阿爾斯楞昭遺址出土石獅,現藏於白城市博物館,據研究,或認為阿爾斯楞昭為遼春捺缽行宮遺址

查干塔拉

屬向陽鄉。據傳清康熙年間,一大牧主在此遊牧,方圓百里皆是畜群,後因瘟疫全部死亡,白骨遍野,因之得名“查干塔拉”,漢語意為“白色的草原”。

英德吐

原蛟流河鄉,現名楊家粉房。傳說建屯時見雄鷹搏兔,取名“鷹得兔屯”。“英德吐”系蒙語,漢譯為“碾子”,“鷹得兔”是“英德吐”的訛音。(整理自洮南政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