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就是如何吃?別誤讀了“精準營養”!陳君石:須提防對營養學新概念的炒作

778340_w750.jpg

營養就是如何吃?精準營養就是個性化的飲食搭配和補充劑?經過多年發展,科學家的研究已經深入到人體代謝的不同層面,“精準營養”的定義已拓展為“對不同個體提供量身定製的膳食和生活方式的干預和指導,從而能更有效地實現健康促進和疾病防治”。

在今天開幕的2020中國精準營養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科技總顧問陳君石提醒,儘管精準營養是營養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應該清醒看到,精準營養要真正造福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目前,要避免濫用“精準營養”誤導百姓健康。

脫離體力活動,“營養”就是空談

怎麼吃才健康?這個持續了幾千年的古老命題,在現代科技的支撐下有了全新內涵。“營養學已從單純的營養素研究,向環境與營養素的交互作用發展。”陳君石在大會報告中,以身體活動為例,解釋了營養學的發展趨勢。

“脫離體力活動談營養,根本就是空談。”陳君石說,人體的代謝狀態會隨體力活動狀況而改變,而代謝特徵正是現代營養學的重要考量因素。除了代謝特徵,營養學還必須考慮年齡、性別、職業、氣候、飲食習慣、食物供應、膳食模式和食物攝入量,以及生活方式、健康和疾病狀況、遺傳特徵、腸道微生態等一系列因素。

所以,“營養”早就不是“如何吃”那麼簡單,而是建立在對個人生活狀態全面深入瞭解基礎上,對健康作出精準評估、診斷、預測,並給出解決方案。陳君石說,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使精準營養成為可能——藉助多組學、可穿戴、影像學、生物信息學、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新理念,科學家可以為不同個體提供量身定製的膳食與生活方式的干預和指導,從而更有效地實現健康促進和疾病防治。

作為一個誕生僅四五年的新興概念,“精準營養”的實現還有賴於大量的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陳君石提醒,目前需提防對這一營養學新概念的炒作,“為人群提供精準營養的商業化服務,除了紮實的科學研究,還包括大量倫理和行業規範的制定”。

代謝“內穩態”決定人體健康“彈性”

為何有些糖尿病患者明明嚴格遵照醫囑飲食,血糖控制效果仍然不佳?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生命與健康學院執行院長吳家睿在報告中說,這可能真的就是源於個體差異。

一位以色列科學家在分析了800名志願者攝入不同食物後的血糖響應結果之後發現,哪種食物“升糖”效果更顯著,還真是因人而異——同樣食用香蕉和餅乾,有人在食用香蕉後血糖迅速升高,吃餅乾卻升高緩慢,而有些人卻恰恰相反。吳家睿說,這項個體化血糖指數研究表明,代謝性疾病的管理還應考慮更多個性化因素。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每個人的代謝網絡都是一張錯綜複雜的網,而這張網的健康程度並不是由單一指標決定的,而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制約的結果——當遭遇飲食、應激、疾病等外部環境刺激時,關鍵要看機體重獲和維持動態平衡的能力有多強。

中國營養學會基礎營養學分會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林旭說,這就是營養學界近幾年新提出的“內穩態”概念,“就好像一根橡皮筋,彈性越好,被拉伸扭曲後回彈速度就越快”。

林旭介紹,目前中科院已啟動戰略先導專項“多維大數據驅動的中國人群精準健康研究”。該課題將通過整合提煉能精確評估營養和預測疾病的多組學新指標,建立“內穩態指數”體系;同時運用多種前沿技術和理念,以及先進的計算分析方法,建立基於代謝內穩態的精準營養健康評估、預測和干預體系。

精準營養成研究熱點,催生新消費趨勢

圍繞“精準營養”的研究和轉化,如今已成為國內外營養科學和相關領域的前沿和熱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最新評價認為,精準營養回答了“如何吃和如何保持健康”的問題,“是催化營養科學及其相關領域,使之成為有意義的、與臨床相關的膳食解決方案的最好策略”。

論壇上,不少學者提及,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以“群體”為目標的公共營養已無法滿足需求,而以“個體”健康狀態為著眼點的“精準營養”將成為新的消費趨勢和研究熱點——精準營養為營養健康產業帶來了新機遇。

今天,不少為精準營養而研發的新技術在峰會上亮相。比如,患者只需將一滴血滴在試紙上,將幹血斑寄到分析測試中心,就能知道自己缺乏哪些維生素、應該怎樣補充。又如,科研人員已研發出一種直徑僅2毫米的營養素微粒,可將所需微量元素注入其中——一粒普通的膠囊中可放入65顆微粒,理論上可以提供百萬種以上的營養組合,為精準營養配方找到可能的給藥途徑。

不過,林旭強調,精準營養首先應通過健康生活方式、膳食調節來實現,如若不足再使用營養補充劑,畢竟“營養涉及人體日常健康,精準營養更需因人而異”。

作者:許琦敏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