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石院士:中國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發展工作剛剛起步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中國現在在食品包裝材料可持續發展方面比較落後於歐洲和北美,所以我們要迎頭趕上,還有不少問題要改進。”9月24日,國內食品毒理學學科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內的媒體採訪時多次強調,國內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需要強有力的推動。

陳君石院士:中國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發展工作剛剛起步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

當天,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接觸材料專業委員會和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聯合發起的中國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發展聯合工作組在上海宣佈正式成立。該組織旨在推動食品接觸材料的規範回收和安全使用,以及可生物降解環保材料的有效利用,推進中國食品接觸材料的可持續發展。

聯合工作組由兩大院士出任顧問,除陳君石外,另一位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加工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瞿金平。此外,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接觸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鍾懷寧研究員出任聯合工作組主任委員,成員單位包括上中下游企業、高校院所和相關專業機構。

“第一方面是要推動中國的食品接觸材料的可持續發展,能夠跟國際上比較接近,也就是說能夠減少浪費、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第二方面,聯合工作組是搭建了一個平臺,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夠在這個平臺上一起發揮各自的作用,包括專家、生產和應用包裝材料的食品企業。”陳君石認為,這一聯合工作組的成立僅僅是一個起點。

國內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發展工作剛剛起步

所謂的食品接觸材料,通常指塑料、橡膠、紙張、金屬、油墨等與食品接觸的材料。其中,作為食品包裝中使用最多的塑料,其產生的塑料廢棄物給環境安全和消費者健康所帶來的影響,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討論中的重要議題。

從國際形勢、行業趨勢和國家政策等方面來看,食品接觸材料的回收再生利用均被視為應對塑料汙染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際上在塑料回收、減量和替代,以及材料再生利用等方面都有不少創新和成效。

相比之下,國內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發展工作剛剛起步,技術不成熟、法規滯後、消費者接受度差、成本高等問題仍然嚴峻。

總體而言,儘管已有不少企業在推動rPET(再生塑料)等食品接觸材料的再生利用和替代產品開發,但國內關於食品級“可再生”的定義和評價並不明確,生物可降解塑料產品在生產、使用、回收和評估等環節,還有不少難點亟需突破,需要全產業鏈的共同參與。

陳君石院士:中國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發展工作剛剛起步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接觸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鍾懷寧研究員

鍾懷寧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首先我想強調一點,中國針對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發展從立法和法規層面這幾年比較重視,相關部委和地方也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的法規和管理制度來推進食品接觸材料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長足的進步。”

不過他同時提到,“在一些具體的領域,我們也希望能夠看到更明確更具有針對新的法規標準和行業規範的出臺。”鍾懷寧具體指出,比如再生rPET的食品級應用,現在在法規層面還沒有明確,在地方監管層面也存在一些不統一的做法。“行業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希望能夠把回收的材料用於食品級應用,但從安全標準層面是尚未明確的,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陳君石則更為直接地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進一步解釋,“更明確地講,現在裝可樂的塑料瓶回收後,用再生的材料再來裝可樂或者其他食品是不允許的。”他直言,“沒有標準允許”就等於是“不允許”。

“能落地的回收和再生處理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相關政策和法規層面亟待完善之外,技術也是不小的“攔路虎”。

鍾懷寧表示,“為什麼食品接觸材料用再生塑料還沒有在安全標準層面明確,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它的安全風險沒有很充分的風險評估數據支持,這就涉及到一些具體技術方面的問題。”

以rPET為例,他提到,“整個回收體系如何規範沒有明確,這是需要我們後面繼續解決的;它的再生利用工藝也沒有得到規範,還有生物降解材料安全性、微粒塑料的風險等,都需要通過科學技術的研究能夠給予比較明確的評估結論和參考建議。”

鍾懷寧同時強調,“回收和再生技術本身從國際角度來說是成熟的,但是在國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比如說消費者的垃圾分類習慣和消費模式等,因此就存在一個技術如何匹配的問題。”他認為,回收、再生技術是現成的,但是這些技術想要在中國落地,需要各利益相關方從利益、技術和流程方面把關係理順。

暨南大學包裝工程學院副教授林勤保補充道,“總的來說,我們國家在食品接觸材料的基礎科學研究方面跟歐盟相比並不存在本質上的差異。”然而,問題在於,“比如說,我們不知道中國的回收PET裡面到底有些什麼汙染,中國這麼大,回收的PET種類和來源很多,到底汙染物有什麼我們不知道,可是歐洲已經做了很長時間,已經做出了他們的東西。”

林勤保表示,這方面的研究並不是什麼特別高精尖、難以攻克的技術,“只是這些工作我們沒有開始做或者做得比較少。”

陳君石也強調,“技術方面不是我們不會,更確切地講是我們還沒有去做。”他認為,目前整個領域內的環境並沒有讓科學家有足夠的動力,“這就是我們成立聯合工作組要來推動的。”

除了回收和再生PET之外,陳君石等人也格外提到了可降解材料。此前的2020年7月,中國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自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餐飲行業中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製品。

在業內看來,未來可降解材料的市場也會需求強大,使用新興可降解材料替代傳統材料,成為當今國內外保護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的重大舉措。而目前全球可降解塑料產能主要集中於歐美國家,主要企業包括 Nature Works、Total Corbion、巴斯夫等,但總體來看規模不大。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國內法規逐漸明確,國內企業也將迎來快速成長期。

不過,食品接觸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至今仍存爭議。除了標準不健全、科學研究存爭議、回收與環保處置體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外,公眾和行業對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概念不清晰和混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由此導致誤用、濫用生物可降解標誌,甚至虛假宣傳的現象時有發生。

鍾懷寧最後總結表示,“我們希望聯合企業、技術機構和高等院校等各方的資源和力量,加強對食品接觸用生物降解材料環保性研究,以及食品接觸用再生材料的安全性評估,通過宣傳教育培養公眾良好的垃圾分類和循環使用包裝材料的習慣,來引導各界形成統一共識,共推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李躍群

校對:丁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