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遭遇史上最低增速,但政策決心未變!

統計局在17日公佈了一季度宏觀數據。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增速較2019年四季度回落12.8個百分點。從環比看,一季度GDP下降9.8%,大幅低於2019年四季度的1.5%。這是自1992年中國採用國民賬戶核算體系(SNA)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186億元,下降3.2%;第二產業增加值73638億元,下降9.6%;第三產業增加值122680億元,下降5.2%。

另外,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同比下降19.0%。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84145億元,同比下降16.1%;一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65742億元,同比下降6.4%。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8.4%。

由於疫情對經濟增速的負面衝擊幅度、週期和廣度明顯超預期,一季度GDP增速較大概率負增長是有廣泛市場共識的。官方則側重強調了3月份主要經濟指標降幅明顯收窄,股市層面似乎也對數據反映平淡。

不過,6.8%的負增長還是有些超出市場的預期。而且,由於海外疫情是從3月才開始逐漸在海外蔓延,一季度的外貿數據其實仍然沒有真正反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

在官方數據公佈前,調查的15家券商中,僅有2家預測對1季度GDP正增長,而其他12家券商對一季度的經濟增速預測在-3%至-11%之間。平均值則在-5.72%。

經濟遭遇史上最低增速,但政策決心未變!

所以,儘管市場早有預期,但是一季度數據的影響恐怕不是這麼輕描淡寫就消化掉了的。只談未來的預期希望,只展望什麼“V型反轉”,恐怕過於理想化了。

至少,一季度GDP數據的情況,預計將更進一步坐實一季度業績報變成比慘大賽的局面。

上市公司一季報已變成比慘大會

龍頭企業業績大幅下滑成為一季度上市公司業績的風向標。除了格力電器盈利業績預計大幅下滑70%以上,諸多我們熟知的行業龍頭也交出了一季度成績單。蘇寧易購一季度虧損4億元-6億元,萬達電影第一季度虧損至少5.5億,科大訊飛預計一季度虧逾1.25億或創下首虧記錄,比亞迪一季度淨利同比預降至少80%,新能源車銷量降近70%。

根據規則,淨利潤為負的一季報預告需要在4月15日前披露。截止4月15日,choice數據顯示,兩市共有164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一季度業績預告,預憂的佔比高達69.32%,其中710家公司出現虧損,佔比超過4成,預計首虧的公司竟高達437家;

而預喜的公司佔比僅3成(其中219家“預增”,28家“續盈”,87家“扭虧”,154家“略增”),表明虧損的企業佔據了大頭。

其中,創業板802家上市公司已全部披露一季度業績預告,虧損公司266家,比例超過3成。已經算是相對比較好的了,這主要是受益於疫情的醫療防護、器械、在線教育、在線辦公、遊戲等企業,大多數都屬於中小創板塊。

經濟遭遇史上最低增速,但政策決心未變!

分板塊來看,截至目前預喜率最高的是滬市主板,其次是科創板,不過兩者披露數量均較少,分別只有25家和5家。

深市方面,創業板表現相對較好,中小板次之,深市主板則出乎意料的“墊底”。分開來看,創業板預喜率為34%,預憂率為66%,首虧公司佔比為21.79%;中小板預喜率28.81%,預憂率為71.19%,首虧公司佔比33.15%;深市主板預喜率為17.17%,預憂率為82.4%,首虧公司佔比36.48%。

分行業來看,預喜率超過30%的僅有8個行業,其中農林牧漁是唯一超過55%的行業,不過行業內分化也較為嚴重,預憂率高達45%,17.5%的公司預計“首虧”。有意思的是,得益於豬肉價格維持高位,三大“養豬”龍頭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三者不僅預計實現“扭虧”,淨利潤上限更是分別高達45億元、18.97億元、10億元。疫情期間表現較好的食品飲料、電子、醫藥生物、化工4大行業預喜率超過40%。

交通運輸行業預喜率墊底,僅有9.52%,預憂率高達90.48%,47.62%的公司預計一季度將會“首虧”,這也是因為疫情導致的封路封城對交通運輸企業的打擊最直接;此外,建築裝飾、休閒服務、建築材料等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預喜率也較低。

經濟遭遇史上最低增速,但政策決心未變!

