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打罵孩子了,這3種方法教你不傷害孩子,同時還能懲罰他

1.不當的懲罰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近日,一媒體爆出一家幼兒園的老師要求吃飯慢的小朋友去廁所吃,有的孩子因吃飯慢,一天三頓飯都在廁所吃。這則消息一出引起了眾多家長的不滿。

懲罰孩子是很多家長、很多老師教育孩子的慣用手段。寫不完作業,就懲罰孩子別吃飯;生字聽寫錯一個字,就懲罰孩子把錯的字抄50遍;考不到90分以上,就懲罰孩子不許玩心愛的玩具;不吃完碗裡不喜歡吃的菜,就懲罰孩子不許吃喜歡吃的甜點......

適當的懲罰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修正自己的行為,但不當的、過度的懲罰會對孩子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

懲罰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疾病有一位媽媽每次在孩子犯錯時,就把孩子關在衛生間,並把燈關上,不讓孩子出來,有時候甚至會關整整一個晚上。

孩子在這樣的懲罰下漸漸變得特別怕黑,一到晚上沒有光源就害怕,晚上經常做噩夢無法入睡,後來孩子得了抑鬱症。

這位媽媽用關小黑屋的不當方式懲罰孩子,給孩子心理上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那個幼兒園的老師也一樣,老師希望孩子吃飯快一些,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這沒錯。可是孩子才上幼兒園,那麼小,老師就因為孩子吃飯慢,用去廁所吃這種極端的手段強迫孩子變快,這勢必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影響。

其實有很多種方法可以用,比如鼓勵孩子、獎勵小紅花、小朋友之間進行吃飯比賽,看誰吃的快,最先吃完的小朋友有小禮品等。但老師卻對這麼小的孩子用了最極端的懲罰方式,確實是不應該。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行為特點,有的孩子天生就比別人慢半拍,有的孩子天生就活潑好動,有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歡吃芹菜、香菜。家長、老師應給予孩子充分的空間和時間慢慢糾正,一味用不當的懲罰通常會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懲罰會讓孩子產生羞愧感,讓孩子喪失自尊和自信一網友曾分享過自己小學四年級時被老師懲罰的經歷:因為家庭作業沒寫完,中午放學被老師鎖在教室裡,不準吃飯、不準上廁所,後來因為忍不住尿褲子了,結果被其他同學嘲笑了一學期。

這位網友回憶,雖時過幾十年,但還仍然記得同學們嘲笑他的樣子,他說覺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踐踏,羞愧萬分,當時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成人通過懲罰讓孩子認為自己是糟糕的、羞愧的、沒有價值的、不可愛的,無能的,而孩子會把成人的這種錯誤認知內化為自己的自我認知,從而會讓孩子失去自信。

懲罰會讓孩子產生敵意,出現攻擊性行為通常受到成人過度懲罰的孩子會對成人產生憤怒、敵意、仇恨和抗議。他們會變得自憐、找不到自我價值感。

他們會在心中默想,你們真壞,我要報復。孩子的這種攻擊性行為,會指向別的人或物。比如用力關門、踢家裡的寵物、打別的孩子等。

懲罰會引誘孩子學會自我保護性的撒謊當孩子害怕受到懲罰時,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形成了一道牆,孩子會隱瞞自己的錯誤,希望不被發現,而隱瞞錯誤就需要謊言,所以,當孩子撒謊時,父母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的懲罰過於嚴厲了。

2.懲罰不能傷害孩子,以下幾點需注意

懲罰不能傷害孩子,父母在運用懲罰時應有所禁忌,有一些教育的底線是不能觸及、不可逾越的,以下幾點應該注意:

不能傷害孩子的身體很多父母情緒一上來就控制不住自己,對孩子的懲罰沒分寸。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小男孩在冬天下雪時和其他同學玩打雪仗,弄丟了媽媽剛給他新買的手機。媽媽十分氣憤,一頓打罵後,罰兒子在雪地裡找手機,找不到不要回家,孩子就真的在雪地裡找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媽媽下樓去看時,孩子已凍的暈倒在雪地上了。

對於孩子來說,身體發育和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父母應該避免簡單粗暴的方式。使用懲罰時必須確保採用的具體方式不會傷害孩子的身體。

不能威脅或恐嚇孩子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總得怕點兒什麼,懲罰孩子常常自覺不自覺地使用威脅或恐嚇的方式。比如“你是不是皮又癢了,欠揍?”“你再不……,我就......”等威脅孩子。

