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s《驚雷》的人,對底層的誤解有點深

diss《驚雷》的人,對底層的誤解有點深

最近,楊坤在直播間點名批評喊麥神曲《驚雷》——“要歌沒歌,要旋律沒旋律,要節奏沒節奏,要律動沒律動,難聽、俗氣、噁心”。

《驚雷》原唱“MC六道”站出來,辯了幾句,大意是音樂不分高低貴賤,存在即合理,《驚雷》比楊坤的任何一首歌都火。

他的微博頓時給評論噴慘了,眾口滔滔,一致指出他的作品是屎,他本人則是個“土狗”。

這有點不公平。

先聽聽這首神曲,它是這個感覺的。

旋律,沒有的,喊麥沒有旋律。

節奏,也就是beats,是借來的,或者說採樣自別人的作品,不用自己創作。

演唱,類似說唱,但絕不是說唱,沒有正經flow,嚴格講,只是很單一的押韻朗誦,類似於“數來寶”。

歌詞上,文法從頭到尾都不通,內容基本就是網絡修仙小說那一套,“殺仙弒佛、馳騁沙場”什麼的,常看網絡小說的都懂。

diss《驚雷》的人,對底層的誤解有點深

確實,音樂性很差,沒啥技術含量。楊坤說得沒錯。

問題是,你不能光點評花卉的美醜,而無視生長它的土壤。

在《驚雷》傳播最瘋的快手平臺,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用戶群體佔比74%,本科以下學歷佔比為69%,三四線及以下城市佔比為63.7%。(《TalkingData-快手用戶人群洞察報告》)

說白了,《驚雷》的創作者、表演者、傳播受眾,是相當整齊的同一批人——鄉鎮青年、廠弟廠妹、高小學歷、低收入者。

他們來自教育資源落後的地區,作為留守兒童長大,請不起輔導老師,爺爺奶奶輩也管不住學習,考上大學的機會微乎其微,比起北上廣的孩子,各方面都不行。

diss《驚雷》的人,對底層的誤解有點深

紀錄片《三姊妹》裡,雲南昭通鄉下的留守兒童。三姐妹衣著單薄,整天干活,少有時間讀書。

成年後,他們多半去了富士康這樣的地方,或在建築工地幹活,或是成為外賣騎手,這些工作不需要什麼學歷,是個人就能幹,收入低,加班多,不穩定,手停口停。

diss《驚雷》的人,對底層的誤解有點深

富士康裡工作的廠妹

他們再往下墮落一步,就是三和大神,流浪吧、戒賭吧裡的老哥。

diss《驚雷》的人,對底層的誤解有點深


diss《驚雷》的人,對底層的誤解有點深

睡在街頭的三和大神

網遊、直播、短視頻是他們加班後的主要娛樂方式,另一個娛樂方式是網絡修仙小說,那些在架空的世界裡,修仙打怪、一統江湖、唯我獨尊的故事,刺激,好看,充滿夢幻感,能夠讓人忘記現實。

他們不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都市青年,不是用音樂、話劇、電影、文藝書籍餵養長大的北上廣孩子。

不能指望他們聽詩意的民謠、文雅的港樂、英國的搖滾、美國的陷阱說唱,那些東西和他們不是一個圈層,不在一個階級。

但是他們可以聽《驚雷》,它很好懂,內容來自他們喜歡的網絡小說和網絡遊戲,唱法沒有門檻,創作者和他們來自差不多的背景,是同一撥人,聲氣相投。

舉個例子,民謠歌手宋冬野的歌曲《郭源潮》,詞作隱喻巧妙,用典多端,文雅細膩極了:

“層樓終究誤少年,自由早晚亂餘生

買石灰街車站的海鷗

山水禽獸和年少一夢

買太平湖底陳年水墨

哥本哈根的童年傳說

其實你我都一樣,終將被遺忘,郭源潮”

如果有人能欣賞這樣的音樂作品,和其中傳達的情緒,那他應該為自己感到慶幸,說明他家境良好,成長順遂,文化修養、教育水平都挺不錯。

可惜,聽《驚雷》的人沒有那麼好運,他們沒啥文化,欣賞不了宋冬野的深刻、代入不了萬能青年旅店的悲涼,外語不行,也聽不懂Jayz、侃爺,與邁爾斯·戴維斯的高級“冷爵士”更加無法產生共鳴。

聽《驚雷》的人,組成了中國廣大的底層人群,他們需要自己的音樂、自己的娛樂。

這正是《驚雷》、《我們不一樣》、《野狼Disco》這樣的“土味神曲”大熱的源頭,植根的土壤。

審美有差異,人心無高低。沒有人有資格鄙視、嘲笑這些“土味神曲”背後代表的社會階層。

要鄙視他們什麼呢?難道鄙視他們投胎水平不行,在城鄉發展不平衡的中國,他們投胎到了農村、鄉下,在東西部經濟兩重天的中國,他們投胎到了西部、邊陲,以致於長大後,受限於教育水平,聽不了有品質的音樂,只能聽聽“垃圾的土味神曲”?

diss《驚雷》的人,對底層的誤解有點深

喊麥神曲《飲酒一人醉》的作者“MC天佑”

MC天佑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道:“你不認可喊麥,至少不要歧視,大家都有自己的娛樂方式。我見過我們屯裡有耕地的,耕累了站在那旮旯,對著太陽唱個二人轉,沒見過誰會唱首《我的太陽》;吃完飯老百姓都是遛個彎兒扭扭秧歌,沒見過誰跳芭蕾。我就是地裡長出來的李二狗,長不到瓷磚裡,只是我能聽到底層人的真實吶喊,替他們唱出來。”

說得挺在理的。

按照2017年數據,中國的大學生只有五千萬人,比例上佔全國總人口的3.5%,即使加上專科生,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僅僅佔總人口的7.8%左右,那麼剩下的超過九成的人口呢?

這麼大規模的人群,主流媒體上,有沒有人聽到他們的聲音,有沒有文化作品反映他們的悲喜,滿足他們的需求?

可以說少之又少,要不是直播、網文、短視頻等網絡平臺的發展,他們的需求根本不會被主流人群撞見,然後驚詫於其如此的“土味、低質”,為主流提供瞭如此多的“審醜經驗”。

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在開篇處寫道: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要記住,這個世界上並非所有的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多一點平等心,少一點優越感。

世界會更美好。

往 | 期 | 好 | 文 | 推 | 薦

diss《驚雷》的人,對底層的誤解有點深


diss《驚雷》的人,對底層的誤解有點深


diss《驚雷》的人,對底層的誤解有點深

好 | 物 | 推 | 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