簡單說,從目前已經披露的一季報預告情況看,除了受益於疫情的少數板塊外,就大部分行業一季度的情況都非常慘淡,在這種情況下,是謹防對股市層面的衝擊的。儘管毫無疑問統計局在竭力強調經濟中的亮點。

好在,真正給希望的是——

決策層依舊強調堅決“完成全面小康”,為此正微調穩經濟方略

在4月7日的金融委會議,4月8日ZZJ(強化對今年完成全面小康的堅決),4月9日印發“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體改意見,4月10日下放土地審批權、4月15日的金穩委會議等最近幾次重磅會議或文件中,最高決策層再度重申了對完成“全面小康、脫貧、翻一番”既定目標的堅持。

如果說,此前疫情對經濟衝擊的影響存在被低估的可能,但現在,在決策層已非常清楚形勢嚴峻(相信最高決策層掌握的信息比普羅大眾更全面精準),且也深知經濟分析界(包括體制內高層智囊)頻頻對今年經濟預期發警告情況下,依然強調對既定目標不變,我們認為,可能有必要重新考量:是否市場(包括國內主流機構)都低估了決策層應對疫情對中國經濟衝擊的能力?或低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

實際上,我們注意到,中國除了跟隨海外,在財政和貨幣政策方面的極力雙寬鬆,明確把促進內需作為穩定經濟的最重頭(消費券,拉長假期,家電下鄉等),並強調資本市場要在穩定實體經濟方面發揮樞紐作用外,

在向來最為拿手的投資拉動經濟方面也進行了擴大範圍——從之前特別側重“新基建”,而對傳統基建非常謹慎。現已轉變為“協同並重”,不再過於糾結“新舊”,承認部分傳統基建及房地產投資,對拉動經濟依然很有必要。

為實現既定目標,決策層似已決定“新、老並重”

正如我在此前的文章中所言:在歐美各國對中國經濟施壓,疫情對經濟衝擊程度遠未被真正認清,而中國最高決策層又反覆強調必須堅決頂住外部壓力完成全面小康既定目標的特殊時期,中國有必要去從戰略決策上思考在沒有世界的情況下,中國如何重新發展自己,現在如果還只想通過一般性的復工復產、減稅、放開流動性、扶持製造業企業和外資企業、扶持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等政策性措施來達到恢復和振興經濟的目標是遠遠不夠的。

除了促消費,投資方面,需要依靠的增長動力也已不可能再簡單停留在立足長遠但短期效應不明顯的“新經濟、新基建”上。在吃飯的問題都面臨考驗的時候,再糾結新經濟還是舊經濟就顯得有點矯枉過正了。現在必須“新老同步共振”,中國必須重新考慮對基建、地產等傳統經濟的鬆動力度了。這才是真正能夠“一業帶百業”,將鋼鐵、水泥、建材、機械設備、能源、交通運輸、通訊、電子設施,也包括現在“新基建”所拉動的與高科技產業相匹配的許多領域的上下游產業都有效地帶動起來的有效穩經濟手段。

何況,經濟本就是一個互相成就的系統。一旦經濟增長慢下來,風險偏好就不會成立,投資於高風險領域的資金會成倍減少,新經濟也不會成立。過去多年財政有那麼多錢做科技補貼,首先是來自於傳統經濟帶來的增長紅利。所以,在特殊的艱難時期,必須依靠具有短平快立竿見影效果的基建和地產,首先解決老百姓的就業問題、收入問題,然後才會有餘力去思考更多的企業轉型升級、發展新經濟的問題。

事實上,中央很明顯已經意識到需要調整對投資拉動經濟的做法。就在上週中央重磅文件發佈,要求覆蓋“全要素”之後,不少地方在樓市以及基建方面的新政並沒有再出現之前那種“前腳放鬆,後腳取消”的情況,表明有些地方政府已敏銳地捕捉到了政策風向。

傳統基建方面:4.10日,深圳9條地鐵線最新規劃獲國家批准;

4.11日,南京啟動“四新”行動:推進總投資5454億元346個新基建項目。在建設“新都市”方面,計劃完成全市300萬㎡棚戶區改造。

4.8日—14日,作為疫情中心的武漢在解封后,更是快馬加鞭加大了投資拉動力度,路線宣佈100個重大項目同時開工,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民生基建和地產項目。

而樓市調控再度出現放鬆調控,刺激購房的跡象。4.10日: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表示,房地產行業特點是資本密集型行業,而且週期很長,央行一直非常注重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和一致性。房地產市場的“三穩”(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基調中,穩預期尤其重要,預期不穩反而對經濟傷害更大,下一步還是按照中央總體要求和精神,圍繞“三穩”目標做好工作。

4.11日,青島推新規鼓勵改善需求入市,5年限售變2年;

4月14日,蘭州調整商業地產貸款的首付款比例,由現行的70%調整為50%。並且宣佈力爭用5年時間,新建公共租賃住房9萬套,使全市公共租賃住房保有量達到12萬套。

這些動向說明,在穩增長、保穩定的大局面前,中國已不再糾結於經濟增長的“新舊成分”了,只有走向全要素髮展模式,讓“新舊共振,共同增長”,中國今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勝算才更大一些。可以預料,接下來會看到更多地方公佈的宏大基建項目以及樓調調控的放鬆。

而股市方面,投資者需要提升對“傳統基建”和房地產板塊的相對關注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