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對你而言,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呢?

明天會更好5523


“讀書真的能回答我的困惑嗎?”

這個訴求從一開始就錯了。

記得當初讀研究生,剛開學第一週,老師們都還有些害羞,課上略顯生分的做了課程簡介。

然後在下課時,卻都沒有絲毫見外,三門課一共佈置了二十來本要讀的書,一週後當堂抽查。接到書單的那一刻,同學們面面相覷,回應的也都是難以置信的眼神。

當時我就被英國人那種表面禮貌,實則兇殘的特質驚呆了。想起學校圖書館裡免費提供滿地的沙發墊,第一反應是現在退學,學費還能退嗎?後來畢業,我還沒有失明,實屬僥倖。

其實文科讀研的朋友們應該都懂,導師名氣越大,能顧及你的時間就越少,進去之後基本就是靠“無法畢業”的恐懼來推著你自己掙扎。老師日常主要教學方式就是扔給你一個書單,然後檢查你有沒有認真讀。

即使是這樣,當初書單裡的書也沒能全部看完。到了今天還能複述主要內容的,更是隻有寥寥幾本。

那些書對我根本沒有“知識和真相”的價值,實際上,當時考試的大部分知識,我這輩子都不會再用第二次,完全白學。

但是,那段時間的閱讀經歷讓我感激至今。

上了十幾年學,自認為還算是“會學習”。但是,在經歷過讀研期間那種高強度的閱讀之後,我才第一次真正建立了知識的入口,掌握了兩項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把握脈絡的能力。

如果現在我想弄清一個問題或者學習一個技能,我可以很輕鬆就找到相關信息,分辨信息的質量,然後迅速把握脈絡,提取我所需要的內容。

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們的課本很薄,內容紮實,國家重視教育,教材都交給最好的老師悉心編寫。但是畢業後,就再也不會有人像這樣,把果子摘好洗淨供你享用。課本以外的知識粗糙而野蠻,像原始森林一樣包羅萬物卻又神秘可怕。想要在這種野生環境中建立“知識入口”,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高強度的閱讀,過程痛苦,令人厭煩,就像健身房不停給你上重量的私教。

但是,當某天我突然發現自己似乎建立了這個入口時,簡直自信的有些膨脹。那種感覺,以前只有在我偶然發現美貌的功效時,體驗過一次。

在我知識範圍以外的東西不再讓我慌張無措——也許燈光外的世界仍然是黑的,但是一旦有需要,我知道自己有辦法找到通達的路。這種感覺就像進草叢之前捏著一個跳刀/閃現CD,沒插眼我也不慌。

這才是閱讀最現實的價值。不論是學術著作還是文學作品,閱讀的過程是跟隨作者思想軌跡的過程,當你跟著不同的作者一遍一遍走過這條軌跡,不需要多久你就能分辨軌跡是否順暢,進而依稀摸到其中的共通之處。隨著閱讀量的增加,你能摸到的東西越來越粗壯,最終就能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再往後,探尋新軌跡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我很贊同京東圖書這個視頻裡的一個觀點“讀書不一定能給你答案,但是能幫你找到方向”。

在找尋方向的過程中,書裡最終的結論,故事本身的內容,都會在記憶中慢慢模糊。

然而,那條你自己一步步走出的小徑,只會隨著時間不斷沖刷越發清晰。


正午十二點


讀書最大的意義就是精神食糧,堅持閱讀會不斷充實完善自我。

躲避喧囂繁雜,淡泊事無所求,常常以書為伴,消磨閒暇時光,感受這些益處:

一、沉積靜心。生活紛繁複雜,獨自沉靜深思,某些交往毫無意義,不必浪費時間應付虛浮之事。自行遠離勢利,讓心安靜沉澱,繼而潛心讀書,得失淡然,摸平浮躁,還心靈一片淨土。

二、陶冶情操。努力多讀一些書籍,不斷擴展知識面,提升認知能力,增添生活情趣。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拓寬胸襟,倍感知識薰陶。更能增強素質,吸聚智慧,豐盈內涵,提高思想境界。

三、精神享樂。優秀文學作品,作者匠心潛移默化,精神得以支撐,靈魂得到慰藉,細品佳作其樂無窮,尤如不竭源泉,滋養生命活力。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就是精神養料。

四、致力創作。立志將閱讀形成生活的常態,儘量邊學邊寫,記載所見所聞,發掘生活中的真、善、美,感悟構思創作,即便未能見諸報刊,悠閒時候自己欣賞,重在歷練文學水平。

五、追逐夢想。寄託內心的嚮往和追求,倚文而生,煮字充飢。鍥而不捨,日積月累,或許自然而然有美夢成真的一天。


幽悠


讀書能讓人長知識,認識世界和創造世界,辯別是非、只有豐富的知識才能推進社會不斷前進,各種發明和高科技,日新月異,

沒有知識什麼幸福生活和美好願望都無從談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