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文人的良知?

隴右行思見聞錄


文人,是對文化人的簡稱。

在歷史上,文人優秀的,有不優秀的,有讓人們唾棄的!

可見,任何一類人群或者階層,都是良莠不齊。

所以,我們看待具體的人群或者個人,不能依憑身份、職業、稱呼,這些。得看一個人的內在。

具體來說文人或者說文化人的良知!

那就是自己實事求是、艱苦樸素、認認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和研究,認真思考國家、社會、民眾的福祉和未來。

平時能多提出寶貴的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關鍵時刻能有擔當。

所以說,有骨氣的文人、有擔當的文化人,必是謙虛、低調、熱忱、擔當、積極進取的!

文人的良知,可以從國家社會是否進步看出來,人民大眾是否幸福看出來!

沽名釣譽、譁眾取寵、唯利是圖,無論是哪種階層的人,都是被批判和否定的?


聿劍培訓師


何謂文人

①指的是會寫文章的讀書人。

②古稱先祖之有文德者。

何渭良知

①天賦的道德觀念。

②好友,知己。

那就是說。如果被稱為文人,就應該有知識,有文化,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反之,就算不得文人。

良知,就是關於宇宙天地人的正向,正知,正確認識。是天賦人類中不學而知的,不學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與善惡的能力。

而此問的良知,應該是指文人的道德與良心吧。是的,文人應當具備起碼的是非之心,要分得清善惡,沒有良知良心,那就不能稱為文人,甚至都不稱其為人了。

文人應該是離文明最近的人,可以說,文人支撐著民族文化與民族文明,有些文人的思想可以影響一個時代,甚至滲入民族文化的傳承,比如古代的屈原和現代的魯迅,毛澤東對魯迅的評價是,“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當然,文人中有會出現一些敗類,據傳,初唐詩人宋之問就是一個斯文敗類,不僅品性很差,而且兇狠惡毒,一日看見外㽒劉希夷的一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頗為精妙,便想佔為己有,劉希夷不從,宋之問就用裝土的袋子將劉希夷壓死了,這就是著名的因詩殺人。

前不久,在武漢新冠肺炎肆虐的時候,為了保護國人的生命安全,武漢封城,湖北封路。而云南所謂的著名詩人陳洐強卻炮製了一首《仰望天空》的小詩,用來諷刺挖苦湖北人,可謂是喪盡天良,毫無道德底線,為天下文人所不恥。

我個人認為,一個有良知的文人,應該有社會擔當,應該忠於民族忠於祖國,應該是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先鋒。




獨吟黃昏


關於文人的良知問題,我覺得首先得有家國情懷。

縱觀古今文人墨客,愛國是一個重要主題。屈原是其中的典範,是流傳千古的愛國精英。屈原舉賢薦能,主張富國強兵,雖被流放,亦不忘憂國憂民,直至國家被侵略,仍然不願捨棄自己的祖國,投江而亡,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的樂章。這種愛國情懷,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

此外還有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麼鬼話!”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絃的《正氣歌》。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名言,一直是中華民族文人墨客的座右銘。

其次,文人應該有悲憫仁慈的內心世界。

所謂“悲憫”,就是以大智大慧的胸懷來憐憫同情苦難中的眾生。這裡的同情不是“可憐”,而是指對處於苦難中的人和蒼生不忽視、不輕視、不蔑視,以感同身受的情感來看待。悲憫情懷是最高尚的情懷,它有寬度、廣度和深度。它是真善美的結晶,是與人類和眾生同呼吸共命運。

“悲憫”是對所有生命的敬重,是對弱者的同情,是對人性的關懷。它是閃耀的最美的人性的光輝。仁慈始終是人類的美德,也是中華民族閃光於世界文化的主題,而文人是傳承這一美德的基石。

文人如果沒有一顆善良的內心世界,他的作品就沒有靈魂,沒有值得讀者喜愛的深刻內涵,就會被社會所拋棄。因為真、善、美總是人類文化發展和文明的主題。

一個文人如果內心世界沒有悲憫仁慈的情懷,他的作品又怎能打動千千萬萬廣大勞動人民的心;又怎麼能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給後人呢。

再次寫文做事要方正。俗話說“文如其人”。一個文人本身為人處事都不方正,而文章又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獨白。那麼他的文章又怎能起到給人以啟迪,給世人以警示教育意義呢!

所以一個文人,修養應該是第一位。有好的道德修養,有高尚的情操和善良的內心世界,才是最主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