如果父母總是以這樣的方式使孩子服服帖帖,孩子就會變得膽小、沒有安全感。這樣的方式與其說是懲罰,不如說是傷害。

讓孩子知道你的愛當父母懲罰孩子的時候,過於小的孩子通常會覺得父母不再喜歡他、愛他了,他們會很傷心。所以,懲罰結束後一定要對孩子進行安撫,讓孩子明白:雖然你犯了錯誤,爸爸媽媽懲罰了你,但爸爸媽媽不是以懲罰為樂,而是真正希望你變得更好,爸爸媽媽依然很愛你,這樣就能避免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

3.那些懲罰的方式可以有?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教育孩子也不是說不能懲罰,有時也同樣需要適當的懲戒,讓孩子敬畏規則、承擔過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幫助其更好地成長。而到底如何懲罰,採用什麼方式則大有學問。以下幾種懲罰的方式父母可以試試。

自然懲罰法—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什麼是自然懲罰?顧名思義,就是當孩子出現過失或犯錯時,父母並不主動懲罰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承受過失或犯錯所帶來的後果。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兒童所受到的懲罰,只應是他的過失所招來的自然後果。”

別再打罵孩子了,這3種方法教你不傷害孩子,同時還能懲罰他


舉個例子:

樂樂上四年級了,總是丟三落四,每天上學不是忘帶作業,就是忘帶文具,從來不提前整理書包,任憑樂樂爸爸媽媽怎麼提醒、嘮叨都沒用。樂樂父母經常在上班時接到孩子讓幫忙送書到學校的電話。

後來樂樂班主任告訴樂樂父母:“以後不要管樂樂整不整理書包,打電話時也不要答應給他送,我來處理。”

一天樂樂悶悶不樂的回來了,說忘帶昨天的家庭作業了,老師就說他沒有完成,被老師批評了,樂樂委屈的哭了,說以後一定要提前收拾好書包,帶齊所有東西。

自然懲罰”中父母應態度平和,避免任何批評的話語和不好的情緒。讓孩子自己承受自然後果,獲得不愉快的體驗。從而引發孩子自我悔恨,刺激孩子自覺彌補過失,糾正錯誤。讓孩子領悟到主人翁精神,從而培養其負責任有擔當的品質,並真正將外在的要求內化為其自覺的行為。

單獨隔離法—讓孩子冷靜下來天天和真真是對雙胞胎,每次一起玩的時候,兩個人都會因爭搶玩具而吵架,鬧的不可開交,這讓他的父母很頭疼。

後來育兒師給了一個建議:當他們兩人因玩具而爭吵時,父母只需分別將他們單獨隔離開來一段時間即可。這種方法我們稱之為“暫時隔離法”。

暫時隔離法”是孩子在不良行為發生後,立刻將孩子置於一個單調、乏味的地方。孩子必須呆在那裡,直至一定時間後方可離開。

父母可以在孩子對自己或其他人無禮、頂嘴、爭搶玩具、打人、扔東西、損壞物品等情況下使用“暫時隔離”。

拿上面的例子來說,隔離孩子之前,首先,要明確告訴天天和真真為什麼要隔離他?因為他們兩個人為了玩具而互相爭吵,所以,他們兩人都需要分開冷靜一下。其次,父母應明確告訴孩子隔離的時間是多長時間,比如5分鐘,8分鐘,通常隔離的時間長短一般遵循一歲一分鐘的原則。最後,隔離結束後和孩子討論感受。讓孩子說說一個人待著好,還是和哥哥或妹妹玩好,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不吵架又能玩愉快?

父母如能正確使用暫時隔離法,則它對於終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是安全的、有效的,同時也能減少父母的生氣和不安,並能使親子關係迅速恢復至正常。

正向懲罰法—順應孩子的天性比如孩子不喜歡寫作業,那就懲罰他不要寫作業;孩子不好好吃飯,那就餓著,直到下頓飯;孩子總是喜歡動,靜不下來,那就帶著他做家務、做遊戲,各種活動,讓他盡情的玩耍、盡情的發洩,直到他發洩完了、累了,他也就安靜了。

孩子的天性好動,好奇心強。他們犯錯也多是源於對外界的好奇和探索,我們順應孩子的天性,滿足孩子的天性,適當運用懲罰,孩子也就不再犯錯或調皮了。

懲罰本身不是目的,是讓孩子在接受懲罰的經歷中懂得每個人需要為自己行為承擔責任,並儘快進行自我改善。孩子的成長中,難免會有淘氣和犯錯,這恰恰說明孩子正在成長。不管是老師還是父母一定要根據孩子個性差異把握好懲罰的度,多些耐心,多些鼓勵,多些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